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编码:制定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教研室执笔者:韩申山审定时间:2006年6月30日审定人:齐博龙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农用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评估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土地资源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学会土地资源分析、阅读土地资源基本图件,掌握查阅、分析土地资源信息资料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地籍测量学》和《地图编绘》是土地资源学的基础,《土地资源学》又是《地价评估》的基础。4.教学时数分配学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总学时讲授实验与见习习题与研讨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66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对土44地利用的影响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66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66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88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44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4第九章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44第十章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44第十一章世界土地资源概况22第十二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22第十三章中国土地资源分区44合计56565.教材与参考书目[1]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月[2]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月[3]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4]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5]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考核方式考试7.教学方式启发式、填图式、读图式、专题讨论式、对比式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理解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属性【本章重点】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的属性;【本章难点】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讲授内容】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二、土地概念的辨析三、土地资源的概念四、土地资源学的概念第二节土地的属性一、土地的资源属性二、土地的资产属性三、土地的生态属性四、土地的工程属性五、土地的社会属性六、土地的权籍属性第三节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土地资源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二、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第四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一、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二、我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第五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和研究趋向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土地资源学理论研究急需加强【参考书目】[1]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2]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3]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海拔高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地貌的类型及特点;了解某些元素的富集或欠缺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了解土壤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方向的影响。理解岩性、矿物组成、风化母质等对土地资源性质的影响作用;理解地下水与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关系。掌握光照强度、长度和质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情况;掌握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影响;掌握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掌握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本章重点】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本章难点】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讲授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一、光照资源二、热量资源三、降水资源四、风力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分析一、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二、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三、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第三节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一、地表水二、地下水三、水文条件对农用土地资源的影响四、水文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第四节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分析一、植被群落二、植被要素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第五节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分析一、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二、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中的地位和功能三、土壤形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参考书目】[1]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2]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3]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掌握土地资源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的关系。【本章重点】土地资源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本章重点】土地资源价值论的主要内容【讲授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分析一、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二、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三、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一、土地资源价值论二、土地资源价格三、土地资源产权制度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一、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作用二、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第四节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一、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二、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三、WTO与土地资源利用【参考书目】[1]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2]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3]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教学要求】了解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了解国外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理解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理解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掌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掌握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掌握土地类型命名的常用方法;掌握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性地带分布的概念;掌握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数量结构等的概念;掌握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本章重点】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本章难点】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讲授内容】第一节土地类型及其划分一、土地类型的概念二、土地分级三、土地分类第二节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一、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二、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三、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第三节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二、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三、土地类型的演替第四节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二、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三、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与命名【参考书目】[1]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2]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3]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教学要求】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理解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的主要内容;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基本内容及分类;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目的、原则及方法;掌握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的主要技术要求。【本章重点】土地资源调查方法【本章难点】土地资源调查方法【讲授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一、准备工作二、外业调绘三、内业工作四、检查验收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一、土地的位置调查;二、气候要素调查;三、地形与地貌要素的调查;四、水资源调查;五、土壤资源调查;六、生物要素调查;七、土地类型调查;八、社会经济资料调查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一、目的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四、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四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一、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第五节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一、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二、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三、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四、3S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的特点【参考书目】[1]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2]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3]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教学要求】理解美国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分类体系;理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分类方法、评价依据和评价系统;理解毛利分析法的主要步骤和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法的主要步骤;理解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评价体系与指标。掌握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原则、依据、和分类;掌握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掌握评价因素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掌握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与方法;掌握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掌握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及特点。【本章重点】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程序。【本章难点】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讲授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三、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四、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五、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六、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七、评价因素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八、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九、土地资源评价的程序第二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二、我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第三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一、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四、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产生背景五、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六、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类别七、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与方法八、对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改进第四节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二、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方法三、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特点四、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第五节土地经济评价一、土地经济评价概述二、土地利用项目经济评价第六节农用地分等定级一、《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简介二、《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主要特点【参考书目】[1]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2]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3]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教学要求】了解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的由来。理解土地生产力模拟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涵义;掌握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方法;掌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及计算标准;掌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章重点】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本章难点】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讲授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第二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国外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二、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第三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一、农业生态区法的概念二、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三、农业生态区法在我国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第四节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模型)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四、投入水平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第五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一、测算的方式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算方法三、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统计第六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一、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二、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三、资源承载力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9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