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
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1.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2.国外城市化的典型模式3.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趋势。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将超过50%,人类从此进入城市时代。综合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市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型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1.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200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9.2%。其中,发达国家为74.9%,欠发达国家为45.8%(中国为40.5%),最不发达国家为27.7%。(2)城市化进程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都很有限,城市化发展缓慢。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期阶段:农业人口比重已经不大,农业生产必须维持社会所需规模,城市化进程又趋于平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提升品质而不是追求速度。在1980-2005年期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上升了5.9个百分点,欠发达国家上升了14.7个百分点(中国为20.9个百分点),最不发达国家上升了10.4个百分点。图2城镇化过程的S形曲线10080604020城镇化水平(%)后期阶段中期阶段初期阶段时间0(3)城市化进程还显示出后发加速特征随着新发明的产生频率越来越高和新技术的应用周期越来越短,后发国家能够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在更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由此导致城市化的后发加速现象。另一方面,对于城市化规律的不断认识也对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后发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短。英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约用了100年(1800-1900),美国是80年(1890-1970),日本是40年(1935-1975),韩国是30年(1960-1990)。(4)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日益突出197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量和比重都越来越超过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198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7.49亿,占世界的43.1%;发展中国家为9.88亿,占世界的56.9%。200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9.06亿,占世界的28.6%;发展中国家为22.66亿,占世界的71.4%。1980-200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了1.57亿,占世界比重下降了14.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增加了12.78亿,占世界比重也上升了14.5个百分点。(5)大城市的作用日益显著1975-2000年期间:全世界的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人口比重从33.8%上升到37.4%。发达国家从33.1%上升到35.9%,发展中国家从34.4%上升到37.9%。2000-2015年期间:全世界的大城市人口比重将从37.4%上升到40.4%。发达国家从35.9%上升到37.6%,发展中国家从37.9%上升到41.4%。随着各国经济体系的日益开放,城市和城市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和城市区域之间的竞争。大都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主导地位越来越突显,成为所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美国:以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西雅图、休斯顿和迈阿密等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已经拥有54%的全国人口。欧盟:以伦敦、巴黎、米兰、慕尼黑和汉堡为核心的“五角形”区域(20-40-50区域)是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区域,其土地、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欧盟的20%、40%和50%。日本: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8.1%;韩国:首都圈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0%。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79%。近年来,各国在试图控制大都市过度集聚发展的同时,也都强调提升大都市的全球竞争力。美国的四大城市密集区域欧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五角形”区域2.国外城市化的典型模式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属该国的总体发展过程,受到该国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具体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特殊性。(1)西方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的城市化英国(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遭遇过一系列严重问题,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了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分依从市场需求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城市蔓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资源和环境上付出巨大代价,成为世界各国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2)亚洲工业化国家: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日本政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干预作用,根据人多地少和资源匮乏的国情,以较小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本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以三大都市圈(东京、京/阪/神、名古屋)为核心的空间集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集聚效应和跨越式的经济腾飞。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韩国的经济腾飞也伴随着空间高度集聚的城市化模式,政府的公共政策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3)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城市化一些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过于强调市场机制,奉行土地私有制,加剧了农村的土地兼并,迫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国际上普遍认为,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大量的城市失业群体,带来贫民区的产生和犯罪率的上升等社会问题,是“过度城市化”的典型代表。(3)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城市化一些南亚国家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爆炸,由此导致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城镇和村落形成连绵不断的空间集聚形态,尽管在空间上具有城市特征,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都显示出乡村性,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3)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非洲国家相继获得政治独立,但在经济上依然依赖于欧洲宗主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停滞不前和人口迅猛增长,加上连年战乱,使非洲国家的城市危机更为加剧,50%以上的劳动力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寻找就业机会,70%以上的市民居住在自发形成的大片贫民区,绝大部分市民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人口死亡率升高。同时,农业劳动力的过度流失也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产生饥荒。3.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J.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在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制约条件下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将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全世界迫切关注和殷切期待的。(1)1949-1957年是建国初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0.6%上升到15.4%。(2)1958-1978年是城市化的大起大落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57年的15.4%猛增到1959年的19.8%,又回落到1961年的18.0%,其后始终徘徊在17.0%左右。(3)改革开放以来是城市化的稳步增长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1990年的24.4%,年均增长0.71个百分点;又上升到2004年的41.8%,年均上升1.08个百分点。3.1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02468101214194919541959196419691974197919841989199419992004人口(亿)051015202530354045城镇化水平(%)总人口市镇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图4中国城镇化发展曲线(1949~2004年)1949~1957年:城镇化正常发展1958~1978年:城镇化大起大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稳步增长(1)改革开放是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从计划经济下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到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并行”发展模式。(2)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在1978-2004年期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4亿,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78个。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合计占城市总数的7%,而居住人口所占比重为40%。(3)一大批小城镇得到较快发展。建制镇从1978年的2000多个增加到2004年的几近20000个,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从20%上升到27%,出现一批具有产业特色和经济实力的小城镇。3.2中国城市化取得的成效(4)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全国大约60%的工业增加值、85%的第三产业增加值、7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税收来自城市。(5)三大城镇密集区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极核。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4%的全国人口、42%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9%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城乡规划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市化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规范各类开发区的管理、积极促进城镇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7)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基本适应。应当更多地关注城镇化的质量,而不是继续追求数量。(1)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1985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1994年为2.9:1,2002年为3.1:1,2004年为3.2:1。(2)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以行政手段推动城市化,提出过高的发展目标,盲目扩大人口和用地规模,重城市形象工程建设而不重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历史遗产保护,城镇面貌千篇一律等。(3)大都市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大都市总体上仍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的其它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3.3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4)许多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不足。缺乏产业特色、集聚程度不高、城市建设落后。(5)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4%,而消耗的钢材占27%、原煤占30%、铝材占25%、水泥占40%。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缺水城市,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的先进国家高出2-3倍。许多城市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安全和防灾形势十分严峻。(1)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的健康发展紧密相关。建国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和城乡劳动力的剪刀差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3亿,仍需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2.0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不能满足工业化的发展要求,这是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更为严重的问题。城市应当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的各种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障。如果农民工问题处理不当,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解决,又会形成城市内部新的二元结构,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我国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面临机遇(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和挑战(人力素质、资源和环境约束)并存的发展形势。3.4中国城市化的基本背景(3)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日益刚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我国的人均资源和环境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当时发展条件都大为不同,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4)我国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差异相当突出。我国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和历史背景不同,导致发展差异相当明显。2004年,东部的城市化水平为51.76%,中部为37.79%,西部为32.36%,东部是西部1.6倍;东部/中部/西部的人均GDP分别为19775元、9656元和7720元,东部是西部的2.6倍;东部/中部/西部吸引外资分别为521亿美元、67亿美元和17亿美元,东部为西部的30.7倍。(1)主动认识和遵循城市化的规
本文标题: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7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