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审--计--学-总复习
审计学总复习使用教材:《审计学》秦荣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课程内容可概括为三部分:总论:审计的产生、发展、概念、特征、属性、目标、对象、作用、审计的种类及组织形式审计基本理论:审计的方法、程序、审计准则、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审计实务:内部控制系统及其评审、各业务循环审计、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总论审计的产生、发展概念、特征、属性、对象、目标、作用审计的种类及组织形式审计的特征和属性两个基本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的属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审计的属性独立性原则:机构独立经济独立人员独立审计的目标和对象审计的目标1、真实性和公允性:首要目标2、合法性和合规性3、合理性和效益性审计的对象是指审计监督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的概括。1、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2、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和有关资料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审计的职能:1、经济监督——监察和督促2、经济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效益3、经济鉴证——鉴定和证明审计的作用1、制约性①揭示差错和弊端②维护财经法纪2、促进性①改善经营管理②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种类及组织形式按主体分类: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审计内容和目的分类: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审计其他分类:按审计范围分类、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按审计动机分类等等。审计的组织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我国组建的审计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审计机关、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以及民间审计组织。要求掌握内容:1、各机构(组织)的职责权限、业务范围。2、政府审计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3、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4、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预防。审计基本理论审计的方法、程序审计准则、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审计准则:又称审计标准是专业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最高行为准则,它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标准。审计依据对查明的事实与现行的各种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评价,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与审计准则区别和联系①审计准则解决如何进行审计问题,是审计人员行动的指南和规范。②审计依据则解决审计人员根据什么标准提出这样或那样审计意见。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作用审计准则的结构内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审计依据审计依据的种类1、评价经济活动合法性审计依据宪法、法律和各种财经法规规章制度2、评价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审计依据可比较的历史数据、计划、预算和经济活动、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3、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性、有效性审计依据(1)内部管理控制制度(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3)内部审计制度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获取的真实的凭据,用于证实或否定被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性的一切资料。审计证据的特性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审计证据的分类按审计证据的表现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书面证据按其来源可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环境证据一般不属于基本证据,不能直接得出审计结论审计证据的其他分类按审计证据的相关程度分类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旁证)按获得审计证据的来源分自然证据、加工证据按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分类基本证据、辅助证据、矛盾证据审计证据的收集收集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监盘观察询问函证检查:审阅与复校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审计证据的鉴定对审计证据的强弱作出鉴定,衡量审计证据强弱的标准主要有:真实性、重要性、可信性、充分性、证明力、收集证据的经济性。审计准则、审计依据与审计证据三者之间的关系1、准则:是解决如何审计的问题,是审计人员行动的指南和规范。2、依据:是解决审计人员根据什么标准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审计意见,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审计结论。3、证据:是用于证实或否定被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性的一切资料。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同时又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整理过程。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和作用,可以把审计工作底稿划分为以下三类:综合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备查类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形成:基本要素、编制复核:复核的内容、三级复核制度三级复核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所制定的以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为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审计档案的管理分类永久性档案:包括综合类和备查类的工作底稿当期档案:指业务类工作底稿所有权与保管保密与调阅审计的方法与程序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对照审计依据,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基本分类1、基本方法——理论指导的工作方法。如: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2、技术方法——证实经济资料公允性和正确性的方法审计的技术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按审查书面资料技术分: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比较法、分析法按审查书面资料顺序分:顺查法、逆查法按审查书面资料数量分:详查法、抽查法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鉴定法审计程序一、审计准备阶段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4、分析审计风险5、编制审计计划二、审计的实施阶段1、进驻被审计单位2、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3、审查会计报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4、收集审计证据三、审计的终结阶段1、整理、评价审计证据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3、编写审计报告4、提出管理建议书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底稿的一部分。审计计划的内容审计计划通常可以分为: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审计计划工作的八个步骤第一步,了解被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第二步,执行分析程序;第三步,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第四步,考虑审计风险;第五步,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第六步,了解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第七步,进行符合性测试及评估控制风险;第八步,确定检查风险及设计实质性测试。前四步与总体计划有关,后四步与具体计划有关。审计计划的内容总体审计策略的基本内容(1)被审计业务的特征。(2)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3)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4)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5)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6)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7)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8)其他有关内容。具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1)审计目标(2)审计程序(3)执行人员及执行日期(4)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5)其他有关内容。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程序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用途: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计划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第二,在审计实质性测试阶段,可以作为一种实质测试的方法,用来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事项;第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可用以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最后的复核。分析程序在所有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和报告阶段都要求必须使用。但在第二个用途可以选择使用。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如何理解该定义?重要性如何运用?金额和性质的考虑会计报表层次与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构成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单位有关,注册会计师对此无能为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经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否舞弊、交易的复杂程度、近期经济环境及会计处理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等。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当考虑依赖的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修正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决定着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越高,注册会计师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并着重考虑其性质。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时间和范围的影响不论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进行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实质性测试,其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最终取决于根据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审计实务内部控制系统及其评审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种类按要素分类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4、信息与沟通5、监控按工作范围分类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按建立的目的分类按控制方式分类内部控制的内容(一)合规、合法性控制(二)授权、分权控制(三)不相容职务控制经济业务处理的分工、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各只能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四)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五)复查核对控制(六)人员素质控制内部控制的描述文字表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内部控制评审一、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二、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符合性测试的方法、种类、范围、时间三、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水平高信赖程度:可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和范围中信赖程度: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深度和广度低信赖程度:大幅修改审计程序,扩大样本数量和范围。很低的时候,可考虑取消审计约定书,拒绝接受委托。内部控制的评审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控对内部控制的深入了解程序:询问、观察、检查、追踪内部控制的评审1、控制环境的评审2、风险评估过程3、信息系统与沟通4、控制活动5、对控制的监控控制测试要求、性质、时间和范围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掌握各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各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以及主要项目的审计目标和实质性测试的程序。结合案例分析。特殊项目的审计期初余额的审计;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审计;债务重组的审计;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合并会计报表的审计;现金流量表的审计;或有损失的审计;期后事项的审计;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终结审计工作1.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2.取得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3.取得律师声明书4.进行分析性复核5.评价审计结果6.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7.致送审计报告8.出具管理建议书关于(1)中所述科林公司内部控制,由证券部直接支出款项使授权与执行职务未得到分离,不易使款项安全。应建议科林公司从资金账户支出款项时,由会计部审核记录、由证券部办理;与证券投资有关的活动要由两个部门控制,有关的协议未经独立部门的审查,会使有关条款项未能全部在协议中载明,可能存在协议外的约定。建议科林公司与营业部的协议应经会计部或法律部的审查;证券部自己处理证券买卖的会计处理,业务的执行与记录的不相容职务未进行分
本文标题:审--计--学-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2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