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药及用药护理雷锋学习内容1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2熟悉:中药的煎法及中毒的原因3掌握:中药内、外服法及护理4掌握:中药中毒的处理原则中药基本知识中药: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其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入药部位等中药的自然属性(药性理论)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一)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平)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例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石膏、知母、栀子等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热药,多具有回阳、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症,例如:红枣、桂圆、附子、肉桂、干姜等(二)五味:辛、酸、苦、甘、咸、(淡、涩)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主治:表征、气血阻滞之证;如干姜、香附、川芎等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主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遗尿尿频等;如大黄、杏仁、黄连、苍术、黄柏、知母等苦-能泄、能燥,有清泄火热、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主治:热证、喘咳、阴虚火旺等;如:黄芩、栀子、陈皮、半夏(二)五味:辛、酸、苦、甘、咸、(淡、涩)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作用;主治:正气虚弱、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如人参、熟地黄、甘草等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如:芒硝、牡蛎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赤小豆等,«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疾病由于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区别,有向上的,如呕吐、呃逆、喘促;有向下的,如泻痢、脱肛、崩漏、带下;有向外的,如阳气浮越;有向内的,如表邪不解、热入心包等。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黄芪等;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升降浮沉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等作用。(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药物在机体内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每种药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位的病变起作用是有其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叫“归经”。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如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归心经;麻黄止咳平喘,归肺经;肝经病变可见胁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痉止痛,归肝经。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明该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肺经。因此,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五)中药的毒性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常山、洋金花、蜈蚣、白花蛇、雄黄、轻粉等。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细辛、猪牙皂、鸦胆子、苦杏仁、密陀僧、干漆等。中药中毒原因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预防中药中毒措施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做到早诊断、早停药、早处理。二、煎药方法•(一)煎药用具•选择合适器具•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2、禁忌器具•铁、锡、铜、铝•(二)煎药用水•一般饮用水即可,以澄清清洁为原则,如自来水,无污染的井水,泉水,河水等。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的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水应一次性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能服用。•注意事项•头煎用凉水或凉开水,不可用开水煎药。•(三)泡药•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四)煎药火候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五)煎药时间•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狼毒等需要久煎,约60-9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每剂取液量成人约300-400ml,小儿减半;每服量,成人150-200ml小儿减半;每日可1-2次服。•(六)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均应先煎30分钟后在纳入其他药物,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解毒。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澄清,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六)特殊药物煎法•3、包煎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4、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5、烊化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鹿角胶等,因煎煮时易于粘附于锅和其他药物上,应另行单独溶化,再于其他药物兑服。•(六)特殊药物煎法•6、冲服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黄、琥珀、沉香、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7、泡服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后的药,不宜煎煮,泡服即可。一般是将药物放入杯中,加开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将可药物放入刚煎煮好的中药汁液中泡服。三、中药给药原则(一)给药时间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一日2~3次。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频服。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饭后服药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服定时服药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饭前服药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睡前服药缓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一般地讲,病在胸膈以上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下宜饭前服。(二)给药方法一般病证每日服1剂,急症、高热、危重病人每日可酌情服药2-3剂,或遵医嘱服用;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丸、片、散、膏、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姜片或橘皮,以预防呕吐;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三)服药温度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热服:常用于寒证用热药,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温服: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三)服药温度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发汗。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者热之”之法;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属“寒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格拒。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凡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再凉服,以减轻症状。(3)凉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3)凉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四、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密观察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患者服用药物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如服解表药后,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这说明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疗效了。(2)观察服药后的综合反应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必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观察服药后的各种反应,如服用泻下药后除了要观察大便的次数以外,还要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以及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性质、发作的时间、程度等。(3)观察服药后的毒副反应中药具有性能平和,治疗范围广泛、效果好等优点。但也有部分药物,由于加工炮制和使用不当也能引起中毒反应,常见的症状是:咽干、舌麻、面色及全身发红、皮肤干燥,伴有皮肤丘疹、头晕、烦躁、呕吐、腹泻、腹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语言及肢体运动障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随即转为意识模糊、呼吸暂停。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音低、脉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等。如临床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救治抢救。正确地服用中药,正确地施以服药前后的护理,不仅对疾病及时地发挥作用,也可以提高其远期疗效,使药物能较长
本文标题:中药及用药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3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