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究“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究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校长孙石锁一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在我校全体教师、学生的探索实践中,“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一天天丰满、完善、成熟,教书育人环境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提高,总体情况是好的。毋庸讳言,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也经历了一个酝酿、讨论、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产生过困惑,许多学生找不到方法,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创造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课堂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规律;也是根据新课改精神要求,为学生搭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台;还是把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先进的教学方式。一年多来,我们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成绩好,而且会生活、会学习;参加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不仅获得了成功、快乐,而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改变着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为“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成长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已经不能说“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是某个领导人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为所有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参与和实践、交流和完善,已经为她注入了太多的新鲜血液,积淀了太多的智慧和文化。现在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象一棵生机勃勃的幼苗,身上流淌着全体四中人的心血;象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托起她的是全体四中人森林一般的手。“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是全体四中人的创造,在她身上,寄托着全体四中人的希望。“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教”的问题,更在于她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的问题。二者结合起来,达成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但是,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科学操作,从而发挥出最大效益,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使之更具生命力,更规范、更具操作性的需要。二“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是在市教育局“教研赛考评工程”的引领下,在吸收外地名校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新课改理念的滋润下诞生的。她是以“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相互连接、层层推进的课堂教学环节为载体,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主线,以“开放和生成”为特征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对应试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颠覆,也是对以“满堂灌”教法为特征的陈旧课堂教学方式的否定,又是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和培养新时代人才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培养“四有”新人和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广阔舞台。开始时,我们只注重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提出了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方法,称之为“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没有设计“学生自学”这个环节,导致小组内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交流互动,互动时不是谈天说地,就是乱哄哄地讲,不仅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由于没有强调“学生自学”这个环节,老师也不知道让学生“互动”什么,“互动”成了无源之水,成了课堂教学的摆设。后来,我们通过听课评课,总结反思,认为有必要在“生生互动”前加上一个“学生自学”环节,使“互动”有一个基础,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生生互动”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形式和内容、方法和目的不能统一的时候,需要改变的永远是形式和方法。后来,我们又依据课堂教学实践,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融合、渗透,给师生以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成为一个新的教学环节——“互动”。通过这个环节的改革,我们也获得了新的启迪:相似或相近的教育资源,应该予以整合,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问题,绝不人为地把它变得神秘、复杂。只要是有用的,就是美的;只要是能容纳更多的资源的方法,就是更好的方法;只有给人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才能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凡是科学的东西,大都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的,人在自由状态下创造的东西。“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馈练习”。由于开始提法不明确,老师们在运用时不知道是以“反馈”为主,还是以“练习”为主,也不知道“反馈”什么,“练习”什么,所以到了后来,集合起专家和老师的合理建议,我们就把它变成了“检测”,即检测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效果,起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作用。一路走下来,一路改下来,“三段式”还是“三段式”,但她的内容却由原来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练习”变成了“自学—互动—检测”。修正后的“三段式”,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三段式”,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三段式”,是容量更大,领域更宽,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三段式”。就在解决课堂教学方法难题的过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即大多数老师不知道怎样处理教材,以适应“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因为旧的课程,旧的教学方法,使老师自然地养成了一种处理教学内容的习惯,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材内容肢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再把这些点讲给学生,结果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而“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从课堂教学形式上颠覆了“满堂灌”,使老师失去了“灌输”知识的时间和载体;同时,新课程改革也要求老师不能再用“满堂灌”的方法组织教学。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既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又符合“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要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请教了专家。专家说:“三段式教学法”不是新鲜的东西,早在80多年前中国就有人提出并实践过,结果是不成功的。那么,成功的关键在哪里?怎样做才能突破难关,取得成功?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到了此刻,我们才认识到:我们走的是一条前人已经走过,但却没有走成功的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克服困难,给新教法注入生命力,但这样做实在是太难了。因为它是一条充满未知的路,不知道还有多少艰难险阻需要克服,也不知道要走多远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另一条路就是维持现状,让老师自己去走属于自己的路,实际上也就是放弃努力,使课堂教学改革夭折。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选择却是唯一的。因为我们相信:“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努力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不懂就学。向谁学?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带着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终于找到了“建构主义”这块瑰宝,它为我们克服困难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交流,主张教师是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知识的建构需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表达或展现,而“问题性、模糊性、不一致性”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和老师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纳众多优秀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写成了《“教学内容问题化”浅论》这篇文章。文章共分“什么是教学内容问题化”?为什么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怎样做到“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内容问题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概括起来“教学内容问题化”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指教师在书写教案时,把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按照重点、难点分布,以及知识网络,设计成一个或几个问题,并且依据教材、教辅材料以及个人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组织完整、正确的答案,以备在“师生互动”时,用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讨论,产生思维碰撞。最后,老师依据学生观点和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答案,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是不正确的。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点拨的作用。所以,能否通过备课找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设计出梯度层次分明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引起争论或讨论激情的高质量的问题,是“师生互动”乃至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必须认真对待。二是指除了重点、难点之外,老师还应根据本节课知识覆盖面的要求,编织“检测”题,课堂有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当堂练习。通过检测,发现和纠正学生做题错误,引起学生争论促“生成”,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再现“自学”。如果说“自学—互动—检测”三段式是形式,那么,“教学内容问题化”则是内容;没有内容的形式没有“血肉”,而没有形式的内容则是没有“骨架”。此外,在“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探究专辑二《里程》中,几十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角看待教材、教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所有这些努力,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困难,推进着课堂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发展,也在无意间走出了前人失败的阴影,填补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空白,使“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得以生存和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成功和失败之间并没有一道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也许是再上一个台阶的努力,也许是在一闪念间。没有坚定的信念,克服不了困难;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可能就是创造奇迹的过程。在凝聚力量,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推进工作,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甚至是超越自己。三在实践中,我们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不断遇到问题,不断克服困难,从而不断地成长起来。如果说“自学—互动—检测”是解决了课堂教学中老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教学内容问题化”则是解决了课堂教学中老师“教什么”的问题。本来,“三段式教学”和“问题化教学”都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但是,两者一旦结合起来,就会生成巨大的能量,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面貌,从而在实践的层面上落实“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落实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落实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自学”。“自学”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互动”的基础。从字面意义上看,一般人会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传统教学中的“让学生预习”没什么两样。但是,“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自学”,则是在老师引领下的“自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教辅、积累教材内外的知识;通过积累,自己发现哪些是通过自学自己可以记住、懂得和简单运用的知识,哪些是自己不懂或不会运用的知识;然后自己记录下来,准备在“互动”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出层次清、质量高的问题,准备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抛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总之,在“自学”环节中,老师和学生都在研究教学目标、教材,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上发现问题。这样,就变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备课为全体师生共同备课,就把一个人的智慧扩大为全体人智慧的汇聚。这样的“自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是自主的、合作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更能培育发现问题的精神。而老师备课的过程,也是学习课程标准、教材的过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分析学情,并逐步把握学情,做到“以学定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的是学生,提高的是老师。两者结合,生成的是完美。“自学”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而有所不同。比如:语文、英语的“自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数学的“自学”主要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收获感性知识;“理化生”的“自学”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政史地的“自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授课的“自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新知识,提出困惑,是“互动”和“检测”的基础;而复习课的“自学”,则是让学生自己升华已学知识,形成更高层次的、完整的、准确的知识体系。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弟子传授过“三到读书法”:心到、眼到、口到。新课程需要我们在“三到”之外,
本文标题:“三段式开放性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12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