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材料3)“十二五”期间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十二五”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一国内外环境“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模式快速转变。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短期难再现高增长;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环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内需市场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部署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浙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重心将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作为温台沿海产业带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沿海开发将进入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期。——市内环境。2009年,我市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我市经济增长周期规律,经济有望在结构调整中回到一个较高的增长区间,并将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将进入平稳适度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将呈现以下特征:沿海开发的加速期。国家和我省沿海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展望“十二五”时期,台州沿海的开发将步入全面加速期,并即将开创台州沿海新时代。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产业结构将趋向高级化,由“二三一”稳步向“三二一”转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出口提质、投资增效、消费升级,需求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效益日益提高,经济增长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由外围到核心、由经济到全面的体制改革正转向完善市场体制和全面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台州将围绕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和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的目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面小康的实现期。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表,2015年是台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十二五”时期,台州必须通过实施一系列发展举措,实现经济更加发达,人民更加富裕,城市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和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安全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目标。二、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创”要求,着力打造“三张名片”,深入实施“三个台州”和“四大”战略,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25.4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148元,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1.5%和10.6%;财政总收入达到263.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02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5.6%和17.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8.0:52.6:39.4调整为2009年的6.5:51.3:42.2。——城乡建设展现新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分别从2005年的58%、219.8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60.9%、**平方公里;中心城市龙头作用不断凸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临海、温岭、玉环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天台、仙居、三门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南北协作”基地建设、产业化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82元,年均分别增长8.9%和10.8%。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并逐年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养老保险101.0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66.24万人、工伤保险160.07万人、生育保险27.43万人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6.2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3.7%,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终身支付全覆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以截污管网改造、工业废水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河道治理和河道保洁为重点的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市河流、近海海域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对重点能耗企业和污染排放大户进行在线监测,2009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531吨标煤/万元,COD排放量削减率为14.46%,SO2排放量削减率为18%。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明显,我市被列入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试点。——改革开放趋于深化。各项改革日益深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民营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成效显著,新增**家上市企业,实现县县有上市;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全面实施;投资管理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扎实推进,市级有关部门下放132个放权事项;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初步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大麦屿港区设为对台直航港区;异地商会建设不断推进,青藤经济枝繁叶茂;全面融入长三角,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的长三角核心区;与浙东经济合作区其他四城市的区域合作交流不断加强。——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平安台州”建设成效明显。依法治市稳步推进,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应急体系逐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形成,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壮大,信访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实效大防范、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取得成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刑事发案、安全生产事故等指标持续下降。重视国防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征兵和人民防空工作得到加强。三、现在问题。在看到成绩和基础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台州发展中存在有效投资不足,城市功能亟需完善,生态环境改善与群众要求存在差距,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营经济先发优势逐步弱化,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新突破;社会矛盾增多,改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就全市层面讲,最关键的问题有以三个方面1.块状经济“低、散、弱”的现状亟待改善长期以来,为适应“吃穿用”的需求,台州形成了以汽摩及配件、塑料及模具、缝制设备、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与未来以基础设施现代化、节能减排、人们追求生活品质提高为主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发展趋势相距甚远,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低、散、弱”的低端化锁定倾向。一是产业层次低。台州工业起步晚,传统产业依然是块状经济的主体,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台州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环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营销环节的延伸,生产的自动化和集约化水平低,产品多是消费轻工产品,档次普遍不高,技术含量低,能源等原材料价格剧烈动荡给这些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会挤压终端产品的利润空间,而价格急剧下跌时,企业又因原材料存货过多而遭受重大损失。目前台州产业结构升级进展缓慢,存在固化于产业链低端的危险。二是组织结构散。台州块状经济中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少,大部分是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产业内部的整合度和协作水平低,尽管不少产业块状经济发达,但更多的是同类企业在一起扎堆,大量中小企业类同、无序竞争现象比较普遍,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拉低了行业价值,直接影响企业赢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台州一些产品虽然国际市场占有率极高,但在销售和定价方面没有相应的话语权。三是创新能力弱。台州低水平的块状经济对技术创新具有“挤出效应”,一方面,块状经济内企业数量众多,竞争过度,大都依靠价格竞争来取胜,利润偏低,企业无力投入技术研发;另一方面,企业数量多,人员流动频繁,技术溢出效应极为明显,技术与商业信息非常容易扩散,知识产权保护很难,因而技术研发成为高风险低收益的活动,“搭便车”成为业内普遍心态,模仿而非创新成为块状经济的一大特点。2.民营经济的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提升台州由于区位等因素,国家历来甚少投资,完全靠着台州人自己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台州。因此,台州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据统计,台州的企业中99%为民营企业,创造了95%的工业产值和利税。台州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张欲望强烈。台州民营企业家敢于冒险,扩张冲动较强,企业负债率较高。这一特性在经济上行时期能够捕捉更多的机会,但在紧缩时期则意味着高风险。由于前期规模扩张,资金大量被所购置的土地、原材料、设备占用,造成民营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紧张,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不得不向民间借贷资金,从而推高民间借贷利率,加大了区域金融风险。同时,由于互保,某些民营企业资金周转不畅会引发更大范围企业经营风险,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产业风险容易演变成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系统风险,本次金融危机下台州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条紧张都是由此而引起。二是目标市场单一。台州企业外贸依存度很高,民营制造业企业基本处在充分竞争的消费产品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以外销为主。对国外订单的过度依赖,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一旦目标国发生经济衰退将极大地影响产品出口,本次金融危机就使得众多台州企业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对单一目标市场的依赖将削弱企业的产品议价权,还可能引起更多的贸易摩擦,使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而且目前部分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风险在深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一些“潜在风险”出现了向“显性风险”演变的趋势,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将影响企业的利润和生存。三是家族式管理盛行。台州人“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台州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单一,家族化现象较为普遍,与现代化大生产、大发展不相适应,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弊端日渐显现。家族式管理缺乏科学性,大部分企业管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出现决策失误的概率很大,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09年上半年台州GDP增幅位列浙江末位,投资一度出现10%以上的负增长,这固然是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但与当地民企“家族制”的股权结构制约了经济发展也不无关系。3.人力资源匮乏的状况亟需扭转台州人力资源匮乏,既缺少高级的技术、管理人才,也欠缺初级的蓝领工人。2008年台州每万人中大学生(包括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本科、专科学生)人数为84.6人,仅占浙江省平均水平的49.9%(2008年浙江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为169.54人),中学生(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学生)人数为646.95人,仍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008年浙江每万人中中学生人数为661.84人)。从根本上看,是由于历史投入有限,科技基础资源先天不足。近年来台州虽然加强了人才培训、引进力度,但基础薄弱的现状一时还难以解决。人力资源有限,已成为制约台州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4、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台州建市10多年,大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但作为大城市对周边的吸纳和辐射功能仍没有起到作用,无法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椒黄路三区从行政区划来说是台州中心城市的三大组成区块,但从地理和功能的概念,三区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城区。三区都按照各自的财力和建设进程发展,与独立的县市没有太大的区别,整体性和集中度明显不足。现在市对区从整体来说,仅是规划的总体控制。这种既不像集中统一,又没有完全独立的市区体制,不仅无法有利于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更同时由于管理层次的增多,势必导致行政效率的下降。就连城市总规的出台也由于大型项目确定过程中各区的不同意见而一再无法上报。城市公建项目由于没有强有力的集中体制,功能不完善和功能重叠现象存在明显。数字反映,台州建市10年来,市区人口的首位度为。(即中心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而1998年则为1.82,当时温州为3.1,2009年温州则为。市区经济的首位度2009年
本文标题:(材料3)“十二五”期间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