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酒是李白人生的组成部分李白写饮酒和关涉到酒的诗,《李白酒诗注》一书收达251首之多,占了他现存全部诗作约1/4,我们称这些诗为“酒诗”。我们不仅能从李白酒诗的数量和比例了解李白与酒的关联程度,还可从李白酒诗的内容、写作手法、内心世界、人生哲学等多个层面来探讨酒和酒文化对李白的影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教学目标:1.理清本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理解李白思想情感的复杂性。预习检查1.作者2.诗题3.背景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号,唐代伟大的诗人。其诗风,想象丰富,与杜甫并称“李杜”,又称为“诗仙”。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豪放飘逸《将进酒》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将,(音qiāng),愿也;进酒,饮酒;将进酒,意即,请饮酒,等同于今言“干杯”。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内容初步理解——主人是:元丹丘,主角却是李白。2、本诗说明了作者饮酒的目的是?(用诗歌中原句)——“与尔同销万古愁。”1、《将进酒》中提到的“主人”是谁?(结合写作背景)主角是谁?深入解析(小组分工合作)《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曲折低回,跌宕起伏。1、全文情感变化怎样?2、感情基调是什么?3、请找出体现全文主旨的诗句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伤年华易去、功业无成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饮酒作乐,暂避现实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官场黑暗,无法施展抱负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自命不凡狂放之情情感基调悲欢愤狂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探究学习:你如何看待李白狂歌痛饮的放浪行为呢?(提示:“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愿长醉不复醒”)天生我材必有用矛盾豪放自信怀才不遇但愿长醉不复醒追求精神自由碰撞建立丰功伟业归纳总结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思维拓展读完这首诗,相信此时同学们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李白说,或同情,或劝慰,对其生活态度或赞同欣赏或持不同看法。尝试“写一封信给李白”【对人生的看法】【对金钱及富贵生活的看法】【对个人才华的看法】作业1、背诵全诗,写一篇鉴赏文字2、“写一封信给李白”
本文标题:将进酒公开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5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