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居住区规划(new)全解
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2参考书目《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工出版《居住区规划图集》宋培抗中国建工出版《建筑设计资料集》3(第二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6年版)1234•居住区规划理论及其发展:•居住是城市三大中心功能之一,也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构成城市的主要有机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与时间发展历程•一、西方近现代居住规划理论的发展思潮与探索:•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一)欧洲以改造城市贫民窟为目标的探索•(二)乌托邦城市•1、新和谐村英国企业家罗伯特·欧文800~1200人每人耕地0.4公顷总体布局为方形,住宅沿周边布置,有公共建筑,院内有绿地•2、工业城工业村规划将工厂、居住、公园一系列结合在一体•3、田园城市理论英霍华德《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城市应是体现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美应能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体”•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卫星城•4、卫星城: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建设既与中心城区有密切关系,又可承担并分散中心城区部分职能的较小城镇,体现着子城与母城的关系•5、现代城市:主张城市应按功能分区,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柯布西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走向新建筑》主张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明天城市》城市按功能分区方格网+辐射。5一、西方居住区规划理论(一)邻里单位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第一节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8(二)居住街坊理论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人车分流系统。(三)小区规划理论•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形成社区四个条件:1、有一定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社区的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归•到近现代阶段,随着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趋同化,城市居住形态较传统形态相比有了质的变化。其演进特征:•城市居住形态由松散型——紧凑型——密集型发展;•城市居住格局由街坊式——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新街坊发展;•居住模式由传统家族合院式——公寓式住宅发展;•住宅高度不断提高由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超高层住宅不断提高;•家庭结构关系不断简化,由家庭化(同族系)——直系化(祖、儿、孙系)——核心化(夫妻、孩)•(四)新城市主义运动•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13二、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实践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争创“雅居小区”成为我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居住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经历了从“花园城市’,’‘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一)传统的大街——里弄(二)借鉴邻里单位与小区理论的实践(三)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与发展•1、花园城市的理想•①:新和谐公社理论•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了“合作新村”的设想欧文把住区构想成由住宅围合而成的中•央大院,院中央设食堂、学校等公共建筑,大院外围是耕地新和谐公社构想强调住区环境中居民的社会性和家庭的私密性。•②:花园城市理论•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构想霍华德把花园城市构想成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围绕的城乡结合体,城市结构为同公园放射状结构花园城市能使“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美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花园城市的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起到启蒙作用。•③:工业城理论•1917年戛涅发表了工业城的规划方案该理论抛弃了周边式的规划框框,开创性地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④:光辉城理论•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在他的名作《明日的城市》中提出“现代城市”的设想,主张城市按功能分区,以方格网加放射形道路系统代替同心园式布局,用高层建筑和多层交通等现代设施来取代水平式花园城市,以便留出空间和绿地使居民获得阳光和空气。•2、邻里单位理论•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他认为城市交通对居住环境带来严重干扰,控制住区内的交通以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因此,他认为在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利于居民共同生活和社会交住,密切邻里关系邻里单位理论及佩里制订的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对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二战后得到广泛的实施应用。•3、小区规划理论•小区规划理论从英国的新村理论和原苏联的小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吸收了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和优点,以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为小区小区的特点是结合地形,自由布置住宅成组成团公共建筑分级布置,小区内部配置学校、商业中心、文化福利中心小区内不得引入城市交通,道路人车分流,互不干扰绿地点、线、面相结合,相互沟通。•虽然现代思潮对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居住形态有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但是,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居住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恰恰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如当前流行的“国学”,“汉唐风”等,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国人对现代社会中丢失传统文化的反思。近年来,将我国传统历史街区和住宅中得精髓运用于现代住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开始出现,并受到居民的欢迎。•案例: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凤凰之家——中式围合庭院”居住区,该居住区规划遵循了“根植传统,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从“群体意识,院落系统,轴线轴心,形制等级”等中国传统居住观念中提取元素,模仿了中国传统得造成形态确定居住区的平面结构,住宅采取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方式,营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城市和居住韵味得现代居住空间。•小结:•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生态社区基本内涵)•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下的智能化社区发展。(智能化居住区特征)•注重城市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倡导混合型居住区建设。(混合模式)•注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审慎更新老城居住区(两个方面)•“新城市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新城发展模式。•居住区规划中的社会公正与公众参与(社会公正)•城市居住区文化的国际化与多元化特征•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国际思潮影响下的时尚居住文化•外来居住文化的渗入与共融•新交通模式影响下的城市居住环境发展(TOD模式、无汽车交通模式)三、现代居住区发展的趋势(一)生态化(二)人文化(三)智能化21一、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一)整体性原则(二)经济性原则(三)生态性原则(四)地方性与时代性的原则(五)超前性与灵活性的原则第二节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素22二、居住区用地规模与组成(一)居住区的规模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23(二)居住区用地指标1.人均居住用地指标:18~28㎡/人2.居住用地平衡表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3.居住用地构成比例24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15-2512-226-123、道路用地10-189-177-154、公共绿地7.5-185-153-6居住区用地100100100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25(三)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26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居住区——居住组区273.以居住组团和小区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8一、居住建筑及其群体空间设计(一)居住建筑类型选择1.居住建筑的类型及其特点按平面组成分类: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内天井式、点式、跃层式、台阶式、独院式、联排式等。按套型分类:一室一厅、一室二厅一卫、三室二厅二卫、四室二厅二卫等。按层数分类: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按体形分类:条式、点式、L,工,E字形等。第三节居住区各类用地规划布置29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住宅层数住宅进深住宅长度住宅层高建筑节能30(二)居住建筑群体规划设计1.居住建筑群平面布置基本形式行列式特点:日照好,有利通风有规律,也富于变化工程简单,便于施工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丰富空间的措施: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单元错落拼接——产生体型变化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3132周边式特点:室外场地集中。空间完整,封闭性好安静、安全寒冷地区有利挡风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不能适应地形变化不利于抗震混合式自由式332.居住建筑群体组合与日照、朝向、通风和噪声的防治(1)日照DHD≈(1-1.2)HD34(2)朝向地区最佳朝向适宜朝向不宜朝向北京南偏东30°以内南偏西30°以内南偏东45°范
本文标题:居住区规划(new)全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0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