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试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以袁世凯为例
试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以袁世凯为例摘要:多少年来,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在惋惜辛亥革命失败的同时,都忘不了加上一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把袁世凯说的一无是处。但我们更应该从正反两面看待袁世凯。我们不仅要看到袁世凯称帝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和人民心愿的,是一种倒退。也要看到他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还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一面。关键词:袁世凯、帝制、近代化一、袁世凯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也是淮军重要将领,其家族成员对袁世凯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响。袁世凯从小学习四书五经,但自己偏爱武术、兵法,从小立志,经常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常常不惜重金搜罗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也为他今后一生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基础。袁世凯参加过数次科举考试,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得到成功,这也因此更加坚定了他投笔从戎的决心。他仰慕李鸿章,决心效法李鸿章的淮军。他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这也表现出了他的爱国思想。袁世凯是在朝鲜崭露头角的,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征朝鲜半岛。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年纪轻轻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1885年,袁世凯被封为清朝驻朝鲜大臣,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学士李鸿章乃于1895年举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从此袁世凯开始走入了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他为了自己的愿望慢慢爬上来一个比个高的的地位。④1898年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袁却将这一消息告诉忠于慈禧太后的荣禄,结果戊戌变法失败,皇帝失去政权并遭软禁。1899年他大举镇压了山东的义和团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再用袁世凯,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结束南北对立。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随即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就职。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之后袁认为“人民滥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认识尚在幼稚时代”,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之后再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无限期连任,新任总统亦由在任总统指派。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于1915年5月9日接受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袁世凯的屈服卖国,举国一致认为是奇耻大辱,群情激忿,强烈反对,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袁世凯想要称帝的愿望受到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二、从共和走向帝制在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第一任大总统后,他发现国会对总统的限制太多,出于综合考虑,袁世凯认为应当适当削减国会对总统权利的限制条款。然而一些国会议员反对修①百度百科袁世凯人物生平改条例,他们妄图改党篡权。袁世凯被迫强制解散国会,并组织了“中央政治会议”以作为过渡时期代行国会的职权的机构。《中华民国约法》基本套用了美国的政体制度,其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观当时世界,袁世凯的声望如日中天。而当时中国与列强在西藏,东北,外蒙等疆域主权问题又逐渐激化。中央与地方关系却基本处于架空状态,中央与地方政令不通,中国当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袁世凯审度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困境,看到了中央权威衰弱的弊端。认清局势之后,一世枭雄终于还是诞生了走称帝之路,来重树中央权威的想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红着双眼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在军事方面,他一再申令全国陆海军队必须“服从中央”。甚至把军队交给自己长子袁克定掌握。企图通过这种方法,仿效新建陆军时期的思路,重新造就出一大批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绝对服从自己的军事人才。并修改宪法,将总统职权扩大到几乎包揽各项政务于一身的程度。最后,他还将中央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的改组。“所设新机构大都由前清制度脱胎而来,就是气派也无不模拟帝王。”同时还以武力方式打压一切“不服从中央”的反动派。此时其称帝之心,已渐渐浮现。之后,袁世凯做事已经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以铁血手段维护的不再是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再听不进旁人的却说,只为维护自己的高位。尽管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国家大一统、中国的繁荣是息息相关的,但这种。但这种偏激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政坛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孙中山发起了“二次革命”以讨袁,然起义失败。后来袁世凯治理大中国,裁撤都督,本来是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行军民分治,结果这成效没达到,大一统倒是做到了。如果事情的发展仅此为止,如果袁世凯在集权的道路上就此收手,安心发展中国。国家的局势和袁世凯的一生也许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1915年,时任袁世凯顾问的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上书:“盖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经济之状况,与夫列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共和制行之则较难也。”当此之时,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人亦联名通电各省发表宣言:“惟有易大总统为君主,使一国元首,立于绝对不可竞争之地位,庶几足以治乱。孟子言定战国之乱曰:‘定于一’。”在帝制可以最终解决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的思想支配,以及这些“有识之士”的支持下,迟暮之年的袁世凯选择了破釜沉舟,为自己称帝理论逐渐付诸行动,放手一搏,迈出了使他的集权措施走向了本身愿望的反面的一步,并且注定了永远回不了了头。12月11日,在京国民代表“一致推戴”袁世凯称帝。12日,袁决定“顺应民意”,接受帝位。15日,改国名为中华帝国,31日,他下令改国号为洪宪,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制定皇位继承法。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高度集权的行为几乎遭到了国内各方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对。后来各方起义军风起云涌,部分亲信甚至选择了叛而独立的,袁世凯遭到了沉重打击,终于明白了自己民心尽失。在称帝无望的情况下,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5月8日宣布取消政事堂,改称国务院。然而这一切已于事无补,袁世凯终于因抑郁一病不起,于6月6日在众叛亲离中死去。此后中国没有一个强人出现,强人政治终结,政党时代来临。三、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又叫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史学界普遍认为它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一)袁世凯与中国军事的近代化袁世凯在清末力主军事改革,积极规划新式军制,大力推广军事教育,并且开启了中国巡警制度的先河,这些举措对中国军事走上近代化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军制改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袁世凯一手编练创建的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北洋新军在军制、装备、训练、官兵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了近代化水平,应该承认袁世凯对北洋新军的军制改革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所应有的地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建立了军阀武装,从而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在历史上起着反动作用,因此人们对其评价往往是全盘否定。但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角度来看,袁世凯编练新军,在军制、兵种、官兵的要求、训练与考核、奖惩、军事教育、军纪等方面,都同以往的军队不同,标志着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所以,袁世凯及其新军在近现代军事史上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不能否认。⑤关于清末巡警制度的创立,可以说它是中国警察近代化的开始。而其中袁世凯对巡警制度的创立功不可没。袁世凯实施的一系列警政措施包括:警察规章的法律化、警政教育的设立、基层警察的创办、警种的多样化、经费来源的筹措等,这在巡警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开启了先河。⑥(二)、袁世凯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袁世凯在清末政局中,声名赫赫,位高权重,而他当政期间也曾力推诸多政治改革,因此他对中国政治近代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袁世凯推动了清末中央官制的改革。官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敏感的部分,因为它既涉及到权力的再分配问题,也关系到所有在职官吏的切身利益,同时又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制度、理论观念的深固影响,因此改革必然会引发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对立。袁世凯在清末政局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官制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袁世凯当政时期,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文官制度,并形成自身的一些特征。如:体系较为完备、考试录用与任命、甄用甄别相结合、制定了严厉的文官纪律、实施过程的循序渐进、对官吏的惩戒十分严厉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等。在文官制度的改革上,袁世凯政府针对吏治令人堪忧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经验,对文官的等级、任用、考试、惩戒、保障、甄别、恤金、待遇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管理制度,并逐步实行之,成效虽不显著,但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其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导向。⑦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积极在天津举办地方自治。天津地方自治的兴办,对清末全国各地自治的开办与宪政风气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意义。1901-1907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针对当时直隶吏治极端混乱和腐败的现状,采取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与整顿。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派遣官员出国学习和考察,设立官员培训机构、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惩治腐败等内容。袁世凯对吏治的治理整顿,是清末直隶新政举办成功的重要保障和条件。我们可以对袁世凯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上的举措大多是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些积极的措施对于当时腐败的清末政治来说是一缕曙光,但是,我们在肯定袁世凯对清末政治的改革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他所隐含的一个主观动机,即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势,培养自己的政治羽翼。(三)袁世凯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发展工业是袁世凯经济思想中的核内容,袁世凯对我国经济近代化所起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其表现有四:对外理性抗争,进行利权回收;提倡国货、拒洋货;引进外资;引进、推广机器,发展工业,扶持民族资本工业。袁世凯的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在袁世凯的经济思想中,除了发展工业是核心思想外,‘官商合作’即‘官为商助’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表现有两个,一是扶持周学熙等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集团以为示范,二是扶持近代民族资本蓬勃发展以增强国力。民国初年,袁世凯政府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也制定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暂时缓解了当时的农业、贸易问题,但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中的农业落后、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很严重,没有根本上解决。⑧再次,袁世凯具有非常大胆的对外开放思想。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开通商‘特区’,扩大开放范围。袁氏主张自开商埠,并大力开发,促进了各商埠的都市化,各地经济因之迅速发展。其二是大胆引进资,促进经济腾飞。袁氏主张引进外资,前后矢①陈桂芝:〈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军制改革》J.《北华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②王飚:《袁世凯与近代巡警制度》J.《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5期。③金建:《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④金建:《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志不移,这在苏杭甬铁路、文辞协议、中美轮船公司等问题上即有体现。此外,袁世凯非常注重侨资。当时由于我国资本匮乏,故袁世凯引进外资在清末民初是利大于弊。袁氏看到了这一点并加以实施和提倡,这也是其开放思想的组成部分。⑨(四)袁世凯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以前,我们都普遍认为袁世凯是尊孔
本文标题:试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以袁世凯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1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