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1护理风险管理源于细节
护理风险管理源于细节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杨益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护理风险是指护士在护理工作及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及时发现并有效预防是减少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风险衡量与评价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处理一、护理风险的识别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降低风险的发生。1、因疾病引起的风险因素现在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而且终其一生,可能有三分之一人的人生为心血管疾病阴影所笼罩,最后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由于患者存在病情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如: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等,即使护士在规定时间内巡视病房,若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也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从个人到医生,现在强调的是“健康风险管理”的新观念。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是护理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2、专科治疗中存在的风险因素(1)护理操作中的风险在护理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高风险的护理行为,例如我们曾遇到在给一名危重患者吸痰时,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而发生纠纷的事例,原因是护士在操作前未向家属解释吸痰的必要性及吸痰中存在着风险因素。因病情及治疗的需要,临床已广泛使用深静脉置管及静脉留置针方法,其具有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血管损伤,为危重患者保留静脉通道,利于治疗与抢救用药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因心功能不全患者出汗较多,固定薄膜粘贴不牢固而易导致管道脱落;长期使用深静脉置管易引起静脉炎。(2)用药护理中的风险据报道,60岁以上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种类多,常用药物包括抗凝血、抗高血压、强心、抗心律失常、利尿、降糖、安眠药物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剂量以公斤体重计算,体重测量的疏漏可致剂量变化;护士在计算机录入医嘱、打印治疗卡、使用微量泵、用药核对过程中有发生错误的可能。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安全用药指导非常重要。老年人常用的心血管药物及特点洋地黄类药物:若服用不当则易发生中毒症状。利尿药物:利尿药物的长期应用易引起电解质紊乱。降压药物:降压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否则将影响疗效或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抗凝药物:病人应按医嘱服药,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出凝血时间,同时学会自我观察出血征兆等。硝酸酯类药物:长期应用硝酸酯类者,会产生耐药性,病人不能随意停药。3、重症病房存在的风险因素重症病房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病人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1)监护仪使用中的风险监护仪具有连续监测患者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功能,能提供准确、客观的监测参数,能动态地反映患者病情发展的各项指标变化。但在使用过程中,因患者出汗多、翻身活动等,出现电极片粘贴不牢、导联线打折、连接处松脱现象,影响病情观察。(2)微量泵使用中的风险血管活性药物是调节心功能的主要药物,其剂量的大小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用药种类多、剂量大,为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常规使用微量泵。使用中易出现药物速度计算错误、微量泵启动键未开启等问题。(3)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患者因疾病、年龄、脏器功能减退等因素使自护能力受限,易发生跌倒、坠床事件;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诱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脏破裂碎死、脑卒中等。(4)介入治疗病人转运中的风险心脏介入治疗的进展,医务人员意识到治疗中存在的风险,但不可忽略细节。病人进入导管室之前和从导管室返回病房前的这段时间——边缘时间。病人处在流动状态,监护和抢救设备不到位,加之心血管特有的风险性会形成一定的隐患。二、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的估计。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包括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等级,为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使护理管理者关注发生于各个环节的护理风险,尤其是发生概率高、损失程度重的护理风险,更要在管理监控过程中严格防范,从而降低医院的经济赔偿损失。危险因素评估内容:护理体查、心理社会评估、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误吸危险因素评估、褥疮高危评估等。制定危重病人评估表提高护士观察掌握病情能力呼吸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三、护理风险处理护理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风险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的防范措施。如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等。风险处置包括风险滞留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风险滞留是指将风险损失的承担责任保留在机构内部,是医疗机构传统应对医疗风险的办法。随着医疗赔偿金额的增加,单纯靠风险滞留会给医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风险转移是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是最常见的风险处理方式。如购买医疗风险保险等。1、护理风险预防经久不衰的工作法宝——“三查七对”.不该发生的事情——经常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意识”。“风险源于细节”——刹那间的疏忽大意某个时刻的少问一句某个时刻的少看一眼细节管理正是我们做好风险护理,规避护理风险的关键。2、加强护士防范风险意识及业务综合素质培训分层次对护士进行理论、操作及沟通能力培训及考核,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在培训中注重个性化,针对不同患者、病种设计培训场景,以培养护士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心肺复苏术及除颤器、监护仪、心电图机、微量泵等专科仪器的操作培训。3、提高护士风险识别能力巡视病房时关注患者主诉,加强对其表情、呼吸、卧位的观察。人院患者从年龄、既往史、活动能力、意识状况、视力及听力、情绪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属高危人群者,增加巡视频率,落实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及陪护措施。妥善固定各种导管并保持其通畅,确保各种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夜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入睡困难、出汗、胸闷等症状时应高度关注,报告值班医生及时评估血压、心率等,并行心电图检查,配合医生及时处理。4、建立风险预防及监督机制(1)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小组(2)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管理使用微量注射泵时应遵循“六看”原则,即:看药物剂量、看三通方向、看延长管、看治疗卡、看泵入液体速度、看使用指示灯,确保使用微量泵安全有效。(3)规范药品的使用和管理①规范药物放置根据药品使用频率、用途进行分类,标识管理,护士每班交接,对易混淆药品,如:氯化钾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分开放置,氯化钾注射液使用红色字样标识,口服地高辛片应用独立包装,便于护士区分,确保药物正确使用。②规范药物标识静脉用药使用打印输液卡,泵人药物要求“标识三齐全”,即微量泵、注射器、延长管上均有药物名称及剂量标识,治疗卡上注明药物剂量计算方法,泵人硝普钠等药物时,应用避光延长管及注射器,更换药物1次/8h,确保药物疗效。③用药护理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时注意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应由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到治疗剂量,调整药物剂量时及调整后15min内,需监测心率及血压,并做好记录;服用降压药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易引起头晕、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服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走动;使用洋地黄甙类药物前需监测心率,并观察用药效果,落实好“服药到口,咽下离开”制度。认真做好给药前的评估:确认老年人在用药中的不安全因素。根据评估情况采取具体的指导措施: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服药或将服药时间弄错者;文盲老年病人:患精神异常或发现不配合治疗的病人;发送外用药物时等。加强对老年病人用药知识的宣教:许多老年病人需长期用药,护士应耐心、细致地进行用药知识的宣教,特别是药物的正确用法与保存、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等。做好家属教育指导工作:学会正确照顾老年病人用药,防止发生用药不当所致的意外。(4)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为避免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规定凡卧床患者要求使用加护栏,呼叫铃置易触摸处,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防范措施。对使用深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护理过程中说明置管目的及重要性,防止脱管的注意事项及后果,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警觉性,疑有脱管,护士及时处理,每班交接。(5)病区标识的规范使用病房内设置;手腕带的使用;药物过敏警示牌等。四、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采用的方法有:调查问卷法、护理文书抽检、不定期组织理论考试等。采集的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和总结,使护理风险管理更有效率。1、发生护理风险后的管理。2、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各项需求,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就是解决在护理过程中安全问题的工程技术。“安全”应当包括两个涵义,一是预知危险二是消除危险两者必须兼并因此,广义的安全工作就是预知人类在活动中存在或潜在的危险,为消除这些危险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行为的总称。安全的护理服务系统核心:使个人不易发生错误!有了错误可以及时被发现!发生错误之后使影响降到最低!
本文标题:1护理风险管理源于细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