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高考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
高考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正式出版发行,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这一体系的问世,释放了哪些信号,又将对学校、教师、学生产生哪些影响……日前,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专家学者对高考评价体系进行了解读。新时代高考改革有了实践指南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中国考试战线推动学科命题标准化、科学化,实现考试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将在考试内容创新、学科测量变革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给未来高考、教学带来冲击。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考试大纲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成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高考评价体系实质是全新的科学测评体系,核心测评目标是以高校人才选拔和基础教育质量为引领,力争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考试招生模式,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编写组负责人介绍,“测评体系的深层内核可以解读为核心价值‘金线’与思维‘银线’的融通汇合,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始终;能力素养取向的‘银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探索,常做常新;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穿连线。”翻阅蓝皮书,记者看到,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蓝皮书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是制定命题标准的基本纲要,在高考评价体系确定的“一核四层四翼”整体框架下制定的学科标准明确了考试的性质与功能,规定了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是指导命题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成为高考考查重心从2014年开始的这一轮新高考综合改革,特别是考试内容改革,就是要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从“解答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2019年的高考,进一步加强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考查。“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打破应试教育的顽瘴痼疾,突出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考选拔中的能力要求与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核心主张高度一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张成为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及命题改革的主方向之一。”编写组负责人分析。高考评价体系集中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决定了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以及高考综合评价的基本标准。“四层”决定了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规定了高考的主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内容指南。编写组负责人表示,分析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内容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我们不难发现,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指导方针和内容规定充分体现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科学思维、实证精神、逻辑推理、信息识别与加工等核心要素。值得指出的是,高考评价体系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和考核,其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他看来,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成为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应该引起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充分重视,这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人才的国家人才战略紧密相关。实际上,从2019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向,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北京、浙江等地方卷,都历史性地凸显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清晰表达、科学思维、独立思考以及归纳提炼等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成为各个试卷最为重视的考查对象。“批判性思维”作为2019年高考内容改革的亮点,已经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未来高考改革呈现三大重点方向《中国高考报告(2020)》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高考改革有序高效推进,2020年高考改革将在以下方向全面发力。首先是构建全新高考评价体系。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与以往考试大纲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特色。一是全新的评价理念,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远大于知识的考查,直接瞄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二是独立的学科化操作,建立新的单科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学科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三是标准化测量,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不再简单框定,高考评价体系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明确界定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和测量标准。其次是省级命题发展迎来机遇。目前高校招生录取所需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主要是由各省市考试机构负责命题,除自主命题的几个省份外,高考主要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各省市考试机构在命题经验、命题技术、命题队伍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后是减负依然任重道远。为教师减负是前提,教育部2019年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生减负是根本,人才分类培养、考试分类实施,在不同的赛道中良性竞争,尽量减少孩子们参加不必要的考试和进行不必要的陪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轨道上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刀切”、一张卷。培养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要建支持性校园文化郝保伟(《中国高考报告(2020)》编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考综合改革、“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突出了对学生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考察。高考是指挥棒,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是其重要功能。因此,广大中小学校要提高认识,创新育人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第一、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纳入学校育人目标体系,培养学生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品性、品质和技能。第二、以育人目标为统领,创新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要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与学科融合等方式进行实施。第三、创新教学方式,要切实改变知识灌输、题海战术、反复记忆等教学方式,改知识教授为能力培养,以开放式、综合性、情境性、探究性的问题,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第四、做好师资保障。教师是关键,只有具有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才能培育出相应的学生。要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教研、科研内容之中,培养具有反思、探究、理性、实证的思维品性和能力。第五、建设支持性的校园文化。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但一定会有质疑、探究、碰撞,既不盲从,也不一概排斥。因此,民主、平等、开放、包容的班级文化、管理文化、校园文化实属重要。只有在这样支持性的氛围中,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之光、思维之火才能熠熠生辉。
本文标题:高考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3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