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8年高考地理复习选修部分环境保护课件
考情分析考纲展示真题示例考情分析1.环境污染与环境管理2016·全国Ⅰ卷,44;2016·全国Ⅱ卷,441.以现实中的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2.以区域生态问题或资源问题为背景,考查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2.资源利用与生态问题2017·全国Ⅰ卷,44;2017·全国Ⅱ卷,44;2017·全国Ⅲ卷,43;2016·全国Ⅲ卷,44考情分析【专题热词】1.洋垃圾被全面禁止入境洋垃圾是指进口的固体废物,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服装等。中国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2.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201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通报指出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但长期以来,祁连山在矿产资源开发、水电设施建设以及污染排放等方面问题严重,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考情分析考查知识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危害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一、环境污染与环境管理–基础梳理1.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1)分析主要的人类活动,找出污染源。(2)分析污染形成的环境因素,如水体的自净能力、地形的封闭程度、大气的稳定程度、热量条件等。(3)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都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此外,再好的措施也需要人来实施,因此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基础梳理2.两个角度归纳解决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1)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对垃圾实行分类回收。(2)对固体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①直接回收利用,如啤酒瓶等玻璃容器。②循环利用,如利用废纸、废塑料等。③综合利用,垃圾中的可燃性物质,垃圾发电;有机物进行垃圾堆肥、制沼气;无机物生产建筑材料。④剩余的:填埋。3.环境污染类题目的分析思路(1)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基础梳理(2)同一环境污染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以我国的酸雨危害为例进行比较。地区危害形成原因长江以南大①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多丘陵、盆地地形,且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③土壤呈酸性,因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法中和酸性气体长江以北小①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地形平坦,风力较强,易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酸性气体(3)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只有找到具体造成污染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基础梳理解题技巧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对策分析思路(1)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原因的思路分析。①分析主要的人类活动,找出污染来源。②分析污染形成的环境因素,如水体的自净能力、地形的封闭程度、大气的稳定程度、热量条件等。基础梳理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措施的思路分析。基础梳理二、资源利用与生态问题1.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开源”和“节流”(1)“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2)“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以水资源为例分析如下:开源修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基础梳理2.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不利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地形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土壤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水文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植被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基础梳理人为原因人口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大以及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结构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土地退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采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发生态问题基础梳理解题技巧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开发与利用措施的方法?基础梳理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的思路(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大小、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堆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当地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基础梳理反馈(2018·吉林长春模拟)2016年美国新威尔斯磷肥厂发生废水泄漏,大量含有“轻微放射性”的废水可能污染佛罗里达州地下水,佛罗里达州地下水是该州的饮用水主要来源。早在1994年和2004年,该磷肥厂先后发生了污染事故:1994年,该磷肥厂因为陷坑,导致成吨的废料进入土壤;2004年,该磷肥厂受飓风影响,大量废水流入附近的坦帕湾。下图为美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分析该磷肥厂废水泄露对环境的危害。基础梳理反馈【答案】分析废水泄露的危害,首先要明确废水的性质,“磷肥厂废水”——化工产品污染严重,含有“轻微放射性”——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危害。其次要了解废水的流向,材料信息显示主要有三个去向,一是地下水——地下水是饮用水主要来源——影响饮用水安全;二是进入土壤——污染土壤,危害植被;三是流入附近的坦帕湾——污染海洋——影响海洋生物。【解析】维提岛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从旅游资源的质量、集群状况及地域组合、交通条件、市场距离等方面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其不利方面。核心考点热点命题1: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2016·全国Ⅰ卷,44)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如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核心考点【尝试答题】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解题思路】1.审材料:(1)养虾过程→投饵料、换海水→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海水、污水渗入地下→土壤和地下水盐度升高、污染加重。(2)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分析废水对海洋造成的影响→海水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核心考点2.审图表:图中高位虾池的位置→距离海洋有一定距离→引水和排水过程中会对农田、村庄和植被产生影响。3.审设问:“当地”是指沿海地区,因此影响主要分析两方面,一是对海洋的影响,二是对陆地的影响。【失分控制】1.抓住关键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如“当地”、“废水”、“渗漏”等,进而才能分析海水进入地下水或土壤中带来的影响,否则会导致只分析地表影响忽视对地下水和对海洋的影响。2.如不能根据高位虾池的位置,从图中获取“农田、村庄和植被”等信息,会导致答题要点不足。3.通过本题我们可以总结,水污染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文、土壤和生物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领域和水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核心考点热点命题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2017·全国Ⅱ卷,44)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核心考点【尝试答题】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解题思路】1.审材料: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红色荒漠”→需恢复植被→两种方式: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与人工松林。核心考点2.审设问: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植被如何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是顶部截留降水、根部吸收水分保持土壤,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流水侵蚀作用;二是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和人工松林有什么不同,具体对比如下:【失分控制】1.本题做题的难点在于是否能抓住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的优点,从种类、结构的差异和植被根系的不同进行对比,否则就会导致要点不足。2.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如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主要与植被的结构、林木种类和数量、植株的疏密、林间植物的多少、根系的发达程度等因素有关。经典考题滦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河流,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滦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变。下图为1979年滦河三角洲示意图(图a)和2000年滦河三角洲示意图(图b)。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说明滦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当地水生生物、水资源的不利影响。解析:据图可直接判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盐田、鱼塘面积增加,即人类活动大量占用了沼泽和湿地。分析滦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要注意数量和种类都减少;分析这种变化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要注意水量减少和水质变差情况。答案:变化:沼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盐田、鱼塘面积大量增加。不利影响: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减少;水资源的数量减少,水资源的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加重),加剧水资源的时间变化等。经典考题课堂小结
本文标题:2018年高考地理复习选修部分环境保护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4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