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9《狱中书简(节选)》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育.doc
第1页《狱中书简(节选)》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狱中书简》是罗莎在狱中寄给友人的书信。书信记录了一些琐事与随想,也正是这些琐碎的细节,更能体现她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生活、奋斗、囚禁、牺牲在100多年前的德国犹太裔波兰女性光辉的形象。作者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女性的爱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寄托了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书简表现的是革命女性的心灵之美:那份对于生命的爱。这种爱,是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珍惜,对黑暗的蔑视,和搏击黑暗的斗志和乐观的情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建议】(第1课时)1.预习字词。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重点字词如下:亭亭玉立、信笺、飒飒、奄奄一息、小心翼翼、鸫鸟、踱步、头晕目眩、万籁俱寂、阴霾、鸣啭、不可思议、如痴如醉等等。第2页2.革命故事导入。请同学们讲述英雄刘胡兰、董存瑞的故事。或者一些对信仰坚持的故事,如:中国古代的孟子、司马迁、文天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匈牙利进步作家裴多菲等,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在他们心中,也有着对生活强烈的爱。3.介绍作者。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893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后移居德国,参加德国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创立德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革命组织——斯巴达克联盟,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宣传,揭露德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尼乌斯”的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工作。1919年1月15日,与卡尔•李卜克内西等同被杀害。4.整体感知: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教师引导,明确: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a.讲述拯救孔雀蝶的故事。b.描述白杨花絮飘飞的景象。c.回忆暴风雨中夜莺歌唱的画面。5.解题分析。教师可引领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醒学生除了看内容之外,有没有注意文章的题目?这个文章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明确:“书简”是书信的意思,说明这是一封信。“狱中”说明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监狱中写的信。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狱中”?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第三段第一句话:“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他们是好朋友。作者在狱中给好朋友写信,告诉好朋友她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先写作者在狱中花园里写信;然后回忆昨天发生的事情:拯救大孔雀蝶;白杨花絮飘第3页荡奇妙景象;大雷雨后难忘的景色。从全文看,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教师明确: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倒叙的方式和时间顺序的标志(句子或词语)找出来。明确:表示“倒叙的方式”的标志:第一段中“我昨天是怎样过的呀!”表示“时间顺序”的标志: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6.感知、体会课文内容。学生在了解了作者写的这封信的内容,这是一封很特别很特别的信。学生可讨论交流阅读时感觉是什么?认为这封信特别在哪里呢?原因又是什么?老师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次看这封信的时候,一点也不相信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狱中写的信。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谈特别的时候,教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飘飞的白杨花絮和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第2课时)1.品味环境描写。文中写的是哪个地方?作者看来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学生找出来。明确: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是监狱,但是在作者看来是:花园。作者围绕花园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明确:花园里面有,绿森森的灌木丛、黄醋栗树、女贞、枫树、小栗树、白杨,还有木管风琴声、树木的飒飒声、小鸟的合唱声、杜鹃的啼声。景物的特点: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来写景,写得有形、有声、有色;突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美丽可爱。作者的感受如何?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词语:花园、丁香般芬芳、亭亭玉立、肃穆而慈祥、非常愉快、多美、多么幸福、沉醉等。作者的感受:愉快、幸福、沉醉。从中突出了女革命者细腻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怀。第4页2.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卢森堡的情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她的情感相当独特。在一般人笔下,失去自由,免不了产生沮丧、愤懑,把这样的情感投射到周围的树木花草上去,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在卢森堡的笔下,周围的植物,不但没有一点沮丧感,更反倒生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安详感:这哪里像在坐监牢?沉溺于监牢的严峻感,就不可能对大自然有这样专注,这样珍惜。这说明什么?教师引导,明确:在她内心深处,并不把坐监狱当作什么了不得的事,她相当安详地关注着上下左右的花草树木,一切都很美,很有诗意。她所凭借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华彩,而且还直接写到她的感觉。3.品味精彩段落。a.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让学生齐读“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文中哪个地方?“我”是怎么救助的?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什么样的感情?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从发现它奄奄一息到焦急地战栗小心翼翼地放在手里到拿盛开的鲜花喂食到与它说话等,这些无不体现女革命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细心的呵护。b.飘飞的白杨花絮。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描写他所见的景象?“在墙缝里,石缝间,到处都有它的幼芽在抽芽。”字里行间有什么含义?教师明确:作者抓住奇妙和神奇的特征来描写,例如:到处飞舞、飞满、铺满和散播、传播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杨花漫天飞舞神奇景象。作者赞叹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传宗接代的神奇力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c.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在描写中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教师明确:作者描写灰云、雨点、闪电、雷声还有夜莺等景物。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和象征。前者为拟人;在于表现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后者为比喻和通感;在昏暗背景下,转化为视觉,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亮丽的莺啼,第5页更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气概的灿烂夺目。4.交流体会景物的描写。景象的气氛如何?给人阴郁的感觉?联系全文四处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教师引导,明确:文中有四处写到阴郁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对这阴郁的战胜、压倒;特别是最后一段,荡漾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5.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鸟的叫声和鸟的形象?从文章中找出来,体会它的表达意义。教师引导,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的最起码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感情去同化景物。课文前面已经写到四次鸟的叫声或鸟的形象,第一次是不知名的“小鸟”,第二次是“杜鹃”,第三次是“小鸫鸟”,第四次是“燕子”。这里描写的是燕子穿飞的形象和夜莺在闪电和雷声中的叫声,突出他们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燕子和夜莺和环境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个革命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仍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象征意义。(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前十行的文字:“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沙沙作响。”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准确、生动。2.课文配乐朗诵。课件使用目的:配乐朗诵,更容易使学生沉浸在作者精细、乐观的景象描写中,初步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优美。3.出示第2段重点句。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乐观精神。(三)教学资料要求1.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逐句逐字地分析,如:对花园景物的描写、对鸟声的描绘等。2.作者简介。第6页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罗莎曾五次入狱,先后被囚于七所监牢,一战爆发后,惨遭杀害。著有《资本积累论》、《社会民主党的危机》、《论俄国革命》等诸多革命著作。在革命队伍中,她以思想激进和意志坚强著称,帝国主义者及右翼分子称她为“嗜血的‘红色罗莎'”,曾与之展开过激烈论战的列宁评价卢森堡“她永远是一只鹰”。3.评析资料美丽的生命与生命的美丽——《狱中书简•致宋儒莎》导读周建成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是波兰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这位巾帼豪杰是西方的秋瑾,她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类情怀的《狱中书简》。书信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用美丽的生命在感悟着生命的美丽。坐监牢,意味着与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然而在卢森堡看来,被隔绝的只是身体,而心是关不住的。对于长着一双永远在寻找美丽的大眼睛的女革命家来说,凡有生命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着美丽,而所谓的处境其实不过是心境。放风是被囚者的享受,卢森堡放风时有幸搬一张小桌子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丛中,在她眼中,没有高大而坚固的围墙和密布的电网。“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这哪里是犯人的放风地,简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情人幽会之所。当监狱教堂人们做礼拜的琴声“给树木的飒飒声和小鸟的愉快的合唱声盖住”时,卢森堡禁不住地叫出:“这多美,我多么幸福”她告诉好友宋儒莎,“昨天”她发现了一只濒死的孔雀蝶,在喂它东西吃的同时还不禁脱口说出:“你听,这只小鸟(指正在窗前鸣叫的鸫鸟)歌唱得多愉快,那么你这小小的生命也必须恢复过来才是!”最终孔雀蝶“复原了”,作者极其兴奋地告诉女友:“拯救了这条生命我多么高兴啊!”自第7页身处于逆境之中,却带着一颗仁爱之心挽救小动物的生命,我不禁想到化用鲁迅的名句:“无情未必真革命,惜生如何不豪杰”来赞美卢森堡对生命和生活的珍爱之情。“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天暗了,万籁俱寂,突然一阵大雷雨袭来”……“在这一切阴霾惨淡的情景中”,卢森堡发现电闪雷鸣中,一只夜莺在窗前的枫树上叫起来,“它歌唱得如醉如痴,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美的声音”。女作家的这种观感不无某种象征意义,但更是对于自然界中美丽现象的惊叹:“这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得不可思议,我不禁反复吟诵歌德那首诗的最后一节:‘啊,但愿你在这里!……'”是啊,卢森堡多么希望与挚友分享这快乐的一刻呀!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不仅是宋儒莎,不是连我们也分享到作者的那种由衷的快乐,并且比自己目睹耳闻的感受更深更浓吗?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美又总是被发现的。狱中那条供政治犯们散步的小路,卢森堡“来回地走了差不多有九个月之久,几乎每块石头、每株石缝间的小野草都了如指掌”,还有什么比这种散步更单调乏味的呢?可就在这条小路上,女作家硬是发现了丰富:“铺路石子的浅红、淡蓝、翠绿、铅灰等色彩使我发生了兴趣……我的渴望看到颜色的眼睛总是设法在这些石块上搜索一些彩色和鼓舞。”渴望看到颜色的眼睛不就是渴望看到美的眼睛吗?女作家还将目光投向了“石头中间”,看到“那么多奇怪有趣的东西”,其中包括
本文标题:2019《狱中书简(节选)》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育.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8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