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补充章节:岩石密度补充章节:岩石密度1.1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1.3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1.4地层平均密度的估计各种岩石、矿石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根据大量的岩石标本测定和许多研究的结果表明,决定岩石、矿石密度的主要原因素有:•岩(矿)石的矿物组分及含量;•岩石结构与矿物结晶程度;•岩石中孔隙及其充填物成分及含量(若孔隙内部的存在充填物);-岩石的埋藏深度及埋藏环境条件。1.1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1.1.1岩石中各种矿物的密度及含量岩石通常由多种矿物组成,由于不同矿物密度存在差异,其所占岩石重量百分比决定了岩石的密度。显然密度大的矿物所占百分比越高,岩石的密度就越大。1.1.2岩石结构与矿物结晶程度一般而言,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越高,颗粒越大,密度也越大;反之,岩石密度就越小。1.1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1.1.3岩石中孔隙度及孔隙充填物的密度及含量由于天然岩石内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孔隙,孔隙中还有可能充填了物质。如此,岩石内存在孔隙空间的大小——孔隙度以及孔隙内部充填的物质成分将会影响岩石的密度。1.1.4岩石的埋藏深度及埋藏环境条件岩石的埋藏深度及环境主要是指岩石所处的压力和温度环境。一般压力越大岩石(体)密度就越大,温度升高,岩石会因热胀作用而密度变小。1.1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补充章节:岩石密度1.1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1.3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1.4地层平均密度的估计1.2.1岩浆岩密度分布规律特点:原生岩石,结构紧密,岩石孔隙度很低(一般小于1%~2%);成分及结晶程度变化大。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花岗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橄榄岩1.2.1岩浆岩密度分布规律特点:原生岩石,结构紧密,岩石孔隙度很低(一般小于1%~2%);成分及结晶程度变化大。成岩深度: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矿物结晶颗粒减小密度减小地球元素丰度(前六)中有:铁、镁、硫、镍——组成暗色矿物的主要成分。成分:超基性岩、基性岩、中-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减少SiO2含量增加密度减小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岩浆岩的成分、结晶颗粒粒度对密度影响大,孔隙度影响小。所以,岩浆岩密度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结构。对于同一种侵入的火成岩体,在岩浆侵入后的冷凝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导致形成不同的岩相带。一般而言,在周围为偏基性,向中心逐渐发育为偏酸性。边缘相的密度要比过渡相和内相的密度大些。对于同类侵入岩体,不同时期侵入,其矿物成分虽然相同,但因含量有所变化时,则其密度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同源岩浆,尽管其化学成分可能一样,但由于成岩环境不同,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矿物和岩石,其密度亦不同。由此可知,侵入岩与喷出岩之间密度有较大差异。1.2.2沉积岩密度分布规律特点:次生岩石,多呈层状,成分复杂,孔隙多;岩石、矿物颗粒小。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沉积岩景观含铁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粉沙岩砂岩2.1地球层圈的特征(31b)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火山角砾岩灰岩燧石—硅质岩2.1地球层圈的特征(32b)鲕状灰岩含生物化石石英砂岩1.2.2沉积岩密度分布规律特点:次生岩石,多呈层状,成分复杂,孔隙多;岩石、矿物颗粒小。埋藏深度:深——浅孔隙度增大、密度减小地层年代:老——新孔隙度增大、密度减小孔隙度:小——大孔隙充填物:其它、水、油、气密度减小密度减小沉积岩的矿物成对密度影响较小,孔隙度及充填物影响大。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1.2.2沉积岩密度分布规律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沉积岩密度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1.2.3变质岩密度分布规律特点:次生岩石,因各种变质作用而形成,其密度要取决于原岩密度和变质类型及程度。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2.1地球层圈的特征(34a)板岩石英岩大理岩2.1地球层圈的特征(34b)片麻岩片麻岩2.1地球层圈的特征(34c)纤枚岩云母片岩蛇纹岩1.2.3变质岩密度分布规律特点:次生岩石,因各种变质作用而形成,其密度要取决于原岩密度和变质类型及程度。一般而言,变质程度越高,尤其是变质过程中原岩矿物发生重结晶,变质岩比其原岩密度高。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超基性岩橄榄岩变质成为蛇纹岩后密度变低。变质程度:深——浅密度减小结晶程度:高——低密度减小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对变质岩来说,其密度与矿物的成分、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密切关系,这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一般讲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将使变质岩的密度比原岩的要大。例如,变质程度较深的片麻岩、麻粒岩等要比变质程度浅的千枚岩、石英片岩等岩石密度大些。动力变质作用由于使原岩结构遭破坏,矿物被压碎,因而经这种变质后的岩石其密度自然要比原岩密度低。但有时动力变质作用若使原岩发生了硅化、碳酸盐化以及重结晶时,则变质后岩石的密度会比原岩要大些。例如,热液变质作用使灰岩(密度2.50~2.75g/cm3)发生矽卡岩化后,则密度可达2.88g/cm3;橄榄岩(3.15~3.31g/cm3)发生蛇纹石化后,密度小到2.50~2.70g/cm3。总之,对变质岩密度的研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1.2.4常见岩矿石密度分布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补充章节:岩石密度1.1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1.3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1.4地层平均密度的估计1.3.1标本的采集与密度统计采集岩石、矿石标本,一般要求均匀分布于全测区,以获得平面上岩矿密度分布的规律,并充分利用如有钻孔、竖井或坑道等,采集岩芯标本。要求和条件(1)应按不同的构造单元及不同的岩性分别采集标本,并应注意标本的代表性。(2)采集标本时,既要采集浅部的标本,亦要采集深部的标本。(3)每种岩石的标本至少应采集10~50块,每块标本的重量以100~200g为宜,测定精度应达0.01~0.02g/cm3;(4)采集标本时,应及时编号,登记,注明岩石的名称、采集地点、地层年代等。1.3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20系地层(岩石)岩性块数密度(g/cm3)磁化率(10-5SI)序号名称代号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第三系1邕宁群Ey泥页岩、粉砂质泥岩202.492.152.332571980白垩系2大坡组K1d砂岩、砾岩222.492.22.411566103新隆组K1x细砂岩、砂岩362.582.192.4234712侏4岽力组J3d细砂岩、砂岩202.62.312.41148罗5那荡组J2n砂岩、岩屑砂岩312.622.372.4925716系6百姓组J1b砂岩162.592.322.41198137汪门组J1w砂岩212.552.262.41279138扶隆坳组T3f泥岩、粉砂岩302.72.42.61209149平硐组T3p砂岩202.662.632.651851010板八组T2bb凝灰岩、流纹斑岩222.622.452.5523142011百逢组T2bf钙质砂岩212.682.562.631407三12北泗组T1b褐铁矿、凝灰岩222.952.412.7425441135叠13罗楼组T1l凝灰质砂岩、灰岩212.712.332.613225系14马脚岭组T1m灰岩232.712.682.71491215南洪组T1n泥岩、粉砂质泥岩222.632.492.5718713二16合山组大隆组并层P2h-d灰岩202.72.692.7523叠17彭久组P2p泥岩、粉砂岩102.632.582.61171215系18四大寨组P1s灰岩212.72.562.6851319茅口组P1m灰岩202.72.692.762320栖霞组P1q灰岩212.712.692.7523石21马平组C2pm泥晶灰岩、灰岩252.712.652.7824炭22黄龙组C2h灰岩212.712.692.7634系23大埔组C2d白云岩、灰岩222.812.692.7561324都安组C1-2d白云岩212.82.662.7442325英塘组、都安组并层C1yt-d灰岩222.712.682.78351.3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2400000242000024400002460000248000025000002520000254000025600007000007200007400007600007800008000008200008400008600002.222.242.262.282.32.322.342.362.382.42.422.442.462.482.52.522.542.562.582.62.622.642.662.682.72.722.741.3.1标本的采集与统计按岩石类类别和产出地层进行统计,计算处各类或各地层岩石密度。密度统计离差分析1.3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NiiN11112NDNii1.3.2标本密度的测定方法(1)天平法(2)密度计法1.3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211PPP补充章节:岩石密度1.1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1.2三大类岩石密度特征1.3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1.4地层平均密度的估计1.4.1重力试验剖面法内特尔顿在1942年提出了一个用重力试验剖面估计中间层密度的野外方法。在野外有地形起伏的地区布置一条重力剖面并进行观测,用不同密度进行布格校正(0.3086-0.0419),便得到不同的重力剖面曲线。从中找出一条地形对重力值影响最小的剖面。1.4地层平均密度的估计选择地形特征时,最好选择山脊地形而不选山谷,因为后者在底部可能有非典型的泛滥的平原沉积物;地形特征两边应当具有大致相同的高程。1.4.2最小二乘估计法在工区内选择地形有一定起伏的地段,进行剖面测量。要求点距不应过大,还要满足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在相邻三点之间呈线性变化的条件。假定在N个测点上的重力观测值为相应的高程为。任意点的重力值与前后相邻两点重力值的平均值之差表示为,则有根据上述条件,相邻点的重力差只与测点高度和中间层影响有关,所以1.4地层平均密度的估计iiiigggg211,1,2,...,;igiN,1,2,...,ihiNig11,iiggigiiiiihbhhhg2)0419.03086.0(111.4.2最小二乘估计法根据上述的异常呈线性变化的假定,在下述的最小二乘条件下求取最佳的取决于密度的b值。1.4地层平均密度的估计min122Niiihbg)3086.0(0419.0112212bhhgbNiiNiii1.4.3重力测井方法如果重力勘探区内有竖井,可以通过井中重力测量研究中间层密度或不同深度岩层的平均密度。在1,2点出测量重力,即有用正常重力变化率代替实际变化率,则有1,2点之间地层平均密度为1.4地层平均密度的估计12121121212222hGghzghGgh1212121212123086.0)(41hggGh
本文标题:岩石密度图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1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