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事命运,从而使人对这样的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宗教建筑的价值意义:*反应了当时宗教势力的强大*体现了劳动群众在虔诚的宗教感情驱使下进行的杰出艺术创作,为人类留下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什么是宗教?我国古代宗教中,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印度传来的佛教,它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他还有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概说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祖称为释迦牟尼,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其他的还有:汉末所建的浮屠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阿育王塔和建初寺。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1.北魏洛阳永宁寺,采用的为“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但依旧突出佛塔这一主题2.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也很多,尤其是“舍宅为寺”的寺院(北魏洛阳的建中寺)。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佛教隋、唐、五代至宋: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较大的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供奉内容或用途而划分为若干庭院。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而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又产生了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的石幢。元代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喇嘛教),盛行于西藏、蒙古一带,特点为喇嘛塔和为数不多的局部装饰。明、清时佛寺大都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塔已很少,转轮藏、罗汉堂、戒坛及经幢等仍有兴建,但数量也少。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通称汉传佛教。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智慧)浙江普陀山(观音——慈悲)四川峨眉山(普贤——实践)安徽九华山(地藏——愿力)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庙”:住宅宫室的厅堂。供奉祖先、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观”:可观四方的建筑物。楼观、台观。“庵”:简陋的小草房。小庙(指尼姑居住的)。“寺”:由“侍”发展而来,“侍奉”皇帝的如太监、御史之类的近臣、亲信,他们的工作发展到要成立一个部门之后便成为“寺”(政府的一个部门):御史大夫寺、太常寺、鸿胪寺。相关字义解释可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塔院式:一佛塔为中心,即以埋藏“舍利”佛骨的佛塔为中心,殿置于塔后为辅。佛殿式:一供佛像的佛殿为中心,塔为次要,即贵族官吏“舍宅为寺”,前厅为大殿,后室改讲堂,布局中国化,木架建筑及园林也成为佛寺的组成部分。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在我国出现最早,它是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例如:北魏洛阳的白马寺、汉末徐州的浮屠祠以及北魏洛阳的永宁寺等。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最早可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舍宅为寺”。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浙江普陀山(观世音)。一:佛寺·佛塔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主殿)、文殊殿、无垢净光禅师墓塔及2座石经幢。大殿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殿身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属宋《营造法式》的“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内外柱同高)。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外观特点: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1.低矮的台基。2.明间与次间大小相等,趋于正方形,只有尽间减小。3.屋顶为单檐四阿顶(庑殿顶),屋顶较扁,正脊为凹曲线,垂脊挺拔,接近直线,檐口微翘。4.斗栱:庞大肥硕。5.柱子有“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向两侧逐间升高)6.柱端有卷杀。7.柱子有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立面特点:1.殿堂型构架,分三层,上层屋架层、中层铺作层、下层柱网层。2.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铺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3.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清代不用)4.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5.屋面坡度平缓。6.出檐深远。7.内部空间处理比较成熟。有层次、尺度把握好。剖面特征:结构特点:从上到下依次为:屋架层,辅作层,柱网层佛光寺的模数化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面阔方向悬挑问题,柱头上斗栱解决悬挑问题,斗拱雄大。内部:平闇:天花格子小,不用画彩画如来像阿弥陀佛像弥勒佛像文殊像——容晚唐大殿、金代配殿、北朝墓塔和两座唐幢于一寺,堪称荟萃中华古建瑰宝的第一寺平面:面阔7间,长34米;进深4间,深17.66米柱网:“金箱斗底槽”形式,正面中部五间设板门生起(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渐增高,形成檐口的缓和曲线。(2寸)侧脚:外槽柱子柱脚处微出向外。明栿:没有吊顶的室内露明可见的栿。做工精致细腻彻上明造:建筑物室内没有平闇,梁架完全露明的做法草栿:在上部看不见的栿。制作潦草叉手(叉首):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间斜置的构件明清被淘汰掉,改用脊瓜柱托脚:下一层梁梁头和上一层槫间斜置的构件隆兴寺始建于隋。寺院主要建筑沿纵深轴线布置。第一进院原有大觉六师殿,已毁。殿前清代增建的钟鼓楼也已坍塌。第二进院有摩尼殿及其东西配殿。第三进院有主殿佛香阁及其两侧的转轮藏殿与慈氏阁,并有清代重建的戒坛和两座清代碑亭。第四进院以弥陀殿及其毗连的朵殿作为轴线终结。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面阔7间,进深也是7间,重檐歇山殿顶,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属殿堂型构架。转轮藏殿内设有一个可转动的八角亭式藏经橱,因此为名,属堂阁型构架。殿内梁架采用彻上明造。是现存唯一平面呈十字形的佛典彻上明造:不用天花,梁架均暴露在外。佛香阁又称大悲阁,是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共3层。阁内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是我国古代铜制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转轮藏殿:重檐歇山顶,梁岑,岁重修多次,但基本保存宋朝风格(移柱法:殿内部下层柱子,为容纳轮藏,把两中柱外移,形成平面六角形同时上下两层间没有平座暗层)重檐九脊殿顶(重檐歇山),四面正中出龟头屋(四出抱厦)面阔七开间,进深七开间(山面两次间均为半间,故12椽)摩尼殿“抱厦”是建筑术语,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宋代管这样的建造形式的殿阁叫“龟头屋”,清代的叫法就是“抱厦”。平板枋、又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阑额端部伸出柱外作卷云头式样。转轮藏殿转轮藏殿内设一可转动的藏经橱,因以为名。是建于北宋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加雨搭。上用九脊殿顶。底层因设八角形的转轮藏,所以将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是宋、金建筑常采用的手法。寺中最高大的建筑,三层高33米,有栏干平座,屋顶歇山式,此殿大部为近代重修。佛香阁(大悲阁)千手千眼铜观音寺内主轴线上的山门、观音阁两座建筑,是辽代的原构。单檐庑殿顶,举折和缓,出檐深远台基(石建,金厢斗底槽式样)上立木柱12根,4根角柱——柱子有侧脚,端部有卷杀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4椽,采用分心槽殿堂构架。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营造法式》)观音阁面阔5间,进深4间8椽。外观2层,内部3层,下层挑出斗栱、下檐,中层挑出斗栱、平坐,上层挑出斗栱、上檐。屋顶用九脊殿式样(歇山顶)。观音阁属殿阁型构架,平面采用“金厢斗底槽”形式。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分心槽:一列中柱将殿堂一分为二,一般用于殿门观音阁:外槽面阔5间,总广19.93m,进深8架椽,总深14.04m上层柱脚开槽插入斗拱和梁上上层柱比下层柱向内移半个柱径上小下大较稳定美观叉柱造:内槽面阔3间,进深4架椽经历了28次地震:观音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耐久性的原因:1、整座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与石础之间可以发生位移,起到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的隔震作用。2、由内外槽斗拱构成的三个铺作层,形成了三道水平刚性环,有利于保持各层柱网和整体构架的位移。3、采用递脚栿、抹脚栿、柱间斜撑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整体构架的稳定性。4、斗拱具有隼桙结合的“柔性构造”的特点,独乐寺的雄大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减震作用。总平面轴线为南北向,由南向北依次布置山门、三圣殿及大雄宝殿,两侧则有东西配殿、长廊(已毁)、文殊阁(已毁)、普贤阁、地藏阁(已毁)、观音阁(已毁)等。这组寺院是现存辽金佛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大雄宝殿的平面柱网采用减柱造,殿内形成深4间,宽5间的主体空间和三面环绕的回廊空间。主体空间前半部较矮,供礼佛、法事之用;后半部空间较高,砌5间通长的佛坛,上列5尊坐佛,各居1间之中。三圣殿属厅堂型构架。其柱网布置特殊,是辽金建筑运用减柱移柱的重要实例。采用减柱做法,可以取得殿内空间分外空阔的感觉。普贤阁为堂阁型构架,全阁呈内部结构3层,外观显两层的形象。山西大同善化寺山门三圣殿普贤阁大雄宝殿它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有经堂、佛殿、政厅、图书馆、仓库、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堂、灵塔以及平台、庭院等。它在拉萨市西约2.5公里的布达拉(普陀)山上,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可容僧众两万余人。在建筑形式上,布达拉宫既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又保留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手法,反映了兄弟民族建筑形式的密切结合,也表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红宫—佛堂,历代达赖灵塔殿。接受参拜及行政机构所在白宫—佛侣学校、诵经堂、扎康(喇嘛居住)。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山脚下——政府机构、监狱、作坊、马厩等外观十三层,实际九层,在总平面上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却在体量上、位置上和色彩上强调红宫与其他建筑的鲜明对比,仍然达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在红宫附近又设有佛像及佛具制造所、印经院、马厩、守卫室、监狱和喇嘛住宅等。组成:采用不对称平、立面,与自然形态呼应墙有很大收分——竖向构图,有箭窗巨大体量采用竖向造型及传统藏族民居收分做法,无压抑感,又插云霄之势虚根的做法,窗上大下小产生浮动的效果错动的白台似白云,衬托红宫产生飘渺的境界红宫室内采用曼陀罗图案,点明宗教主题红宫上金顶闪烁,点明其宗教内涵,红色、金色(表现圣洁)成就:红宫之上又建金殿三座和金塔五尊,阳光下金光灿烂,更加突出了这组建筑的重要性。布达拉宫高二百余米,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在总平面上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却采取了在体量上和位置上强调红宫和色彩上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等手法,因此仍然达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寺内主建筑内城中部偏北,做庭院式建筑组合主要建筑:大经堂(拉康钦姆)。内置粗壮圆柱40根殿,中供诸佛及菩萨像,有极其珍贵的壁画。北佛殿,银塔殿,迦法王议事楼(平措林),法王官邸(八思巴喇让)寺墙上涂有红黑白,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及金刚手,萨迦派又称“花教”,本于此。此寺既是传教寺院,又是萨迦政权都城。西藏日喀则萨迦南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内,汉名延庆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康熙三十五年重建。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 宗教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0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