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湘教版
受到北方沙尘暴影响,上海笼罩在一片灰黄色的浮尘中。北方沙尘南下空袭长三角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8%荒漠化已涉及1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因荒漠化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找出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土地沙漠化(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盐碱化红色荒漠(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想一想1.荒漠化和沙漠化是同一概念吗?2.荒漠化和沙漠、荒漠有什么区别?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活动:地图册18页大兴安岭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行政范围:涉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昆仑山位于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大兴安岭地形:降水量逐渐减少印度洋湿润气流太平洋湿润气流干冷的冬季风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降水量逐渐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河流: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水量少2、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文——多为内流河,水量小;植被——稀疏,对地表保护作用差。十分密切显著自然地理特征:干旱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胡杨林“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而闻名的“沙漠绿洲的保护神”干枯的胡杨林滥牧垦荒植被破坏耕地扩大水源减少河流水量减少用水量加大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林枯死荒漠化土地扩大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思考:形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结合37页阅读材料及38页活动题材料人为原因的表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二、荒漠化的危害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二、荒漠化的危害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三、荒漠化的防治1、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场2、禁樵禁采、植树造林3、退耕还林还草4、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5、生态移民、控制人口增长优化能源结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的具体措施:“三北”防护林分布在我国生态平衡最为脆弱的地带,防护林以北、以西是面积广大的沙漠、沙地和戈壁。“三北”防护林的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活动·探究】科尔沁草原的变迁科尔沁草原阅读课本P.40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题1.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有哪些启示?(1)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使周边地区的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增多,大气能见度降低;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的启示: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启示: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壤分布与红壤的水土流失30N2、“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共同点:人们滥伐森林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破坏了地表植被;不同点:“红色荒漠”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而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除垦荒外,还有滥牧,使地表植被破坏,导致的是风力侵蚀加重。其(红色荒漠)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请你分析答题的思路)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数质②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速生薪炭林,开发小水电等)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3、如果你是南方“红色荒漠”区的政府领导,面对荒漠化,你应该怎么做?
本文标题: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湘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