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产业合理布局的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产业合理布局的经验与启示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随着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使之渐趋合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我省产业合理布局之前,有必要探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的经验,以期对我省产业合理布局提供有益的借鉴。一、日本产业合理布局的经验日本是一个面积狭窄、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却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发展奇迹与其拥有优良的港口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海运业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两个条件促使日本以外贸立国,建立了原料依靠进口市场面向海外的外向型经济,从而克服了资源和市场的制约,使经济迅速起飞和发展,成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实行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制定周密的计划,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然后运用科学的产业政策以及法规、行政指令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使日本在世界各国中成为以产业政策成功推动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升级的典范。1、建设沿海工业带。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在战前具有一定的临海工业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利用临海工业地带较好的经济基础、雄厚的技术力量、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海运条件,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资源消耗型联合企业配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上,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减少了中转运输费用,并据此调整工业布局,向临海集中。这一变化不仅使能源耗量多的钢铁、水泥、制铝、发电和汽车业等成本下降,促进了这些部门以及造船、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使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化学肥料等工业飞速发展。在空间结构上,日本除积极扩展原有临海工业带,如东京湾的京叶工业带、伊势湾的名古屋南部工业带、大阪湾的界泉北工业带外,还新规划建立了北海道的苫小牧工业区、茨城县的鹿岛工业区、冈山县的水岛工业区以及大分县的鹤崎工业区,从而形成了日本工业地域结构上以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区为重心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带。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后,占全国总面积31%的临海地带,汇集了全国52%的人口和全国58%的工业产值,显示出临海工业区在日本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完善港口政策。发展临港产业离不开港口的有力支持,包括港口的管理和建设两部分。二战后,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颁布了第一部有关港口和海港的建设、改进、管理和运作的基本法—《港口和海港法》。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了港口是由港口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赋予港口管理部门按功能划分临港区域的职责,如商港区、特殊物资港区、工业港区、连接铁路的港区、渔港区、燃料港区、危险品港区、旅游区等。这样就从法律上保障了临港地区地理布局的有序与集聚性。日本的港口建设计划注意与临港产业转型相配合,使港口泊位和临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规模相辅相成,通过港口政策促进临港产业发展。如,主导产业是钢铁、煤炭时,港口便以大规模散货码头的建设为主;当临港产业转型为汽车、机械产业时,港口开始引进集装箱操作业务。3、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日本通过优先发展城市政策,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带动与促进了其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同它们所在的中心城市联系起来,中心城市与工业中心互为市场。20世纪60年代,日本原有四大工业地带已发展到饱和状态,形成了日本的“过密”地带,为此,日本开始新的工业布局,先后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提出“据点开发方式”、“大规模开发项目计划”等。如,1964—1965年,日本先后指定15个新工业城市,通过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了一批临港工业区的发展。4、注重技术引进与创新。日本在发展临港产业时,十分注重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并与当时的重点扶植产业相配合。尤其是确定发展汽车、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时,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政策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外汇配额制度和引进技术许可证制度来实行控制。因此,引进的都是日本临港产业发展急需的,对提高生产率最有效的先进技术。以临港汽车业为例,1961—1974年间,日本共从美国引进汽车生产技术274项,从联邦德国引进72项,从英国引进64项,从法国引进23项,从其他国家引进55项,共计488项。并且,日本引进技术不是简单地摹仿和使用,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最终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家用电器行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中,用于对引进技术加以吸收和改革的占48.1%。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制造业技术达到了世界最领先水平。1980年以来,日本更进一步推行“技术立国”政策,积极开拓新能源技术、工业机器人、生物工程等新产业领域,使生产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柱。5、推动临港产业集群。根据日本产业发展的现实,2001年日本政府推行了新的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即产业集群政策。产业集群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营造企业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国各区域利用本区域产业资源,发展新产业和创建新企业。为此,日本集群政策不仅着力于营建企业的网络环境,增强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网络联系,还形成产业——学术——政府,以及跨产业合作的网络关系,通过产业、学术、政府、企业环境的“新融合”,促进区域创新,促进企业合作,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二、韩国产业合理布局的经验韩国地域狭小,总面积只有9.96万平方公里,土地、矿产资源贫乏,但它的海岸线漫长曲折,达12940公里,港口资源丰富,有许多深水良港,尤其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港群,地理位置优越,它的开发和利用为韩国的海洋运输业和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自1962年朴正熙集团建立了强硬的中央集权制政府以来,韩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制定并实施了五年计划、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规划,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即经济企划院,政府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地修改或制定新的计划,不仅使区域布局规划得到实施,而且成功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使外向型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其发展历程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模式,在短短的30年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其成就引世人瞩目。其产业布局特点有:1、实施“点—轴—面”的不平衡的发展布局。韩国产业布局经历了由点到轴、由单轴到多轴再向面推进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集聚——辐射——均衡的不平衡式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以前,韩国产业布局主要以产业基础设施较好的汉城与釜山作为两大极培育,在两地布置轻纺为主的轻工产业;60年代中期以后,则在交通便捷的京釜线大邱、大田及仁川等市布置外向型产业,并接受汉城、釜山两地的辐射;至7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汉城、釜山为龙头的京釜快速成长带,并在韩国经济中起到主导作用。1973年韩国政府发布“重化工业革命”宣言,将经济、交通条件优越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韩国重化工业的据点,进而形成东南沿海经济轴线。80年代中期以来,为缩小区域间发展的差距,韩国政府把西海岸作为发展重点,争取尽快形成西部沿海经济轴带,同时,加快东部太白山区的开发,以促进韩国经济的平衡发展。2、采取团地与园区相结合的布局方式。韩国在进行地区工业布局时主要采取工业团地、工业园和工业开发奖励地区等方式进行。工业团地是按现代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为一些工业企业提供同一场所和公用设施而开辟的特定工业区。工业团地以新建企业为主,依托沿海小城镇或港口发展,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外销。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韩国在东南沿海、仁川等地以沿海团地方式布置重化工业,形成了沿海重化工业带。农村工业园则是其农村工业布局的重要方式,韩国于1984年开始推行“农村工业园”计划,指定区位条件好的地点相对集中发展企业。一般每个农村工业园面积为6.5—10公顷,容纳10—15家中小企业,吸收3000个农村劳动力。为鼓励外部企业迁入,政府按不同企业的状况提供一定的安置费,并减免1—2年的税收。为推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韩国还以地方工业奖励地区方式来支援落后地区发展。主要是在落后地区选定一些有潜力的城镇,划出一定面积实施奖励性工业开发。3、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和政府协调相结合的布局机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韩国产业布局机制受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影响,劳动力、资金与自然资源等要素流动较为自由,但政府通过法制、计划、人事、投资、信贷与财税等政策与手段,直接参与产业布局的规划与调整。7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企业在布局中的自主性加强,政府干预力度削弱,计划、投资等手段受到限制,但政府对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产业布局仍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主要得力于韩国政府拥有高效、统一的布局组织体系。韩国建设部专职负责制订国土计划和实施、开发,并以法律形式来确定建设部的功能;同时设置国土建设综合计划审议会,其主要职能在于审议建设部提交国土计划方案,协调各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全国性布局计划的实施。4、以支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作为布局优化方向。依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韩国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在这一时期,韩国主要通过销售美援物资积累资金,再大量投入电力、煤炭、水泥、运输、通讯等骨干产业部门以带动内需,实现经济复兴。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从进口替代工业化转向出口导向工业化,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韩国政府自1958年起,开始从“进口替代”逐步转向“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政策。1964年韩国正式提出“输出立国”方针,一方面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对出口企业进行扶持。在政府贸易推动政策支持下,韩国首先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继而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20世纪70年代韩国选择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来带动产业升级。韩国在1973年发布《重化工业宣言》,正式宣布集中力量发展比轻工业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造船、重型机械、电子、钢铁、石化和汽车等行业。政府把过去针对所有出口行业的优惠措施改为主要针对重化工业。在此期间,韩国60%以上的贷款、75%以上的工业投资都用于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科技立国”,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了改变国内技术开发能力弱的问题,韩国政府确定通过技术升级来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对那些在发达国家已属夕阳产业,但在韩国仍具有优势的产业(如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电、汽车、造船等)进行技术升级,提高国产化率与附加值,形成出口主力产业。对那些在发达国家正处于成长期,而在韩国尚处于引进、吸收阶段的产业(如精密化学、精密仪器、计算机、产业用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作为本国的“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最后,对那些在发达国家处于开发阶段,而在韩国则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作为积极发展的“未来产业”。三、台湾地区产业合理布局的经验台湾海岛海岸线曲折,港口众多,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市场狭小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3年人均GDP已达到15000美元,被世界银行列入“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台湾经济的这种高速发展是与其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变动紧密相关的。其产业布局特点有: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台湾工业相对薄弱,经济的主体是农业。1952—1962年,一、二、三次产业的年平均生产净值占岛内生产净值的比例为32.11%∶23.13%∶44.16%。因此,台湾制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产业政策,实现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策略性的建设次序。目前,工业经济在台湾经济布局中占主要地位,改变了历史形成的传统农业经济布局的结构。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台湾产业内部结构经历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
本文标题: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产业合理布局的经验与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40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