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一、知识体系二、知识梳理(一)民族政策(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方式上看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③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⑤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影响: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3、册封①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②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影响:有效的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4、设置机构(官职)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③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宣政院)和琉球(澎湖巡检司)的管辖。④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⑤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⑥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从不同地区看:1、西藏①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支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②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③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④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西藏,设立西藏自治区。)2、新疆①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③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后又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④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⑤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自治区。)33、台湾①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②元朝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的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④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⑤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⑧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解决这一遗留问题,中共制定了“一国两制”的方针。3、东北:清军入关时,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清朝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现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2、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3、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5、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记》。6、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7、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因素1、政治: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如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对外政策:如隋唐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对外交往,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影响了中外交往。2、经济:经济发展是对外交往的物质基础:如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是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如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对外交往则以南方海路为主;3、文化:科技发展:如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外交往。4人物:杰出航海家的作用:如明朝郑和。【点拨】: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只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不能用侵略的说法。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树立尊重异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3、历史证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一、选择题1.“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此皆无丝漆,不铸铁器”。这一情况得以改变是在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2.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战争,主要是因为A.这是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属于防御性的战争C.是反对掠夺反对奴役的战争D.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3.秦汉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其重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中国B.丝绸等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直接的贸易往来4.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推动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C.西晋短期统一的促进作用D.北方政权力量弱小,无法抵挡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A.避免北方其它民族侵扰B.洛阳城繁华异常C.接受汉族文化,控制黄河流域D.提高鲜卑贵族的地位6.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了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朝政府的册封B.吐蕃同唐朝联系不断加强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D.吐蕃同汉族长期融合,已没有区别57.下列哪一项不能说明唐朝时期“海内存知己”A.“回鹘衣装回鹘马”B.“唐凤洋溢奈良城”C.玄奘西游D.鉴真东渡8.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是A.日本的“遣唐使”B.意大利传教士C.阿拉伯商人D.中国的航海家9.下列选项与蒙古和元朝的关系相似的是A.隋朝和唐朝B.契丹和辽C.北宋和南宋D.后金和清朝10.下列人物,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①岳飞②文天祥③戚继光④郑成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11.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贸易活动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C.明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D.为了满足各国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要12.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A.维护了国家主权B.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C.促进了台湾的开发D.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13.汉朝时,派使臣出使大秦,他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的地点是①今新疆境内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大秦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14.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15.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A.夏B.辽C.金D.吐蕃16.“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的是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②令玄奘西游天竺③命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④鉴真东渡日本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17.“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B.元朝时,我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明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D.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18.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某班要出一期“历代政府对西藏的管辖”黑板报,下列材料可供选择的是①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②清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③清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④新中国设立西藏自治区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9.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A.秦兵马俑遗址B.大昭寺会盟碑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D.敦煌莫高窟20.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把华人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原因A.那些华人是在唐朝时迁居到国外的B.唐朝时才开始与这些国家交往C.唐朝时才开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D.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621..如果你想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可以选择的书籍是A.《西游记》B.《资治通鉴》C.《大唐西域记》D.《马可·波罗行记》22.“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A.戚继光抗倭B.郑和下西洋C.文天祥抗元斗D.郑成功收复台湾23.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了A.少数民族的势力强大B.汉族被少数民族所同化C.民族交流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24.假如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A.到赵州桥上散步B.阅读《金刚经》C.看阎立本作画全品中考网D.到东京城内的“勾栏”看演出2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9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