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课件鲁教版必修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阶段特征原因分布举例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历史阶段农业社会高低高工业化初期高低高欧美发达国家20C50Y后低低低目前国家人口问题影响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计划生育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人口负担加重,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生活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当前世界存在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等引发的社会问题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3.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z.x.x.kA.①B.②C.③D.④C二、综合题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四国中,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俄罗斯人口老龄化实施计划生育CD下列关于人口金字塔图的推断正确的是z..x..x..kA.甲图未来人口压力一定不大B.乙图近年来可能发生战争C.丙图近年来可能有大批人口迁入D.丁图人口老龄化严重D三角坐标图20世纪6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经历了短暂负增长后,迅速增加。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人口波动增长。【活动】见教材第7页2、阅读表1-1-4,分析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急剧下降及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迅速上升的原因。三国时期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乾隆年间人口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战争不断土地兼并,赋税加重自然灾害频繁农耕经济对劳动力需求增加赋税制度改革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生育观念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课堂小结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a、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类型及特点b、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C、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芬兰为例)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P7)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P7)(1)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2)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①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③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总量B.出生率C.死亡率D.出生率、死亡率2.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不相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增长较快B.农业革命之后到工业革命前,人口数量增长加速C.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前,人口数量减少D.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迅猛增长DB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6~8题。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甲人口数20006500150010000死亡率0.6%0.6%2.5%乙人口数3500600050010000死亡率0.8%0.7%2.2%6.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A.0.71%B.3.7%C.0.885%D.0.95%C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甲人口数20006500150010000死亡率0.6%0.6%2.5%乙人口数3500600050010000死亡率0.8%0.7%2.2%7.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A.甲组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表示发达国家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D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甲人口数20006500150010000死亡率0.6%0.6%2.5%乙人口数3500600050010000死亡率0.8%0.7%2.2%8.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B10.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社会问题是A.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发展B.人丁兴旺,促进生活水平提高C.严重制约经济发展D.影响社会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11.尽管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但人口每增长一亿所需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是因为A.计划生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B.“超生游击队”规模太大C.流动人口增多,无法实行计划生育D.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DD下表是2002年我国4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地区总人口(万人)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A96310.6380.6036163.2B16250.595-0.0545408.8C38370.2721.0751180.0D2670.6071.276159.7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2、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BB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A.人口出生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B.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C.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高D.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4、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属于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5、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遏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DCB6.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不同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7.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处于A.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B.由“原始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C.由“传统型”向“原始型”转变过程D.由“现代型”向“传统型”转变过程8.下列国家组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是A.中国、日本、古巴B.德国、匈牙利、法国C.英国、美国、巴西D.印度、中国、巴西AAB下表是X、Y两国人口数据表,完成9~11题。1119.具有X国人口状况特征的国家最多分布于A.欧洲B.大洋洲C.非洲D.北美洲10.Y国可能分布在A.欧洲B.大洋洋C.非洲D.北美洲11.造成X、Y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条件B.气候条件C.历史条件D.地形条件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X108人/km24.2%1.8%Y275人/km20.6%0.7%CAA三角坐标图右下图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回答7一9题。111117.图中③国比①国家0-14岁人口比重A.约高6%B.约低6%C.约高1%D.约低1%8.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9.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计划生育B.鼓励生育C.采取移民政策D.鼓励人员出国ACA人口年龄金字塔2.类型: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⑴年轻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如左图);⑵成年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急剧收缩(如中图);⑶老年型——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如右图)。从发展来看,上述三种类型相应地为:⑴增长型;⑵稳定型;⑶衰退型。人口学家常常按人类生命史不同阶段分组,一般分为少年儿童组(0~14岁)、青壮年组(15~64岁)和老年组(65岁以上)三组。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老人、中年人、和儿童各段人口金字塔变化趋势正常,15~29岁的人口比重明显增多,说明这种现象是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造成的。典例1.下图是某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图。造成该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一对“翅膀”的原因是A.大量老人和少年儿童迁往外地B.有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该地就业C.年轻夫妇多不愿生孩子D.中年人多外出打工答案:B典例2.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⑴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对比分析该图1980—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0~15岁少年型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说法错误;20~45岁年龄段(年青人口)人口比重2000~2025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0~80岁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多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B⑵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分析2000年和2025年结构图看出,60~80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段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A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课件鲁教版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9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