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三历史通史整理世界现代史
1世界现代史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考点概要】考点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条件(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思想基础: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英:欧文;法:圣西门、傅立叶)、德国的古典哲学是其理论来源。(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主要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②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资本主义发展促使阶级矛盾激化。③揭示无产阶级的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2考点2:巴黎公社1、背景&原因(1)主要原因:法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2)直接原因:1870普法战争失败,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导致革命的爆发)2、经过(1)成立: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推翻临时政府,3月28日,建立巴黎公社政权。(2)革命措施:①政治措施: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立法机构;由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评价: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革命首创精神)②经济措施:a.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建立公有制,最能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性质)。b.通过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后被各国广泛采用)等,保护劳动者利益。③教育措施: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3、结果:失败。①标志:1871年5月,五月流血周。②失败的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法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客观原因:敌人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C.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未接管法兰西银行,财政拮据;未建立工农联盟。4、历史意义:①性质: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②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③其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5、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①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漫长的渐进过程。②要有先进的理论和政党的领导。③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人民支持。3考点3:俄国十月革命1.条件:①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②政治:国内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③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并有成熟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是其革命同盟军。2.经过:(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革命后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提出革命任务: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为革命指明方向。(3)“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4)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3.巩固政权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政权——人民委员会。②经济上:《土地法令》土地分给农民。③外交上:《和平法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最符合当时人民愿望)。④1918春,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共和国)。4.意义:(1)国内——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4(2)国际:①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③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自由贸易,;社会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实质:用军事、行政命令管理经济。(4)评价: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3)意义: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考点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3.评价(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延伸: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两院制,内阁制)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2.特点(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考点三斯大林模式的调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改革异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虽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1)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7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点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具体原因: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掩盖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3)直接原因:生产的相对过剩(4)各国普遍采用自由放任政策,无法阻止其大规模爆发2、爆发标志: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股市崩溃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4、特点(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紧密(最主要原因)。美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影响大;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2)、时间长(1929~1933年)(3)、破坏性大。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5、影响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法西斯势力兴起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②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①胡佛政府:大危机初期,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后被迫采1、美——取了一些措施,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社会动荡不安对策:②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成功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导致二战爆发考点二罗斯福新政1、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要求改革的背景:呼声高涨2、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时间:1933-----1939年二战爆发前8内容项目主要内容作用整顿财政与金融体系(开始)(1)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2)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3)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4)管理证券业。恢复银行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调整农业政策(1)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2)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3)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复兴工业(中心)(1)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2)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工会;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同时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加强社会福利(1)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2)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3)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1、局限:没改变资本主义本质,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2、影响: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评价②使美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成功原因:①国家干预经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无政府状态和生产与销售的矛盾;②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③有民主传统;④借鉴了苏联的经验;⑤罗斯福个人的才干9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1、经济体制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重要)原因①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②世界大战之需③经济危机呼唤④战后高科技产业需要过程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原因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盛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影响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初以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原因基础经济发展,供大于求,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面对危机,凯恩思主义失灵影响美英等国出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使经济进一步发展措施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②制定经济指导计划③运用和财政、税收、金融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通史整理世界现代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3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