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敦煌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道长城、烽燧驿站星罗棋布,艺术宝库、两关遗存享誉中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东连酒泉、张掖,可通中原腹地,西接天山南北,直趋中亚、西亚,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自汉武帝建郡以来,这里不仅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更是古代华戎交汇的大都会。“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二字盛大辉煌的寓意。精美的壁画、传神的雕塑、珍贵的字画书籍、浪漫的传说故事构成了敦煌灿烂的文明史。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在甘肃敦煌县城东南二十五公里。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一千六百多米,建造年代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现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二十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画面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二十五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敦煌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紧那罗——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1、兴起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孬,头束圆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2、创新时期从西魏到隋代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壁的飞天。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隋代风格的飞天第427窟是隋代的大型洞窟之一。亦是隋代画飞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宫栏墙之上飞天绕窟一周,共计108身。飞天四周,流云飘飞,落花飞旋,动感强烈,富有生气。3、鼎盛时期从初到晚唐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前期时那种右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了。衣饰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4、衰落时期从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绪,图形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北凉飞天隋代飞天唐代飞天宋代飞天元代飞天敦煌乐伎中国古代把从事歌唱舞蹈为主的艺人称舞伎。莫高窟绘有乐伎形象的洞窟就有200多个,乐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有乐器44种,4300余件。(一)佛国天界中的乐伎1、天宫乐伎从广义上讲,依据佛经的廉洁,凡在佛国天界中,一切从事乐舞活动的菩萨、天神、天人都可称之为天宫乐伎。但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乐伎,特指画在北朝时期洞窟顶部藻井中和四壁上层的乐舞天人。一是表现《佛说弥勒上生经》二是表现佛国世界护法天龙八部的乐神——乾达婆、歌神——紧那罗为天宫中的诸佛、诸菩萨、诸神众奏乐歌舞的内容。2、药叉乐伎药叉乐伎亦是敦煌北朝洞窟壁画艺术的表现内容。药叉,佛经里也称作夜充满、罗刹、捷疾鬼,分为地行夜叉和飞行夜叉。属于佛国世界里的天龙八部神众之一。3、飞天乐伎飞天乐伎是乐神——乾达婆和歌神——紧那罗的复合体。4、化生乐伎化生是一佛教常用术语。化生童子化生菩萨5、菩萨乐伎菩萨乐伎实际上就是供养菩萨在敦煌壁画里供养菩萨形象众多,姿态丰富:有献花菩萨、敬香菩萨、燃灯菩萨、跪拜菩萨、持经菩萨、贡宝菩萨、奏乐菩萨、歌舞菩萨、赴会菩萨、听法菩萨、思维菩萨、禅定菩萨等。6、迦陵频伽乐伎“迦陵频伽”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思为妙声鸟或美音鸟,是佛国世界里的一种神鸟。敦煌壁画中的迦陵频伽形象,常是人首鸟身,形似仙鹤,彩色羽毛,翅膀张开,两腿细长,头戴童子冠或菩萨冠,立在莲花或乐池平台上,有的张翅引颈歌舞,有的抱持乐器演奏。二)世俗人间中的乐伎1、故事画乐伎敦煌壁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故事画,其中包括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史迹故事画、神话故事画。2、供养人乐伎供养人是敦煌壁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出力、开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包括当时社会上各阶层、各民族的佛教信仰者。3、出行图乐伎在晚唐和五代的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出行图》出行图是表现历史人物功绩或豪门贵族富华生活的形象画卷。把出行图中演奏乐器的艺人,定名为出行图乐伎。4、嫁娶图乐伎在经变画和故事画中有许多《嫁娶图》把《嫁娶图》中的演奏乐器的艺人,定名为嫁娶图乐伎。北魏乐伎隋代乐伎盛唐乐伎宋代乐伎元代乐伎敦煌菩萨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称为“东方圣母”。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在数以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一、菩萨的名称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二、菩萨的分类按照佛教的修行层次,菩萨分为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是“八大菩萨”。释迦佛的左右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观音菩萨、势至菩萨。药师佛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有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供养菩萨,修行层次低于胁侍菩萨,为佛陀和弘扬佛法者供养的菩萨。供养菩萨实际上为佛陀和宣扬佛法服务的菩萨。常画在佛座下面或胁侍菩萨、佛弟子的两边。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众多。按佛教的宗派划分,菩萨又分为显宗菩萨和密宗菩萨。显宗菩萨是依照显宗教义和仪轨所画的菩萨像。此类菩萨亦称正菩萨,与常人相同,一首二臂,法相庄严,面容慈悲,姿态优美。密宗菩萨是依照显宗教义和仪轨所画的菩萨像。此类菩萨与常人相异,多首、多臂、多目。密宗菩萨中,又分为汉传密宗菩萨和藏传密宗菩萨。汉传密宗菩萨的法相同显宗正菩萨相似,只是多首、多臂、多目,面容慈悲,姿态优美。而藏传密宗菩萨与汉传菩萨形象差异很大,不仅多臂、多首、多目,有的菩萨面目狰狞,阴森可怕。北凉胁侍菩萨隋代菩萨盛唐观音宋代胁侍菩萨元代密宗菩萨敦煌雕塑根据敦煌研究院对现存洞窟的分期,认为现存最早的洞窟当属268、272、275窟,约创建于五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相当于北凉时期。现编号492个,彩塑2400余身,其中北朝洞窟近40座。图案围龙藻井莲花飞天藻井联珠狩猎圆光双凤联泉北侧佛壁画菩萨敦煌唐代佛像救大水难救囚难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天宫伎乐舞伎现佛身药叉宇宙描写
本文标题:敦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14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