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昆明建城已逾千年。古代的城市建设以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成的昆明城为最高水平。之后数百年间没有大的变化。1909年随着滇越铁路的修通,昆明城市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但真正意义的城市规划,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起步。抗日战争期间,昆明是我国后方重镇,一大批工厂、学校、金融机构,从内地迁入昆明,促进了人口、经济、科教文化的增长和发展,相应带动了城市建设事业。从1943年至今的60余年间,如何规划好这座城市,有序地组织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初级阶段1943年从1943年到1962年近20年时间内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蓝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问题一直是开展昆明城市总体规划时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城市发展人口和用地规模、城市大交通中铁路与城市关系、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及道路宽度、工业产业布局。城市发展形态为依托老城同心圆外扩,商贸等核心功能布局,依托火车站、盘龙江,向东、向北拓展,文教区安排在西北部(至今沿用),工业区安排在东部丘陵地为主,可理解为跳开昆明平坝第一空间落位,相对形成隔离。居住区安排在西南部靠近滇池,城市规划总人口85万,规划用地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均综合用地达200平方米。作为城市对外交通的铁路规划利用米轨铁路自成体系,与我国内地交通联系从图示川滇车站(今北站)看出,是从四川进入即从内江经昭通至沾益。准轨铁路是否修到昆明,在何地换乘、换装,规划未作交待。城市对外交通的公路,过境交通呈典型的东西向(此状况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未变),东依滇黔公路进入,西接滇缅公路出碧鸡关,利用“二环”路迂回转向,交通节点枢纽为塘子巷、穿心古楼、西站、弥勒寺。随着40年代东北部军用公路的修建,过境交通外迂,上述枢纽节点才被东站、小菜园、黄土坡所替代。城市道路除规划一、二、三、四环以外,强调中心放射路网的构筑。一,利用正义路北向打通五华山、圆通山接龙泉路至黑龙潭,向南穿金马坊经西岳庙(云纺)沿盘龙江至海埂,红线宽32米。二,由大观楼沿大观河、大观街至小西门,经武成路北坡、圆通街、穿金路至金殿规划为园林大道,红线宽32米。三,配合1938年拆除大小南门之城墙,建成新市场(今日之南屏街),红线宽18米。向东规划东西向主干道至金马寺(今日之东风东路),为昆明路网框架规划奠定了基础。昆明市为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在分析研究1955年前各次规划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昆明市城市初步规划设计》。其中:准轨铁路仍由四川引入,改北进为东进,铁路枢纽站设在东郊黑土凹、羊方凹,客站设在南窑,此举奠定了昆明城市大交通结构布局的基础,但铁路乃呈南北包围城市。城市发展形态以向东、向北、向西发展为主,控制向南发展;城市过境交通仍为东西向。城市道路网络为:二个环(为今日昆明环路之基础),南北向主干道——北京路(和平路),东西向主干道——金碧路,两条道路形成十字型交叉(红线宽40米到50米)。由大观楼经大观路、小西门、翠湖、圆通山、金殿至黑龙潭道路为园林景观大道。规划首次提出开设一环加十字形无轨电车线网。上述方案中涉及城市发展方向和铁路枢纽总站、准轨客运站的问题,经城建部、铁道部、冶金部及城建部苏联规划专家共同讨论,最后否定铁路部门的意见,肯定了昆明市的规划方案,即昆明铁路枢纽走南线,日后按此方案进行建设,奠定了昆明城市结构布局的基础。1953年1957年1959年在1953年版、1957年版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指导下,昆明城市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此时,城区人口为48.6万,相对应城区面积20.9平方公里,工业项目布局(除轻纺工业外)全部集中在城区外围,其中有东郊石坝、东北郊小坝、西北郊普吉、西郊至黑林铺、马街、普坪村等,为昆明城区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条件。一环路未全部形成,完整的城市主干道只有东风路一条,人民西路已开始修建。1959年,为适应当时工农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邀请国家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和省市规划部门共同完成了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其中:远期规划(20年)人口100万,用地79.5平方公里(人均综合用地125平方米),其中城区人口65万,用地44平方公里。铁路与城市的关系在1957年版总规划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即弃内昆,而改由贵昆、成昆进入昆明,设南线枢纽,东起羊方凹、黑土凹,经南窑客站、马街,普坪村出碧鸡关、北线保留茨坝、普吉等工业区专用线,对城市不构成切割封闭。公路过境交通仍为东西向,道路网络为典型的方格、环形加放射的路网结构。设两个环,南二环其路径位于铁路枢纽内侧,确保了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远离滇池草海。辟城市东西向主轴干道人民路,与正义路交会于马市口形成中心广场,并和南北向主干道北京路(原和平路)相交,组成十字骨架。人民路主轴干道是在废弃1953年版、1957年版东西向园林景观大道基础上确定的。在以后的规划中,对其线型历经多次变动,特别是中段,一直没有离开武成路、长春路的改造,使新城建设无法剥离老城而另辟,对保护老城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留下难度和后遗症。1959年版规划在城市发展形态、人口用地规划功能结构布局、网络等方面还是能结合昆明实际并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特别是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所突破,规划安排了一批公园、广场、绿地,对体现春城特色等方面有较强的预见性。此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总结1959年城市总体规划存在规模过大、占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等问题基础上,编制了以近期为主的十年建设规划。规划对“1959年规划”很多内容既不否定又不肯定。规划核心内容是开出10年内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项目的“菜单”,视财力情况而组织实施。部分项目如盘龙江整治、和平路(今北京路)、凉亭货场、羊方凹铁路枢纽及昆明火车站等建设项目得到了实施。1966年后的一段时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工作遭到全面废止。全面复苏1982年上世纪80年代,昆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恢复到发展,按要求建立了系统的规划设计体系,完成了大量的规划设计成果,为80年代到90年代初昆明市城乡建设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为后来的城市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建设迅速发展,在这新形势下,昆明城市规划工作复苏有了转机。省市领导重视,培训和扩大了规划工作队伍。1978年7月昆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成立,开始恢复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工作。进入上世纪80年代,昆明城市规划工作迎来了建国以来第二个春天。为了有利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1981年3月市领导决定规划和建筑设计分开,成立昆明市规划设计管理处,并于1982年编制了昆明市第二部《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该规划1984年1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1982年昆明市辖四区(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四县(安宁、呈贡、晋宁、富民),总面积:6235平方公里,总人口194.9万人。昆明城市在过去历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起来,已初步形成城区、近郊区、远郊工业城镇三个层次的结构布局。城市干道网络已基本形成“方格、环形、放射”路网结构。近郊区:东片区(金殿、小坝、关上、羊方凹等)以铁路枢纽、仓库、货场为主,北片区(茨坝、上庄、黑龙潭)以机床、机械、卷烟、科教、食品、风景园林为主,西片区(普吉、黑林铺、马街、普坪村)以冶金、汽车、机电、电力、建材、化工为主。远郊工业城镇:安宁为钢铁、化工为主的工业卫星城,海口为精密仪表、机械、磷矿及加工为主的工业卫星城,昆阳为磷矿及加工、橡胶为主的工业卫星城,呈贡、晋宁、嵩民为小城镇。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游览城市。城市对外交通由铁路、公路、民航组成。城市主要出口由5个增加到7个,机场由二级扩建为一级,开辟新民航路入城。城市道路网络在原“方格、环形、放射”路网结构基础上,在城区南北边缘增辟过境干道二条(远期形成外环路),逐步形成“方格、环形、放射、过境”的道路系统。城市建设采取控制城区抓改造、近郊大力抓配套、合理发展到远郊的原则。恢复和改善城市生态平衡,对城市周围环境以“造林蓄水”为主。规划以滇池为中心,草海为重点,结合外围风景点组成风景游览区。城市远期规划用地规模:市区用地由70平方公里,发展到98.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由22.12平方公里增加到3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207万,其中城镇119万,市区88万;远期全市人口控制在245万,其中城镇138万,市区107万。1984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复原则上同意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并对城市性质、规模布局、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特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全面、系统的批示,指示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要严格执行。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逐步开展,城市各项建设发展较快,198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城市人口增长迅速突破了预测规模,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并超出安排,城市机动车辆大幅度增长,市内交通紧张,停车场地严重短缺等,客观现实要求对1982年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乡改革开放的需要。1987年1987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需要,对1982年编制的《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补充、修改,形成了《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大纲(1981年-2000年)》。为深化昆明城市总体规划,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给水、排水研究等15项专业规划。同时,为配合郊县区发展需要,开展了安宁、宜良等县城及官渡、前卫、狗街、碧鸡、海邑、北古城、龙潭等7个集镇的总体规划工作。对市区和近郊区开展了东区、西区、普吉片、黑林铺片等片区分区规划和昆明市旧城改造规划及圆通街、北京路等城市道路改造详细规划和新建的东华、曙光、春苑、西华等10多个住宅小区的详细规划。1987年开始编制《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大纲(1981年-2000年)》。规划强调与《昆明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案》密切结合,在保持城市原有特色、地方建筑风格和春城风貌的基础上,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方面要逐步实现现代化,力争昆明市到2000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达到中上水平。规划调整了总规范围,行政区划调整为四区八县,总面积15561平方公里。昆明市区由市中心区和近郊8个片区组成,按既相对独立相互分隔,又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原则,形成一个放射型组团城市。对城市外围远郊卫星城、小城镇、集镇按“利用优势,全面规划,合理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对昆明郊区三个重点保护区(石林、滇池、松华坝水源)提出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原则要求。城市对外公路由“一环六出口”的城市干道网发展为“二环九出口”格局。总体规划调整工作1989年完成上报,市政府于1991年11月12日批准实施。高速发展90年代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全面深入,昆明城市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其间,先后建立了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第六届亚洲民间艺术节、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城市功能有所拓展,城市形象大为提升,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也出现突破性增长。昆明城市开发建设的机制,也通过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行政上的改革措施,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运作和发挥经营土地的杠杆作用等多样创新手段,使昆明城市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春城昆明由一个边疆城市发展成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前沿口岸城市。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规划,我国第一条内侧式公交专用道规划设计,盘龙江沿岸绿化美化规划设计,以及众多的片区规划,详细规划和道路、供水、排水、防灾、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设计,均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和社会效果。本规划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对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和1987年省政府批准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大纲》的修订规划。昆明的城市性质是:云南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商贸旅游城市。昆明主城是城
本文标题:昆明整体规划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2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