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谈因材施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浅谈因材施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表现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他们对英语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而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在各自的基础上发挥特长,使个性的发展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得到和谐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他们的潜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文对现在小学英语课堂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情况对因材施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提了建议。关键词:小学英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一、问题的提出(一)因材施教概念的界定1.因材施教概念的说明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这里不仅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擅长。因材,不仅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就是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2.实施因材施教的现实意义(1)是强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课堂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阵地,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场所。那种认为“因材施教”是课外活动的事,是不全面的。课外活动对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固然重要,但不容忽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面临基础参差不齐的教育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面对全体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教育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2)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常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予以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2(3)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程度不同地自觉不自觉地以优等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的指挥棒向优生倾斜。后进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相对少一些。久而久之,这些同学的成绩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与优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厌倦学习,也造成了整个班的总体成绩的下降。所以,要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不促进差生成绩的提高显然是不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正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在。(4)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全国熟练数控机床操作人员2005年需要260万,显然供不应求。大连港口需要氩弧焊工人数人,月工资均在3000元以上。又有资料显示:为数不少的理工科本科毕业生到高职院校回炉学技能,可见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二)因材施教提出的背景1.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倡导者,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孔子时还没有出现班级教学,虽有集体讲习,却重在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孔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解答,从不给予唯一的答案,也不限于单一的形式。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也孔子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这一则记载的注释是:“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命题的出处。“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这条教学原则,造就的不仅仅是上述四个学科、十个学生。正如程颢、程颐兄弟指出的那样:“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矣,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这样一批禀赋才能各有所长的学生,为当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孔子之后的历代教育家,不论是否儒家道统的传人,都不乏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案例。2.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那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总之,教授求学,两不可呆板便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3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3.世界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如果把视野扩展到国门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世界著名教育经典,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的记录。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他在主张“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的同时,也承认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性格的区别”,“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他的《大教学论》第12章从第18节到第31节,对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实施不同的教育,作了生动而又具体的论述,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他确信几乎没有教不好的儿童,因为“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他举例说,“我们有一些伶俐而且渴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这种人常常是使学校受到困难的大根源,他们大部分被绝望地放弃了。但是,如果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他举出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如希腊雅典的大将塞密斯托克利斯,年轻的时候野性难驯,得到正确的教育,终于成为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苏联立国70多年里,产生了不少著名的教育家。著名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之中,就有一条“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以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同义语。二、分析现状: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因材施教的态度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第二,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强调十个指头有长短,感情天平应倾斜,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第三,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第四,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差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差生”则是恨而远之。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恨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教师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难度:学生对象是无法确定的,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是施教的对象;施教的内容是广泛的,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科内容、学习方法等;施教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小组和个别,有依靠任课教师和校内其他组织(如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级、学习兴趣小组等),有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所有这些,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变化性、艰巨性,给教师带来了难度并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是教师普遍只重视班级授课,在班级授课上下功夫,忽视因材施教。(二)现小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1.害怕学英语4学生第一次接触英语,总会有一种新鲜感,此时,学生学习热情极为高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感到英语难学了,不会拼读单词是首当其冲的障碍。根据大多数英语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孩子们失去英语学习兴趣是从不会拼读单词开始的。一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学了忘,忘了学,靠死记硬背那么多单词、词组、句子感觉十分困难。厌学情绪就此产生。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标准要求老师能进行全英教学,可孩子们就是听不懂,即使用汉语翻译一遍,也只是半懂不懂地一时明白,课后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他们就不愿去学英语。2.不敢说英语有的孩子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羞于说英语,说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而且现在小学生每周一般只有在英语课上才能听到老师教英语,每次仅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目前社会上,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3.英语课堂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时候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常常会有一个或几个同学对游戏漠不关心,这就是游戏旁观者;在游戏的过程中,当一些同学在讲台上进行游戏的时候,只要上面出现一点点小状况,下面就会哄堂大笑,教师无法制止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上面参与游戏的同学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是不是该接着游戏,就算他们接着游戏,那游戏的效能也会大打折扣,从此以后,他们会对游戏产生恐惧心理,再也不敢参与,生怕被别人笑话;还有一些学生在进行游戏而他们却在下面摆弄一些小玩意,完全不理会游戏,游离于游戏之外;在游戏结束之后小学生们的情绪还处于游戏的兴奋状态中,而不能安心的进行下面的学习。尽管老师已经反复强调游戏结束,但是他们依然唧唧喳喳,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维持纪律,这必定就会影响教学进度。(三)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效果差异的因素1.学生来自不同的学习背景有的学生可能在小学阶段学的英语知识就比其他人要多,因为有的地方幼儿园就开设英语课,学生可能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会
本文标题:浅谈因材施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7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