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10流动人口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流动人口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共讲五个问题一、中国城镇化特点与农民工问题二、中国流动人口、农民工现状三、农村流入城市人口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四、对于市民化七个方面的分析与对策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一、中国城镇化特点与农民工问题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市民化滞后于城镇化,社会融入成为突出问题中国工业化的速度并不慢,但是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城镇化明显滞后。人口的制度性迁移非常缓慢,51.27%的城镇人口中有约15%的“半城镇化人口”,流动人口、农民工,没有纳入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获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2、城乡二元结构曾对维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相对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阶段亟待转型与重构,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中国的城镇化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避免了拉美国家出现的贫民窟。但由于没有解决社会融入与市民化问题,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消费能力不高,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不强。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城镇化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出现的新要求,相较于城镇化率从人口统计角度的描述,社会融入、市民化水平是衡量以人为本的城乡发展的更为关键的指标。社会融入与市民化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农民从传统农业转为现代农业或非农产业,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并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社会融入与市民化强调的是一种权利,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享受与市民平等的权益。4、社会融入与市民化是多途径、多模式的。社会融入与市民化可以在广阔的城乡连续体的各个层次实现。社会融入和市民化路的大城市模式社会融入和市民化路的中等城市模式社会融入和市民化路的小城镇模式怎样理解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城镇化的内涵是实现农村生活向现代文明生活的转变。农民工市民化的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要研究多种模式的城镇化。二、流动人口、农民工现状1、流动人口大幅增加2010年,大陆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约为2.61亿人,比2000年增加约1.17亿,增长81.03%。2、本地农民工增速略快于外出农民工,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2010年2011年地区省内省外省内省外全国49.70%50.352.90%47.10%3、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1)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长较快。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16537万人,比上年增加324万人,增长2.0%,占农民工总量的65.4%,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438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增长8.1%,占农民工总量的1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0万人,增长9.6%,占农民工总量的1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3、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2)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收入差距缩小。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53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增长21.0%;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06元,比上年增加374元,增长22.9%;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990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增长21.1%。3)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3.1%和20.1%,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0.8个百分点。4、新生代成为外出农民工主体“六普”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中,比重较大的是“80后”、“90后”,合计占到38.5%,其次是30~44岁的中青年人口,占30.7%。4、新生代成为外出农民工主体80年之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占全部农村从业劳动力的26.4%。但是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已经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58.4%。1)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外出从业倾向更高2)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懂农业生产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和技能,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更有24%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3)新生代农民工“亦工亦农”兼业比例很低新生代农民工2009年平均外出从业时间已经达到9.9个月。上一代农民工在2009年外出从业之外,还从事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比例为29.5%;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仅为10%。4)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强,收入和住房是主要障碍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最主要困难和障碍是:收入太低(67.2%)和住房问题(63.2%)。三、农村流入城市人口的突出问题与对策目前城市人口管理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不断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人口管理模式应该如何调整?针对流动人口的不同特点,管理体制应该如何设置?如何实现对城市流动人口引导、管理、服务并举的原则。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改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使得过去在流动人口管理中所借助的人身强制手段失去法律依据,暂住证制度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冲击。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的《居民身份证法》,施行了17年的《居民身份证条例》退出历史舞台。新法确定了有限查验、禁止随意扣押等原则。身份证法出台,外来人员是否携带身份证不再是被检查的重点,对外来人口的检查重点也从身份证转移到暂住证上,因为身份证法将警察查验居民身份证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界定,警察不能随意检查居民的身份证,没有携带身份证的人员也不再被视为“三无人员”。17大报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18大报告:“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流动人口、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流动人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循环流动模式和迁居模式怎样看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自主原则遵循农民自主、自愿的市民化原则,避免过度行政干预、运动式的推进方式。2、分类原则依据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地理区位、人文要素、产业特色、村民意愿等因素,采取分层次、分地区、分阶段、多种模式的社会融入与市民化路径。3、综合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社会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的社会融入、市民化政策体系。18大报告提出的对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城镇化与农村人口转型七个方面的分析与对策城市农村1、就业2、户籍3、社会保障4、住房5、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产业化6、农村建设用地制度7、新型农村社区1、就业问题a、教育水平低,很少接受正规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和6.4%,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b、非正规就业占相当比例。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60-80%,明显低于城镇职工。c、农民工群体能享受的正式社会保障比例低。d、由于流动群体的不稳定性,在一些影响较大的群体事件中,流动人口占很大比例。流动人口聚居区犯罪率也较高。1、就业问题e、农民工工作更换频繁,职业地位很难向上流动《农民工“短工化”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有66%的人更换过工作,有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工作,50%的人在近1.8年中更换了工作。农民工的工作呈现“高流动、水平化”的特征。f、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累计外出打工的年数平均7.01年,43.3%的人为5年以下,28.1%的人5~9年,10年以上的达28.6%。农民工外出年限越长,返回老家的意愿越低,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概率会增加。1、就业政策建议a、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由国家为农村就业人口提供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b、推进建立农民工的职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大社会组织建设。建立职业协会有利于构筑技术壁垒,规范技术标准,提高职业水平,维护行业内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待遇。建议恢复八级工制度,增加技术等级的层次。世界技能竞赛奖牌榜日本在整个1960年代占有主导地位,之后一直保持前三名的地位;韩国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只统计与制造业有关的竞赛项目的奖牌,日韩的优势更为明显。2011年中国第一次参赛。1、就业政策建议c、企业雇主应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给农民工提供有归属感的就业和生活。实现市民化是分阶段的,首先需要提供稳定的工作合同,目前大部分农民工连稳定的工作都难以保障,更何况其他社会福利体系。d、为成功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人才返乡创业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就业。1、就业政策建议海底捞模式: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畅通的晋升通道:现有管理人员全部从服务员、传菜员等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尽管都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只要勤奋工作,都有提升的渠道。——良好的居住环境:为所有员工提供统一的宿舍,必须租住正式小区或公寓中的两、三居室,不能是地下室,并配备空调、电视、电脑。——人性化的福利制度:所有岗位除了基本工资之外,都有浮动工资与奖金,并制定多方面的奖励机制,如“员工家属养老金”账户。2、户籍改革问题由于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中“嵌入”了太多的社会利益,以及在人口迁移方面的严格管控,使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户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化和等级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化或市民化的进程。2、户籍改革问题a、根据分类指导原则,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实现市域、省域内的人口自由流动,再逐步推进跨省流动。(1)超大城市(如北上广):目前全面放开户籍政策仍不太现实,但可以适度降低户籍门槛和准入条件,让一部分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有机会落户,特别是给青年大学生更多准入机会,以优化人口结构。(2)大中城市:应进一步放开户籍限制,鼓励和吸纳更多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实现市民化。(3)小城镇:应全面放开户籍限制,实现市县范围内人口的自由迁移,让更多的农民工有机会回当地城镇就地或就近实现市民化。2、户籍改革问题b、逐步剥离户口中附着的各种社会利益,淡化户口价值。将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社会福利进行分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利益,当前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的相继出台,是一种合理尝试。c、加强中央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利益,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应制定改革具体方案和时间表,以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3、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保障比例很低。缴费难:农民工收入低,保费难以承受转移难:流动人口由于高流动性导致失保表:全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单位:%)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老家享有的社会保障当地享有的社会保障有无不清楚有无不清楚城镇养老4.2923.823.174.52.4城镇医保8.2883.826.471.12.4工伤保险2.293.64.325.271.03.8失业保险1.394.93.913.683.03.4生育保险1.694.04.49.986.53.7住房公积0.895.14.15.890.83.4城镇低保0.595.63.9农村低保2.992.44
本文标题:10流动人口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