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幼林抚育管理幼林抚育通常是指在造林后至郁闭前这一阶段时间里所进行的各种技术措施。新造幼林一般要经历恢复(缓苗)、扎根、生长并逐步进入速生的过程。林木在一生中,这是个关键的转折阶段,对以后速生丰产关系极大。同时这个阶段的幼林基本上处于散生状态,林木的主要矛盾是与外界环境条件的矛盾。幼林抚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幼树对水、肥、气、光、热的要求,使之迅速成长,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并适时郁闭,为速生、丰产、优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林抚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应从土壤管理入手,通过松土、除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排除杂草,灌木对幼林的竞争。另一方面对林木本身进行必要的抑制调节,如除蘖、平茬、间苗及修枝等,使之迅速健康地成长成林。过去由于对人工幼林抚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以及一些经济条件限制,不少幼林抚育管理水平很低,缺乏及时的细致抚育,以致严重地影响了造林成效。据统计,全国历年造林保存率仅30%左右。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巩固造林成果,必须贯彻“造管并举”的原则,并深入研究幼林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推广先进经验,把我国幼林的管理水平提高一步。第一节幼林的土壤管理和保护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虽因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松土、除草、灌溉、施肥、幼树管理、林地间种和幼林保护等。一、松土、除草松土的作用在于疏松表土,切断表层和底层土壤的毛细管联系,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从而提高土壤的营养水平,有利于幼林的成活和生长。除草的目的是排除杂草灌木对于水、肥、气、热、光的竞争,避免草灌对幼树的危害。杂草生命力强,根系盘结,不仅与幼树争夺水肥,阻碍林木根系发育,而且有些杂草(如冰草)还能分泌有毒物质影响幼林生长。一般杂草的蒸腾系数较大,尤其在生长旺盛的季节,由于它们的大量耗水,致使幼树生长量明显下降。此外,杂草地上部分不仅遮蔽幼树影响光照,而有由于草灌藤蔓的压抑攀缠,阻碍林木生长,甚至致死,同时也易因此而使幼林遭罹病虫为害。因此,及时清除杂草灌木是幼林顺利成活和迅速生长的一项基本条件。除草、松土一般可同时进行,但在湿润地区或土壤水分条件充足的造林地上,也可以单独进行除草(割草),而不进行松土。在杂草灌木繁茂的林地上,应先除草割灌,然后松土,并挖去草根及灌木树兜(根桩)。除草松土的个限应根据树种、造林地的环境条件、造林密度和经营强度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进行幼林全面郁闭为止,大约需3—7年。但在土壤水分充足的造林地上,也可以进行动幼树高度超大型过草层高度时为止。除草、松土的季节和次数,要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和幼树生育特点综合考虑确定,要生物和经济效果兼顾。一般地说,造林初期幼林抵抗力弱,抚育次数宜多,后期逐渐减少。例如,头1—2年,每年2—3次,第3—4年,每年1—2次。除草松土和了节,应根据幼树年生长规律,土壤的水分、养分动态及杂草和活习生等因素而定。如以南方杉木为例,其高生长一年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6月前后,尢以第一次高峰期生长量最大(图20—1)。为了适应和配合高生长旺盛期的到来,除草松土时间应在两个峰期即将来临之前,即5—6和8—9月为好。南方山地还可以进行冬季抚育,此时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翻土时损伤部分侧根,经过冬春恢复,不致影响次年生长。除草、松土的方式因各地技术和经济条件不同而异。在全面整地的情况下应进行全面除草松土;有机械化条件的,行间可用机械中耕,株间靠手工管理。局部整地的应尽可能通过土壤管理逐步扩大松土范围,如采图20—1杉木三类地理种源年高生长曲线引自“林业科学”1964(4)用块状、穴状整地可逐步扩穴成带。原为带状整地的,可逐年扩带培土,以适应幼树对营养面积逐年扩大的需要。除草、松土的深度应根据幼林生长情况和土壤条件而定。造林初期,幼树根系分布尚浅,只宜浅锄;幼树年龄转大,可逐步加深松土深度。表土板结,质地粘重,幼林长期失管而根系再生能力又较强的树种,如杉木、杨树、榆树、樟树等可以适当深松(20—30厘米),促进根系恢复发展,以促进地上部分加速生长。例如:湖南朱亭经验表明,松土深度为30厘米的杉木幼林,其细根密集层可达30—40厘米;松土深度45厘米的,密集层大于50厘米;而浅梭土(15—20厘米)的幼林,密集层只在20厘米以内(祥见本章低价值人工林改造一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土壤、气候条件不同,造林树种互异,因此,松土方式和深度要“因地制宜”,一般以5—20厘米为宜,但应严格掌握里浅外深的原则。注意不要过多伤害幼树的根系。人工幼林进行化学除草目前虽属试验阶段,但已证明化学灭草工效高、成本低,只要药剂选择得当,施用方法正确,可以大量节省劳力,有利幼林生长。如吉林省上白城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使用镇草宁(每亩用量75克,加助剂硫酸铵150克,柴油150克)用喷洒法对榆树、樟子松幼林中的杂草进行喷射,取得良好效果。用药时间掌握在七月初至中旬,当杂草全部出土,高达150厘米左右时喷射为宜,年施一次,每亩总成本仅1—2元。江西省林科所对1—2年生杉木幼林采用五氯酚钠等药剂喷洒林地杂草灌林(主要种类有铁芒萁、蕨、鬼针草、稗、苍耳、杠板归、白檀、野山楂、山胡椒等)均有明显触杀作用。五氯酚钠单用每亩0.65—1.3斤,五氯酚钠0.35斤加敌稗0.04斤混用效果更好,不但上述杂草灌木全部杀死,而且对白茅、五节茅等禾本科杂草的地上部分也有较好效果。选适当高温(25度以上)的晴天喷洒,有利提高杀伤率。当多数杂草出土不久,灌木抽新梢3—6厘米,而杉木新梢不长时使用,容易达到除莠保杉目的。每亩药费和工资不到二元。五氯酚钠还是一种杀菌剂,对杉木病害起抑制作用。为了减免幼树药害,可在喷头上加罩,以便定向喷雾,只灭草灌,不伤幼树。化学抚育已经引起许多科研和生产部门的重视,今后必须加强科研试验并将成果逐步推广,这是一项极有发展前途的营林措施。二、灌溉灌溉和施肥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了普遍的注意。但是与农业生产相比,由于林业生产对土地的要求较低,造林工作多集中在地形变化复杂的丘陵山地或气候、土壤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再加上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林木的灌溉和施肥,无论在我国或就世界范围来说都还没有成为多数人工林的一种常规抚育措施。然而,近年来,随着造林生产不断走向高度集约化,灌溉和施肥的面积正在不断扩大。灌溉是人为地改变造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空气湿度,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的有效措施,对某些水分不足及水分状况不稳定(季节性干旱)地区的林木栽培具有重要作用。造林同时进行灌水,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一些不适在干旱地区生长的树种,通过灌溉可以正常生长,如新疆干旱地区的绿洲中树木大部分是依靠人工灌溉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长。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杨树、榆树、刺槐等,可以通过灌溉,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研究材料表明,在生长期干燥的条件下,干旱将减少林冠的光合物产量。如果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到接近田间持水量,植物吸收水分所要克服的土壤应力将会降低,二氧化碳同化率将趋正常;如果对树冠进行喷灌,也可以减少水气压力差,降低温度,促进二氧化碳同化作用。据国外资料,通过灌溉可提高材积生长量2—3倍。辽宁省林科所在阜新,对28年生小叶杨人工林的调查材料也证明,经过河水漫灌的小叶杨林,其树高和胸径都比未灌溉的大1—2倍以上。人工林的灌溉特点是可以进行大水漫灌,造成较大的湿润深度,延长灌溉间隔期,减少灌溉次数。在平地,一般幼林的灌溉湿润深度可达50厘米(每公顶灌水量500—600立方米)。两次灌溉间隔期,对大部分树种来说,以保持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含水量60%以上为宜。具体间隔期长短与降水量,蒸发速度及天气状况有关。林分年龄越大,每次灌水量也越大,但次数可适当减少。山地人工林如需灌溉,可利用高水源井渠引灌,但要注意防止可能引起的土壤侵蚀。山地灌溉技术比平地复杂,应逐步改用喷灌装置来进行。灌溉后,在可能条件下应进行松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灌溉的效益。三、施肥林地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幼林营养状况,增加叶面积,提高生物量的积累和缩短成材年限,也是促进林木结实的有效措施。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要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养料,因此,土壤中养分不足,往往会成为限制幼林生长的因子。南方低山造杉木林,通过施肥可以成倍地提高生长量。幼林的生长速度可超过中心产区的杉木,如湖南汉寿县造杉木林70多亩,整地时施基肥,造林后连续施土杂肥,五年生杉木林平均高达10米,胸径达11厘米。北方旱地对刺槐施肥,四年生高4.57米;30厘米处直径为5.3厘米,而未施肥的分别为3.04米及3.1厘米。林地施肥的特点是:第一,林土系多年生植物,施肥应以长效肥料为主。第二,用材林以长枝叶和木材为主,施肥应氮肥为主,但磷也是林木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磷不足,也会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幼林时适当增施磷肥,对分生组织的生长,迅速扩大营养器官有很大作用。第三,林地土壤,尤其针叶林下的土壤酸性较大,对钙质肥料需要量较多。第四,有些土壤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在施用氮、磷、钾的同时,配合施入少许的锌、硼、铜等往往对林木的生长和结实极为有利。第五,幼林阶段林地杂草较多,施肥后部分营养物质(多的可达70—80%),常被杂草夺取,只有少量为幼林树所吸收,因此,林地施肥应与除莠剂结合使用较为合适。有些肥料,如石灰氮还可以兼起除莠剂的作用。人工林的施肥时期应以三个时期为主,即造林前后、全面郁闭后和主伐前数年。造林前施肥可在整地时结合施基肥(撒施或穴施),直接造林时可用肥料拌种或结合拌菌根土进行,造林后施肥多结合幼林松土时开沟施肥,也可全面撒施。全面郁闭后和主伐前两个时期的施肥方法,一般用人工或用直升飞机全面撒施。近年各地造林大量间种绿肥,同时定期进行埋青,这是利用生物固氮增加林地有机质和养分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林地施肥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获得显著效果,一般是在物理性状中等以上,肥力较低的土壤上施肥有成效,物理性状恶劣的土壤,对林木补充肥料往往是无效的,而在非常肥沃的土壤上施肥,则会产生养分的浪费。另外还应指出,在一些贫瘠的造林地上只在栽植穴附近集中施用肥料,会使林木根系局限于施肥范围内密集发展,不能形成正常的垂直和水平根系,结果导致不良的根冠比值,影响林木的中期和后期生长。四、幼树管理幼树管理是对幼林的个体及其营养器官进行抑制和调节等,以改善其生活和生长条件,从而保证幼树更好地生长,迅速达到成林要求的一项重要幼林抚育管理措施,其主要内容有间苗、平茬、除蘖、修枝和摘芽等。(一)间苗采用播种造林及丛状植苗等造林方法时,随着幼林的成长,每个栽植点或一个植生组中,由于个体多,营养面积和营养空间不足,因而引起幼树生长不良,必须进行间苗。间苗的具体时间,可根据幼林生长状况确定,一般在立地条件好,幼树生长快的情况下,则可推迟到第四、五年进行。间苗一般可分两次,但立地好、生长快的也可只间一次。间苗时应本着留优去劣并适当照顾距离的原则进行。(二)平茬和除蘖平茬是用于阔叶树及一些针叶树中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切去地上部分,促使长出新枝条的一种抚育措施。一些树种在造林后,由于各种原因(如抚育粗放、机械损伤、风折、霜冻及病虫害等)使生长不良,失去培育前途,或在造林初期,当苗木失去平衡而可能影响成活率时,(如樟、栲、杨、榆、泡桐、刺槐、川楝、杜仲等)都可行齐地平茬,让其重新萌发新条。这种从干基部萌发的新条往往数量较多,应在生长季的中、后期选留其中较壮的1—2条作为培育对象,余者全部除掉。平茬还可促进灌木丛生,使其更快发挥护士遮荫作用。因此,在栽植后1—2年进行平茬,可使幼林提前郁闭,防止杂草蔓延,既有利于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纺织条子和薪材。混交林中有时为了调节种间关系,保护主要树种不受压抑,也可对相邻的伴生树种或灌木进行平茬。根系萌蘖力强的树种(如杉木、杨树、榆树、刺槐、泡桐等)由于栽植后多发生萌条,丛状并长,失去顶端优势,严重影响主干生长。因此,进行幼林抚育时要及时除蘖,经保证能够培育
本文标题:幼林抚育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3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