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翻译的标准作者:陈伟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刊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年,卷(期):2010,(12)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3条)1.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2.仲锡.李兆平大学英语翻译自助读本3.袁锦翔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易庆辉.YiQing-hui话语层翻译的建构标准在翻译分析中的运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2)文学翻译被看作是文学再创作,把话语层翻译的建构标准运用于翻译分析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作品.根据罗选民教授话语分析模式对许地山落花生和张培基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罗选民的七项标准在话语层上对翻译不无指导作用.2.学位论文张晓红翻译目的——评价翻译质量的辅助标准——评《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质量2006翻译就是把信息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不同的翻译理论都从翻译活动不同的侧面给予翻译不同的定义并制定出不同的翻译标准对译本的质量进行评价。但是从翻译活动本身的性质来讲,归根到底,衡量翻译质量的最根本的标准,只能是“信”与“达”。“信”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而“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不能生涩难懂。这两条标准不但为中国翻译界百多年以来一直所尊崇,而且也与国外很多翻译标准的思想息息相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但在某些具体翻译过程中,这两条标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问题。当“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文都做到了“信”和“达”的时候,那一种译文更可取?这时需要有另外一条标准对译文的质量进行再次衡量。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目的论”,提倡以译文的“翻译目的”作为标准来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为解决上述争论拓宽了思路,同时为评价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质量问题,提供了针对性更强,更具操作性的标准。本文拟通过理论上的分析,指出“翻译目的”在解决“直译”“意译”之争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的评价,证明在“信”和“达”的基础之上,“翻译目的”可以作为评价译本翻译质量的一条辅助标准。本篇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引言,结论和三个主要章节。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引言简要论述了“信”和“达”是最根本的翻译标准,介绍了对“翻译目的”这一概念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作为辅助翻译标准的可能性。第二章通过理论上的分析,论证,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动态对等”的共通之处——“信”和“达”是评价译文质量最根本的标准;同时提出“信”和“达”不能彻底解决“直译”“意译”之争,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直译”“意译”问题,并论述了“动态对等”在这个问题上的内在倾向性。第三章具体介绍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的发展及其他重要原则,及本文作者对其不同的理解,指出“翻译目的”在处理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直译”“意译”之争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及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辅助标准的重要价值。第四章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知识,应用“信”,“达”,“翻译目的”三个标准对《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具体地对比,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例子证明“翻译目的”在文学翻译中可以作为评价翻译质量的重要辅助标准。第五章结论“翻译目的”对于解决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直译”“意译”问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在译文已做到“信”和“达”的基础之上,“翻译目的”作为进一步评价翻译质量的辅助标准是可行的。3.期刊论文李绍明.LIShao-ming翻译的标准:令人生疑的命题-山东外语教学2002,(6)目前中国翻译理论界关于翻译的定义,更像是关于某种理想翻译或善译的定义.这种定义的混淆给翻译的讨论带来根本性的困难.翻译的定义不应是规定性的,而应是描述性的.应该相当的宽泛、宽松、宽容,使之能够覆盖诸如林琴南和Fitzgerald等人的工作.于是,那些所谓的翻译标准和准确、完整、对应、切近云云,就可以不谈了.4.学位论文曾昭艳也论翻译的忠实标准2006翻译标准这个话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对翻译标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远不能满足目前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需要。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已有很多论述,如“信、达、雅”,“忠实、通顺”,另外还有“神似、化境”论;在西方则有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卡特福德的“文本对等”论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并且给本身具有局限性的传统标准带来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忠实是一种绝对、静止、单一、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标准,并且只是局限于文学翻译。传统翻译研究逐渐由封闭、静态、规定性的方法向开放、动态、描述性的方法转向,在这种大环境下,翻译的忠实标准也应该重新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日益发展的翻译实践的需要。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完全的忠实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不能就因此否认忠实标准。第二,翻译标准也具有历史性,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随之发展,读者的期待和反应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翻译标准也会因此而发展。所以忠实标准作为一种翻译标准也应该是一个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动态的标准。第三,翻译作为一个过程由多个阶段构成,所以用来评价的标准也应当是多层次的。第四,翻译的评价不能单纯以原文为导向,有些情况下也应以译文为导向。作为一个标准,忠实不能够只局限于文学翻译,应当也要针对其他文本类型。不同类型的文本侧重表达的方面不相同,信息型文本重内容,表达型文本重形式,感染型文本重感染。所以,忠实标准由多个方面构成,包括对文本意义、艺术效果、和读者反应等多个方面的忠实。本论文倡导从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忠实标准。它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标准。忠实这一概念是多层次的、相对的、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我们应该以全面、宽容的态度对翻译作品进行评价。不能因为其在某时在某些方面不忠实,就称其为不忠实的翻译。本文通过对GonewiththeWind的三种译本的个案研究,将这一新视角应用于实践。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回顾了中西译论史上传统阶段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分析了忠实标准在其间所占的中心地位,并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第二章介绍了有关翻译标准的新理论,这些理论在不同方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忠实带来了冲击。本章同时还分析了这些理论对忠实标准的充实。第三章倡导对传统意义上的忠实标准进行再思考,并且提出新的视角。新视角下的忠实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而且和文本类型有联系。由于语言之间差异的存在,译者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目的对其的影响,它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的标准。第四章通过对GonewiththeWind的三种译本的个案研究,将这一新视角应用于实践。尽管这三个译本在语言的忠实方面体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文化的忠实方面使用了归化或者异化不同的翻译策略,按照新视角下的忠实标准,这三个译本都在不同的方面达到了不同程度的忠实。结论部分重申了翻译的忠实标准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标准。运用这一新视角评价翻译作品,我们应该持全面而宽容的态度。5.会议论文田磊面向翻译工作标准术语库的构建浅议2008当今的信息技术已渗入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也早已在科技、工程翻译服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术语标准仍是重要的基础标准,正确使用标准化术语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保证。本文概述了面向翻译工作标准术语库的现状,并对术语库的构建与运作提出了若干设想。6.学位论文徐剑翻译行为合理性研究2007“合理性”是二十世纪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降,哲学研究一直围绕着人类的理性问题展开,笛卡尔之后,科学理性逐渐成了理性的全部内容和代名词。然而,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发展,人们并没有间断对它的怀疑与批判。二十世纪人们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随着人们对“理性”的颠覆,“合理性”概念逐渐取代了“理性”,成为哲学研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文首次将二十世纪哲学、社会学研究的反思性概念“合理性”引入到翻译(行为)研究中,拟在“合理性”概念的引导下,对翻译行为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当代翻译研究进行反思性研究。本文主要讨论翻译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并由对翻译行为合理性的考察推及到翻译研究的维度、翻译行为合理性解释方式、翻译行为合理性的标准与翻译批评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论,介绍、说明当代翻译研究是如何在范式转换中逐渐将研究的焦点会聚到翻译行为的研究之上,并指出随着人们对翻译行为研究的深入,翻译行为的理性/合理性问题也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本章还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以及主要内容和结构作简要介绍。第二章介绍“合理性”的概念范畴及其性质,介绍该概念对翻译行为研究的意义;指出翻译研究中隐含着“合理性”的问题,对“合理性”与翻译的本体论、认识论、评价论、实践论、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关系作介绍。论文指出翻译行为的合理性前提同时存在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三个不同的考察维度之上,翻译行为的考察存在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两个考察方向。论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对翻译行为与“不同世界”的关系的探讨,明确了翻译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介质的交往行为,它同时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发生联系。这样对于翻译行为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世界的维度之中,不能局限在一种行为类型的限制之内。论文基于这种理论认识,指出翻译行为的考察必须同时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入手,它们分别对翻译行为提出了不同的有效性标准。客观世界提出了“真实性”的要求,社会世界提出了“正当性”的要求,主观世界提出了“真诚性”的要求。同时,翻译作为一种搭载于语言之上的交往行为,语言的公共性是翻译行为取效的前提,所有的翻译行为合理性的有效性要求都必须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这样语言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因此,我们提出了翻译行为的三个考察维度和“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以及“语言的可理解性”的合理性标准。其中,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将为翻译评价论的建立提供一个理论支撑。第三章首先论证当代翻译研究业已存在于翻译行为合理性的三个维度之上,进一步说明翻译研究范式之争的实质乃研究维度之争;然后通过梳理三个维度的翻译行为观,以例证的方法说明当代翻译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各自的特点。论文利用“合理性”概念的反思性特点,对当代翻译研究中的翻译行为观进行了梳理分析,从而划分出当代翻译研究的三个不同研究维度;论文同时指出二十世纪的翻译研究范式转换实质上是翻译研究维度的转换,翻译理论间的论争往往是研究维度之争,从翻译行为合理性存在的维度出发,二十世纪翻译理论的竞争不应当是取消、替代的关系,而应当是并存共生的关系。这种认识为翻译理论的整合创备了一定的理论条件。第四章首先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入手探讨翻译行为是否是理性的这一问题,从新的角度论证翻译行为是非传统理性的,是合理性的;然后梳理、介绍当代翻译研究中对翻译行为的心理过程的描写、解释方法。本章突出了以Bell为代表的翻译行为心理过程的解释途径,并以英语结构被动句的汉译为例,对Bell的研究进行了验证。论文指出该类研究代表一类由内向外的翻译心理过程的解释途径,同时还指出在制约翻译过程的宏观背景因素研究和微观语言操作过程之间存在一个研究空白,从而为建构翻译行为合理性解释模式做准备。第五章首先介绍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行为的认识,介绍心理学领域的理性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翻译行为的可能的参数,建构了一个中观的翻译行为合理性解释模式。论文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翻译活动决断都是或者都需要一个复杂的逻辑运算。翻译行为的理性还包含许多不以数学结构为基础的活动形式,翻译行为的理性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逻辑运算,还包含逻辑运算之外的自动、缺省活动和半自动活动。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有代表性的翻译心理过程解释方式,并提出了一个介于宏观背景性解释模式和微观语言转换解释模式之间的翻译行为合理性解释模式。该模式提出了控制翻译行为的一系列可能的行为参数组:目的参数、规范参数、行为信念参数、控制信念参数、背景参数等等,从而将对翻译行为的解释建立在对交往行为的解释之上,建立在对三个世界的翻译行为解释维度之上,将宏观的背景性因素与具体的行为实施联系起来,在一定程
本文标题:浅谈翻译的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0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