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13课隋唐统一王朝的兴衰
第13课(政治、经济)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隋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隋唐英雄传》片头歌一步走,八方平,流光易逝男儿志,英雄梦,岁月如梭江山梦,儿女情,历史如纶风雨路,山水天,正气凛然真英雄,心向百姓真英雄,丰碑永固撑天地,舞日月千秋万载,光彩永存581隋建立589隋统一中国618年唐建立907年唐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隋唐历史发展线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经济:封建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外关系:对外友好交流频繁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阶段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制度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一时国家统一二世而亡共存38年(581—618)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短暂统一的隋朝㈠、隋朝的统一1、隋朝建立:2、隋朝统一南北:时间:过程:581年杨坚(隋文帝)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1._____年_______建立隋朝,定都________。开皇之治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南北开创科举交流拓展;你是如何认识科举制度的?发展生产2、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人物:从605年起隋炀帝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通大运河的条件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征发人力古运河3、隋的灭亡:原因: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导致起义。时间:年,隋朝灭亡。隋炀帝618“成由勤俭;败由奢”最能体现这句话的皇帝是:隋文帝、隋炀帝一个朝代:隋朝三个时间:581年、589年、从605年四件事情:隋朝建立、隋朝统一南北经济繁荣、开通大运河两位人物:隋文帝、隋炀帝短暂隋朝统一:制度:工程:暴政:条件: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反差;人心思合.起义:盛世:.意义:结束分裂;.有利统一,安定,社会发展.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兴建二都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重役-劳役、兵役;严刑酷罚.611,山东长白山,瓦岗军,隋亡-部将所杀.正面:统一、制度、工程;反面:提供借鉴教训.唐初盛世贞观之治:武皇统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知人善任重视纳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选拔人才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严格执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共同之处?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启示?㈡“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二、“贞观之治”唐高祖传位于李世民就是,年号“”。618年李渊(唐高祖)长安李世民唐太宗贞观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⑴吸取隋亡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压榨农民;⑵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⑶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⑷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采取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其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什么?儒家仁政治国房玄龄杜如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唐太宗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㈢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政绩: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⑴发展农业生产⑵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选拔贤才的政策㈣“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改革措施: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开元之治”。为之一新贞观之治知人善任重视纳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选拔人才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严格执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共同之处?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启示?史海拾贝:武则天无字碑1、是非功过,让后人评说2、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滥杀无辜,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3、武则天自认为在位时,发展科举,奖励生产,政绩斐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的。二、政治制度1、中央官制2、选官制度3、土地制度4、赋役制度三省六部制独相制到群相制科举制以考试选拔官员均田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租庸调制庸成年男子可以布帛代役两税法从人丁为主到资产为主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相权分割皇权加强决策执行审核①②③作用:分散消弱了相权1、三审六部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大事表阶段皇帝对科举制的贡献创立完善分科考试隋炀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设进士科(创科举制)扩大国学规模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开创殿试.武举四、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四、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废除。(1905年废除)清末孙中山先生曾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实,我们现在所继承的科举制度的精髓即“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三、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规律一: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原因规律二: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表现表现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注意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唐朝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曲辕犁、筒车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长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性大都市(1)长安: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分区明确;浩大华丽.(2)洛阳:水陆交通畅通,商业更为繁荣.(3)扬州:扬为首-交通枢纽;南方农工商;自然条件优越.(4)益州:扬一益二.(1)交通畅:驿驴;水路方便.(2)货币新:开元通宝-影响深远,摆脱重量.(3)市场发达:市;交易官;邸店;柜坊;严格限制;晚期夜市.(4)商人众多:大商人,小商人,胡商遍布.(1)产地广:丝遍全国;瓷中原江南;铁100多处.(2)规模大产量多:世界最大海船.洪州造船业.(3)分工细,品种多,产品新:唐三彩;秘色瓷;邢白瓷.(4)技艺高融风格:冶铸;造船推进器;丝织品吸收波斯.(1)江南开发:土地开发的利弊;安史之乱后重心开始南移.(2)农田灌溉:大运河灌溉;唐设专官管理.(3)农具改良:筒车灌溉;曲辕犁-便于水田.(4)商品化提高:茶叶必需品;唐朝中期开始征收茶税.国家统一交通畅;政策调整;民族交往;对外开放.城市兴旺商业繁荣手工发达农业发展原因唐朝:曲辕犁曹魏:马钧、翻车唐朝:筒车1.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比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始终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B.有利于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参政C.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择官员的制度D.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朝3.下列关于隋朝具有开创性举措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②以科举制选拔官员③开凿长江淮河间的运河④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科举制在隋唐创立并能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思想发展的需要B.庶族地主阶级人数增大C.完成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D.封建经济发展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5.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6﹑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专法方面,他制订了A.《大衍历》B.“太初历”•C.“十二气历”D《授时历》三、问答题1.科举制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科举制有何影响?朝代:隋朝。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科举制在哪一朝代逐渐完善?关键有哪几位皇帝完善了科举制?①完善:唐朝②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哪家学派的主张?其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什么?①学派:儒家②核心:仁爱治国4.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怎样?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②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的负担。5.后人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是什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6.唐太宗有哪些突出的措施和政绩?(评价唐太宗)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②善于用人,重视纳谏,聚集人才;③完善隋朝官制,改革整顿国家机构;④完善科举制,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⑤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⑥重视文化教育,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⑦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⑧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⑨总之,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好皇帝和杰出的政治家。四,拓展延伸。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试结合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对此论点加以说明,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A说明:①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重用谏臣魏征等,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②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任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等,使社会继续发展。③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④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⑤总之,三人都为选拔人才,重用人才,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B看法:①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人才。②人才是社会的财富,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我们中学生,要勤奋努力,做一名对时代发展有用的人才。
本文标题:第13课隋唐统一王朝的兴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4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