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第一章总论1、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2、城市主要灾害源:(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2)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3)概括为“天(防空)、地(抗震和防止地质破坏)、水(防洪)、火(消防)”四大部分。3、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目标及体系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制定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提升城市整体的综合防灾能力。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市域范围内,解决全局性的重大防灾问题,布局市域重要防灾空间设施和建立市域防灾管理联动机制。中心城区的城市防灾综合规划是指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科学分析灾害风险形势,评价城市现有综合防灾能力,制定适当规划对策措施,以降低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市域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区)一、市域综合防灾规划1、主要内容(1)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收集自然地理环境资料、人工环境资料、历史灾害和救灾资料等。(2)风险评估:得出市域灾害风险图。(3)规划布局防灾空间与设施:市域防灾空间包括区域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如高速公路、铁路、航道、机场等;市域避难场所,如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大型绿地、农田等。市域防灾设施主要指市域生命线系统设施。如大型水厂、大型电厂、大型通讯基站、救灾物资储备库等。(4)制定区域救灾联动方案:包括人员与救灾设备的相互支援;灾害信息情报的互通有无;各行政区联合制定与实施区域性防灾方案措施。第二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日本神户市区域防灾据点的配置2、重点内容(1)形成市域防灾交通网络:以区域的空间结构为基础,规划区域交通轴,联系各防灾据点,保证防灾据点对外界多样化的交通联系手段,以及通往受灾核心区域的灵活多样的交通手段。(2)规划设置市域防灾轴: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高效的防灾轴线网络,划分规模较大的防灾单元区块。由区域性交通网络、区域性绿带、河流等要素组成。(3)规划设置市域防灾据点:指能够开展重要防救灾活动的市域性城市公园等场所。功能包括救灾物资的转运、分配;支援部队的集结、宿营;器材储备;日常休憩等。一般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周边、交通枢纽地区布置。神户市防灾绿地轴和防灾据点构成神户市震后重点整治的防灾轴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总规层面的主要内容按预防灾害的主要四类灾害分为人防规划、抗震规划、防洪规划、消防规划。生命线系统:在灾害发生时人民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的工程项目。生命线系统四大网络: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水源供应系统能源供给系统信息情报系统电力是生命线系统的核心,主电网应形成环路,还应备有自发电机及可移动式的柴油发动机系统。1、人防规划确定人防系统的组成主要人防设施的布置确定人防设施的标准2、抗震规划偏重于发生震灾后救灾及疏散工作在规划方面采取一下对策(1)城市布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2)采用组团式,组团之间绿地可以提供避震疏散之用。(3)安排疏散路线及疏散空间,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运动场地等处。(4)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度,即使两旁建筑倒塌,也不至于阻断交通。(5)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6)烈度在8度以上城市,建筑密度宜低于20%,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道路。3、放洪规划(1)防洪标准(2)防洪措施(3)防洪对策(4)防洪设施4、消防规划消防设施:消防调度设施、消防站、瞭望塔、消防栓制定消防要求、消防规范、防火间距。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宜为4到7km21.5到4万人城镇设一处消防站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①现状分析,②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③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④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⑤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⑥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1、现状分析(1)城市灾害概况与特征分析:收集地震、地质、火灾、洪涝、气象灾害、海洋灾害资料。(2)城市现状用地的安全与适宜性评价: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有条件适宜区和不适宜区。(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①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评价因子为网络性、均衡性、安全性。评估对象包括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个部分。②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可利用资源、布局均衡性、交通可达性、安全性的评价。③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可达性、应急功能性、安全性进行评估。④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服务半径进行评估。⑤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便捷性、规模容量、安全性、服务范围进行评估。⑥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规模容量、安全性进行评估。⑦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进行评估。⑧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直接损害、间接损害、后续损害三类危害。⑨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地质情况、与其他危险源距离、设施本身的建筑或工程结构性能质量等因素。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1)城市灾害风险评估:①确定城市灾种:收集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灾害资料。②灾害评估因子:重大性、延续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③城市灾害等级划分:得出高、中、低风险程度的灾害类别。(2)城市灾害风险图绘制:根据灾害预测、模拟、评估和空间栅格化赋值方法,绘制城市灾害风险图。(3)城市灾害的潜在损失预测:目前已有TELES地震危害模拟系统。台湾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的风险评估表灾害项目总分计算方式=灾害历史分数*2+医疗院所受创程度*5+最大威胁*10+灾害可能性*7风险评估项目灾害项目灾害历史医疗院所受创程度最大威胁灾害可能性总分排名*2倍权重*5倍权重*10倍权重*7倍权重火灾101010102401地震151051622化学危害1101011593恐怖攻击1101011593电力中断1015101455水灾1015101455辐射意外151011347暴力威胁1011101058风灾1011101058高传染性疾病15518410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灾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主要由“点、线、面”构成。“点”: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发空间系统等。“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线状地区等。“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武汉市防灾分区划分图(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根据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行政区设置、疏散场所布局、防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合理划分各等级防灾分区,利于城市防灾资源整合和分配。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灾分区。一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m,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如河流、山川)防止次生灾害,具备功能齐全的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医疗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物质储备,对外畅通的救灾干道。总体规划层面重点是一级防灾分区。二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30m。以自然边界、城市快速路作为主要边界,具备固定的避难场所,物质供应、医疗消防等救灾设施。三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m。以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m。(3)城市防灾轴规划:在灾前,防灾轴能提供灾害防护空间和生态调节空间;在灾时,能提供多种应急空间,例如灾时紧急避难场所、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物质储备、交通干道、救援通道、疏散通道、外援中转空间等。①等级:可以分为防灾主轴和防灾次轴。防灾主轴宽度在30m以上,连接区域性避难中心和区域性防灾据点,是城市、城际的主要交通联络通道。以重要河川、主要道路为轴心。防灾次轴宽度在24m以上,依靠城市次干道设置,支撑在中等规模街区层次上开展避难、消防等应急活动。②类型:分为防灾绿轴、阻燃带。日本神户市的防灾轴体系4、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1)城市疏散通道系统规划:①类型:分为城市救灾干道、城市疏散主干道、城市疏散次干道、街区疏散通道。在总体规划阶段,以前三项为主。救灾干道是指在大灾、巨灾下需保障城市救灾安全通行的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对内对外的救援运输。有效宽度不小于15m。疏散主干道是指在大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运送救灾物质、器材和人员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7m。疏散次干道是指在中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人员通往固定疏散场所。有效宽度不小于4m。街区疏散通道指用于居民通往紧急疏散场所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m。②规划要求:每个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救灾干道,绝大多数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疏散主干道。每个防灾分区在各个方向至少保证有2条防灾疏散通道。(2)城市避难场所系统规划:①分类:中心避难场所、组团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面积在50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4m2,疏散半径为3km左右,功能较全的固定疏散场所。主要包括全市性公园,大型开放广场等。由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集中掌握使用。组团避难场所:面积在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疏散半径为2-3km左右。主要包括人员容置较多的较大型公园、广场、中高等院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灯。紧急避难场所:面积在0.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疏散半径为500m左右,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到中心避难场所去的中转地点。②规模预测:根据避难人口规模预测和人均避难用地指标,得到紧急避难场所用地规模和中长期避难场所的用地规模。③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④救灾备用地:在无法满足建设规模要求时,可以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布局规划。北京中心城区已建地震及避难场所位置示意图5、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1)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针对应急指挥设施、应急医疗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治安设施、应急保障物资系统的防灾规划对策。主要分为空间性措施和管理型措施。在空间上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规模,在空间上进行有效覆盖布局。在管理上,强化功能、加强管理,有效应用。(2)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针对供水、供电、通讯、燃气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重点在空间选址和布局上,强化提升设施的安全性。其次加强维护,强化配置,提升安全保障措施。共同沟优势:1节省管理成本。2避免反复开挖道路,安全又能保持道路的交通性能发挥。3避免灾害破坏生命线工程。6、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1)城市危险
本文标题: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8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