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级下期发现与创新教案(修改版)
第一单元:用鸡蛋做游戏第一课辨别生熟鸡蛋课题:辨别生熟鸡蛋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的:1、了解鸡蛋的构造,知道其各部分的名称。2、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出生熟鸡蛋。3、能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了解鸡蛋的构造,知道其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出生熟鸡蛋。教学准备:生熟鸡蛋各2个,玻璃杯2个,热茶一杯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见过鸡蛋,对鸡蛋也特别熟悉吧!如果给你一堆鸡蛋,在不弄坏鸡蛋的情况下,你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辨别生熟鸡蛋的方法。板书课题二、鸡蛋里有什么1、同学们,你知道鸡蛋里有什么吗?2、让我们拿真正的鸡蛋,敲开蛋壳看一看,对照书中第1页的图看一看,你就知道鸡蛋的构造了。3、鸡蛋的构造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三、辨别生熟鸡蛋1、老师现在有一盆鸡蛋,不小心把生熟鸡蛋给混在一起了,你能想办法给老师把它们区分开来吗?2、请小组讨论区分方法,再试一试你的方法行不行。3、你在动手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它记录下来。4、小结,通过把鸡蛋竖起来转动的方法,可以区分出生熟鸡蛋,因为熟鸡蛋里面的蛋白和蛋黄已经凝固成固态,内外成了一体,因此能竖起来转动。四、小实验1、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别装入两个玻璃杯中,然后往两个杯中倒入热茶,放置30分钟左右,你有什么了现呢?(注意:要用头道茶做实验哟)2、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怎样的?3、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五、下课强调学生注意安全第一单元:用鸡蛋做游戏第二课鸡蛋可以做什么课题:鸡蛋可以做什么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教学目的:1、了解鸡蛋的烹饪方法,能用鸡蛋烹饪出2-3处菜品。2、能用鸡蛋壳做成一个漂亮的装饰品。3、能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在生活中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应用蛋壳做一个工艺品和不倒翁。教学难点:能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教学准备:两个完整的鸡蛋壳,彩色卡纸、沙子、颜料、画笔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你们喜欢吃蛋类食品吗?你们会烹饪哪些以鸡蛋为原料的菜品呢?你知道鸡蛋除了吃以外还能做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鸡蛋可以做什么?板书课题二、鸡蛋的烹饪方法你们会用鸡蛋进行烹饪吗?你能烹饪出那些美味佳肴呢?(请学生举例回答,并简单介绍一下制作过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学习一下几种家常的用鸡蛋作原料烹饪出来菜肴,好吗?(通过课件播放介绍鸡蛋羹、番茄鸡蛋汤、番茄炒鸡蛋、鸡蛋煎饼、蛋炒饭等菜肴所需的原料和制作方法。)请你回家后找时间也做一顿鸡蛋菜肴给你的家人尝尝,让他们也见识一下你的厨艺吧。三、做个工艺品让学生欣赏用鸡蛋壳制作的各种工艺作品。你从这些作品中发现些什么呢?让我们也动手试试,把蛋壳当作画布,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尽情的画出山水、人物、脸谱等图案吧!四、用鸡蛋做实验1、探索鸡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不倒翁上轻下重,而且是以鸡蛋的大头着地,小头在上,所以不会倒。)学习制作不倒翁的方法。2、用科学课上学的知识解释鸡蛋在两杯液体中一个沉一个浮的现象。五、课外拓展1、做一做瓶口吞蛋实验。2、把鸡蛋放在醋里浸泡3-5天,取出鸡蛋看大小有什么变化?六、课堂小结七、下课强调学生注意安全第一单元:用鸡蛋做游戏第三课摔不破的鸡蛋课题:摔不破的鸡蛋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教学目的:1、在实验中不怕失败,敢于克服困难。2、在操作中能与同伴协商,共同配合解决操作中的困难。3、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使鸡蛋摔不破的包装方法。教学重难点: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包装鸡蛋的方法。能使自己包装的鸡蛋具有防震和固定的作用。教学准备:1、与学生共同收集的材料:纸盒、塑料盒、泡沫塑料、米菠萝、棉花、报纸、硬纸板。2、熟鸡蛋、皮筋、透明胶带、曲别针、剪刀、毛线、粘钉、橡皮。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教师:前几天小朋友共同搜集了许多包装盒,通过观察小朋友发现了包装对东西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把东西固定住,再垫上一些比较软的材料,就不易摔碎了。出示溜溜球包装盒,共同观察分析包装盒的作用。讨论:生活中,人类有那些自我保护措施呢?二、提出问题:今天请小朋友当运输鸡蛋的工人,包装鸡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思考:怎样保护鸡蛋,让它摔不坏?三、动手试试:师:你们两人一组商量一下包装鸡蛋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包装?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咱们试一试,看用哪种方法包装摔不破鸡蛋。四、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重点指导:(1)容器不能太小,要有足够的空间填充软的材料。(2)鸡蛋要放在中间,使鸡蛋的上下和四周都要有软的材料保护好。(3)填充物要充满容器,使鸡蛋固定。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五、交流与总结:你的实验和猜想一样吗?为什么?六、活动延伸: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试一试。如:站在椅子上举起来让鸡蛋掉下去能不能摔破。七、下课强调学生注意安全第二单元建筑设计师第一课制作建筑模型课题:制作建筑模型教学内容:教材第9-11页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实践,使学生了解建筑模型的各种造型,掌握模型组合的过程,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审美能力,领会集体创作成就感。教学重、难点:模型拼插、环境造型美观。工具:小剪刀、尺子、笔材料:建筑模型展开图、硬纸板、双面胶、橡皮泥、装饰材料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建筑模型二、引入课题工人叔叔用钢筋混凝土修建一座座高楼,我们也要做好“造房子”的准备三、思考1.选用什么材料制作建筑模型?2.我们小组的制作方案四、建筑模型拼插过程1、打开包装袋2、轻轻揭去多余边、槽口3、手折整形,注意正折与反折的方向关系,轻重适宜4、根据展开图拼插成立体建筑物五、动手试试1、把拼插建筑物3—4人一组将建筑模型粘贴在纸板上2、美化设计、装饰环境,写出建筑模型名称(有专人负责)六、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七、反馈1、学生作品的展示,作品交流(各组选送一名代表发言)2、表扬优秀作品,指出改进之处八、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九、下课强调学生注意安全第二单元建筑设计师第二课我喜欢的建筑课题:我喜欢的建筑教学内容:教材第12-14页教学目的:1、欣赏中外不同风格的建筑的造型美,了解其历史背景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2、感受建筑艺术的多样性,萌发对身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欣赏中外不同风格的建筑的造型美,了解其历史背景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一、出示教学挂图《我们的首都--北京》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提问:这是什么建筑?是哪个国家的?建在什么地方?天安门城楼主要是什么颜色的?看起来有什么感觉?(宏伟、庄重。)天安门城楼上有什么?屋檐象什么?把正面的天安门图片对折,中间有一条线,你会发现什么?(左右对称。)这样的建筑给人什么感觉?(浑厚、稳固。)小结:天安门城楼是中国古代最壮丽的城楼之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二、出示教育挂图《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引导学生欣赏。提问:这建筑象什么?在哪个国家?建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称?讨论:为什么建筑设计师要把它设计成象帆船、贝壳一样的形状?(引导学生感受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小结:悉尼歌剧院的外形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海景相映成趣。它位于澳大利亚。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三、引导学生发现天安门和悉尼歌剧院这两种建筑的不同之处:建筑结构的不同:对称与不对称。建筑材料的不同:木头、砖头与钢精、混凝土。建筑风格的不同:古典美与现代美。四、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中外建筑(如中国的长城、日本的浅草寺和法国的凯旋门等)。五、讨论:你喜欢哪一种建筑?为什么?六、引导学生欣赏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这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它建于1951年,是山城建筑艺术的瑰宝,是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七、动手试试考察家乡的建筑,设计一张建筑观光导游图。八、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九、下课强调学生注意安全第二单元建筑设计师第三课设计“未来家园”课题:设计“未来家园”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了解,画出想象中的房子,并进行美化装饰。2、培养幼儿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心与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了解,画出想象中的房子,并进行美化装饰。教学过程:一、欣赏讨论1、出示学生作品提问:小画家把未来的家园想象成什么样子的?你如果是小画家,你想把未来的家园设计成一幅怎样的美景图呢?为什么?提示:家应该是幸福、温馨、安全、快乐的。2、讨论: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未来家园”是什么样的呢?(1).我想在太空建座橡皮城,去做太空公民。(2).我住在“球”形的别墅里,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3).我想设计一所“三栖”学校,建在我家的附近。二、创作要求你们把心目中未来的家园画下来,并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你设计的未来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好吗三、动手试试:展开想象的翅膀,绘制一幅梦想中“未来家园”的美景画。1、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尝试。2、提醒学生把画纸画满。3、指导学生大胆画。四、引导评价1、你设计的未来家园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样设计?2、思考: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并不满足一种想法。许多孩子都希望未来的家园有多种多样的,可以有火箭的家,同时也希望有森林的家、水果的家等等。孩子们在想象的同时,他们对画画的表达表现方式也在相应地得到提高。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六、下课强调学生注意安全第三单元神奇的力量第一课石头怎么变轻了课题:石头怎么变轻了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教学目的:1、通过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2、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通过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的小朋友一定喜欢在水中的那种逍遥自在的感觉。我们在水中畅游的时候,常常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疑问。比如:当我们在水中搬运一块石头的时候,为什么会觉得比在岸上搬动同样的石头要轻松许多?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在帮忙吗?2、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吧《石头怎么变轻了》二、实验:石头为什么会变轻?1、制定实验方案“石头为什么会变轻”实验方案(一)实验需要的材料(二)实验步骤(三)实验现象(四)我们的解释三、讨论:在一次航行中,轮船遇难沉入了海底,船上10个人纷纷跳上了救生艇。可是救生艇最多只能容纳9个人,怎么办?船长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所有的人都得救了。想一想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想什么办法?四、思考:“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你认为曹冲是利用了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的?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六、下课强调学生注意安全第三单元神奇的力量第二课山下的石头“滚”上坡课题:山下的石头“滚”上坡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教学目的:1、通过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2、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通过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说石头是往上坡滚呢还是下坡滚呢?你们有听说过石头往上坡滚的吗?都是说山上的石头滚下坡,可从来不曾听说山下的石头会“滚”上坡。可这大千世界里就是有石头“滚”上坡的怪事!同学们你们相信吗?2.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山下的石头“滚”上坡》二、动手试试:若是说有什么东西能向上滚动,这的确是很不寻常,简直是不可能的!我们下面要做的,不是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而是使它看起来像是可能的。1.剪下两个圆形硬纸片,粘在一起做一个双锥体。2.再剪下两个梯形硬纸片和两个长方形硬纸片,粘在一起做一个“坡“3.将制作的“双锥体”放在“坡”的底部,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三、观察思考:1.仔细观察滚动的双锥体,你有什么发现?2.
本文标题:四年级下期发现与创新教案(修改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3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