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一、近年高考情况1、考点全面,题材丰富.涉及的题材:写景、田园、咏史、边塞、送别、咏物、即景抒怀等多个方面。2、体裁集中,作家熟悉.熟悉的作家:主要有辛弃疾、苏轼、王维、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储备少,对诗歌鉴赏考点不明,分类及术语不清楚.②积累少,读诗背诗少,对诗歌内容感情和表达形式不熟悉.③训练少,书面表达能力差,缺乏答题技巧。三、诗歌鉴赏题复习建议1、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对古诗的要求.2、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3、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4、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5、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选材分类:怀古诗、咏怀(物)诗、送别诗、山水诗、边塞诗……情感类型: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6、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7、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字不离句,句不离诗。)训练有素:提高鉴赏能力做题步骤: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诗歌(名词、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看题干.辨:题目类型.析:做题前对诗歌有个总体分析。答:理清思路、规范答题.几个“不”1、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2、不能生搬硬套术语,张冠李戴。3、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4、不必引经据典.5、不能只写成翻译文字.6、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8.对比赏析,凸现鼎势.9.“点”的考查是主流.,尾句考查是重点.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应试对策(一)明确诗歌常欣赏的8个角度1.诗歌的感情2.诗歌的意象(意境)3.诗歌的内容4.诗歌的手法(技巧)5.诗歌的语言6.诗歌的色彩7.诗歌的节奏8.诗歌的含蓄(二)立足课本,构建诗歌鉴赏系统知识框架1.了解主要体裁和流派特点.2.了解主要情感和内容分类.爱国类(略)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忧民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3.了解常见文学性鉴赏术语形象:包括自然景象、物象、人物形象,特别要注意分析意象,了解形象的特点、内涵,包含的感情、社会意义,品味意象营造的意境。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词语(P84)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人物形象例子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语言风格:含蓄蕴藉、简洁明快、沉郁顿挫、飘逸雄奇、清新明丽(生动)、平淡质朴、绚丽奇幻、辛辣犀利、通俗、简约、精练、典雅、凝练等结构技巧——线索、顺序、过渡、照应等;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渲染、抑扬、点面、虚实相生、动静的结合,借古讽今、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或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烘托等,尤其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缘情写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具体抒情方式(三)循序渐进,训练鉴赏思路第一步,任选角度鉴赏.第二步,指定角度鉴赏.第三步,比较鉴赏,进行评价(四)结合典型试题,培养解题技巧和方法怎样快速而又正确的阅读一首诗?1.解读暗信息:这些暗信息包括题目、注释、作者等,题目一般暗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旨等。2.熟悉诗词体裁,突破重点诗句。.绝句重点看尾句;律诗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3.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弄清景和情的内在联系。一般的形象(或者景物)可能有三种暗示:一是时令(春夏秋冬).二是色彩(或阴暗或明朗)三是氛围(或寂静凄清或清新自然).4.先整体把握,在深入诗句五·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第一种模式:古诗形象赏析题包括意象、人物形象和意境分析三类。1.意象类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象”即物象,指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事物。诗人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②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分析。(2)答案要素:意象+特征、画面或意境+思想情感或表达效果(3)答题思路:①点明诗人选取的意象或景物形象。②概括意象的特征或描绘景物构成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③指出诗歌的表达效果或所表达的情感。(4)典型题例:下面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答:诗人选取了“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平和的意境,(意境)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情感)2.人物形象类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1)设问方式:①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②分析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答案要素:形象+特征+分析(3)答题思路:①点明塑造的人物形象。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③具体分析怎样表现人物形象。(4)典型题例: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长干曲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的情景。(分析)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特征)的少女形象。(形象)3.意境类意境不同于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由多个意象整合而成的一种境界,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备考要把握古诗的一些常见意境。如:动(活泼、风趣、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孤清、澄清)、悲(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清远、慷慨、雄浑)、美(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作分析。(2)答案要素:景物特点或表达技巧+画面或意境+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3)答题思路:①概括景物特点或点明表达技巧。②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4)典型题例: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意境。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答:这首五言绝句选材精恰,色彩明丽,格调清新。(景物特点)诗人以春日迟迟统摄全篇,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所展现的明媚春光,与泥融土湿、飞燕衔泥、日丽沙暖、静睡鸳鸯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谐统一,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图。(画面)反映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思想感情)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1.情景关系类古诗常见的情景关系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②请从“情”、“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赏析。③某诗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2)答案要素:景+情+情景关系+表达效果(3)答题思路: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抒了什么情?情景关系怎样?(4)典型题例:请从“情”、“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答:本词上阕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阕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景)融情于景,(情景关系)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情)2.动静关系类古诗常见的动静关系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1)设问方式:①分析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②请从“动”、“静”角度赏析这首诗。(2)答案要素:动景和静景+动静关系+思想情感或表达效果(3)答题思路:写了哪些动景和静景?动静关系怎样?抒发了什么情感或有什么表达效果?(4)典型题例:请从“动”、“静”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冬柳陆龟蒙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晚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答:诗的前两句,写冬柳的环境和形态,是静景;诗的后两句,写枯枝断落,寒鸥惊飞,是动景。(动景和静景)动静结
本文标题: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2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