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及其地域特征。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阶级的分化和早期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能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上述早期中华文明成就,能够列举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探讨早期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曙光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传承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2.难点: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三、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思考:(1)指出图中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2)为什么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爱琴海、中美洲等早期文明都陆续从地球上消亡?(3)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为什么在人类早期文明当中,唯独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投影显示:《中国地形图》,据图说出依据。现在,大家知道由于我们中国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古老、灿烂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我们都应该为自己作为华夏子孙而感到无比自豪。今天,跟随老师一起穿越时空,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学生回答、交流,培养读图能力。学生: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中国东临太平洋、西部有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西北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面有蒙古高原。学生:有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发展空间。1.承上启下,回顾上节课堂内容,顺其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2.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培育和制约作用。3.通过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原因分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投影显示:考古地图此环节设置七方面的链接,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四人小组1.考古是发现和证明早期文明的主要环节一:发现之旅——让我们一起来考古根据学生的自由选择,教师打开相应的考古链接点。根据每一个链接点所显示的内容,让学生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史实依据。温馨提示:参考课本的文字和地图,地图册,请同学们从早期农业、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原始宗教等方面收集证据,(过程中可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找证据的任务。)链接1:(1)出示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图,介绍水稻相关情况。(2)出示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请指出稻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在投影上指出)并说出该区域具备哪些自然条件种植水稻?(3)指出粟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在投影上指出)介绍粟的相关情况。并说出该区域具备哪些自然条件种植粟?(4)小结: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决定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稻谷遗存的发现说明了什么?(6)为什么早期农业的产生是中华文明的曙光?随着古代人口的增加,单纯的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早期农业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稳定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链接2:出示陶器图片及相关知识,出示蛋壳黑陶杯图片,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想一想:为什么陶器也是中讨论研究寻找一个证据,并推举发言人。长江流域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黄河流域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可以推断中国古代已经产生了早期农业。观察链接1,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观察链接2,知道陶器可以用来取水、储水、储粮,还用它来蒸煮食物(以前只能用烧烤的办法),促进吸收和消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了人类体质。观察链接3,知道古人和我们手段与途径,设计考古挖掘环节,可以增添早期文明的神秘感,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活跃课堂气氛。2.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出七个方面早期中华文明的史实依据,而相应设立七个链接。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思考早期中华文明的主要表现和具体内容。3.每一个链接都相应配备一幅与该链接内容相关的原始人漫画,增加兴奋点,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华文明的曙光之一?链接3:出示骨笛和舞蹈纹彩陶盆图片,想一想:骨笛和舞蹈彩盆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链接4:出示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猜一猜:这些刻划符号的用途是什么?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说明了什么?链接5:出示陶质排水管图片,一问:这是什么物件?它的作用是什么?二问:陶质排水管的发现,可以推断出什么?教师补充平粮台古城遗址图片。链接6:出示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图片,想一想:这件文物形态像什么?碧玉龙的发现,可以推断出什么?教师补充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塑和牛河梁女神庙遗址。链接7:出示玉琮图片,玉琮的发现,说明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现代人一样喜欢唱歌、跳舞,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生:表达信息,用于记忆和交流。观察链接4,感受陶文是中国文字的萌芽(雏形)。根据链接5,学生感受在远古时代已出现了早期城市,体会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根据链接6,可以推断在古人有了原始崇拜,逐渐产生原始宗教。根据链接7:可以说明当时的社会已产生阶级分化。环节二:探究之旅——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通过考古发现:稻谷、陶器、骨笛、陶文、碧玉龙、排水管、玉琮分别反映了古代人类哪些方面的情况?让学生说出每一个发现相对应所反映的方面。小结:通过今天的考古发现,我们知道这些物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们古人生产、生活、文化以及精神层面、宗教信仰、城市发展和阶层分化等各方面情况。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曙光。早期农业生活状况精神生活文字雏形宗教信仰城市发展阶段分化1.通过表格,对前一环节内容进行梳理、提炼,让学生理解每一个考古物件所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某一侧面,所有这些都是古代文明曙光之一。提高学生分析能力。2.对七个方面内容列出记忆要点和要点分析,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与理解。环节三:奋进之旅出示《全球通史》关于中国通过史料的补充,——让我们一起来努力文明的论述。“虽然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中国文明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今天,中国可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文明而自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人类早期文明当中,唯有我们中华文明延绵至今,为了使我们的文明代代传承,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中华崛起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1.努力学习,传承中华文化。2.立志未来,建设美好家园。3.从我做起,做文明的公民。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同时借此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课堂小结请学生将留白的板书补充完整。教师总结提升:通过史实印证,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已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说明当时的社会已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对龙的信仰则具有中华文明的特点。学生补充留白的板书。我们的国家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现在,我们也希望凭借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我们国家未来更加繁荣富强。通过留白的板书,让学生来总结。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了解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课堂整体设计能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学生有效参与”为宗旨,能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的参与达成目标。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2)本课以考古挖掘的方式创设情境,以图片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用一系列相互递进的问题贯穿整堂课。这些问题都是从学情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设计,做到“低起点、小台阶”,又有探究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3)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领悟,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同时注重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不足之处(1)本节课设计的问题虽符合学情,做到“低起点、小台阶”,也具有探索性,但由于早期文明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的思维中又缺乏学史观念,因此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影响了目标的有效达成。(2)今后对创设情境、课堂活动等环节不应只是达到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更要紧紧地围绕课标和教材的重点展开。
本文标题:中华文明的曙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7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