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1)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文学与审美教师:丁武军,13729880508助教:陈小妹,13431044569院系:旅游管理系邮箱:dingluming@163.com邮箱:506040580@qq.com“旅游文学”的学习一、网络课程学习要点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初次接触,感觉有点麻烦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当网络不够通畅时。对网络教学平台不太了解时可以问问同学,其实多试试就知道了。1.勤上网,看视频教学,查阅学习资料,按时完成作业,在BBS上展开学习讨论,关注老师的答疑。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讨论中学习。2.根据网络学习内容、特别是学习大纲、学习思考题进行相关学习。3.拓展学习内容,可利用图书馆、上网阅读等方式拓展我们的学习内容,了解更多的知识。我们的网上学习讨论在“BBS”上进行,BBS共分专题讨论区(每周一题讨论)、课程讨论区(其他讨论、约两周一次的在线互动)和学生讨论区(同学之间),请大家根据其功能要求,分别使用。二、作业及其要求☆本课程作业为撰写一篇小文章,文体可以是论说文,也可以是记叙文或散文。☆要求:①可以记叙或议论与家乡相关的旅游文学作品,如历代文人的旅游诗词歌赋、散文、小品文等。②也可以是你自己写家乡的旅游文学作品。③要求800字以上,请按要求提交作业(10月10日至11月10日),同时用邮件形式抄送一份给陈小妹老师,严禁抄袭。作业提交后可根据要求进行互评,逾期不提交作业将缺失本块成绩。三《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学习进度与要求(一)9月15日――9月30日完成“第一讲: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三大流派,了解旅游审美的特点,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的关系。(二)10月1日――10月15日完成“第二讲: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的学习要求:了解先秦诗歌及其与民俗节事文化的关联,掌握本讲重点篇目《诗经·溱洧》的读解及其承载的节事文化。本章重点篇目:《诗经·溱洧》(三)10月16日――10月25日完成“第三讲: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的学习要求:熟读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重点诗文,并能对其进行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本章重点篇目: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谢灵运《登池上楼》,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吴均《与宋元思书》等。(四)10月26日――11月20日完成“第四讲: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的学习要求:熟读下列重点篇目,能够翻译背诵其中的名篇名句;并能对其进行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了解唐代诗歌与踏歌民俗的关系以及踏歌民俗的流传。本章重点篇目:崔颢《黄鹤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杜甫《后游》,《登岳阳楼》,《望岳》;韩愈《山石》,《送桂州严大夫》;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维《终南别业》,《竹里馆》,《汉江临泛》,《山中》,《过香积寺》,《鹿柴》,《辛夷坞》;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刘禹锡《竹枝词》,《望洞庭》;许浑《咸阳城东楼》;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张继《枫桥夜泊》;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牧《过华清宫》,《长安秋望》;李商隐《乐游原》;韦应物《滁州西涧》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新城道中》;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水口行舟》;叶绍翁《游园不值》;陆游《游山西村》等。张志和《渔父》(其一);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马致远《秋思》等。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苏轼《前赤壁赋》等。(五)11月21日――12月10日完成“第五讲:旅游文学的兴盛――明清时代”的学习要求:诵读下列重点篇目,能够翻译背诵其中的名篇名句;并能对其进行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本章重点篇目:顾炎武《龙门》、李攀龙《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孙原湘《西陵峡》、袁中道《夜泉》、偰逊《山雨》、施闰章《山行》、郑夑《江晴》、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龚自珍《过扬州》,以及郦道元《三峡》,徐弘祖《游黄山日记》(后),恽敬《游庐山后记》。(六)12月11日――12月30日复习迎考旅游文学就是旅游审美,因此我们应该知道美的源起,美的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古代以羊为装饰物的青铜器羊大为美与羊人为美金文“美”字:从文字的角度说,美是头戴装饰物的人形天人合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古人畏天,因而把注意力放在屋顶上,但硕大的屋顶在带来遮雨、挡风、安全等满足感的同时,也带来屋顶遮去了天的诚惶诚恐心理,因此要在屋顶上寻找与天沟通的办法。反宇,屋面由天而下,忽然停住,又向上返回,即所谓飞檐翘角。宇宙;许慎《说文》曰:“宇,屋边也”翘角,更为强烈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气息,它截取了圆的一段,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它有强烈的完型效应,它把视线引向天,形成“天穹窿周乎下”之状,从而有天、地、人浑然一体之意。堂屋-天井天井,恐怕是中国敬天敬神天人合一观念的特殊产物。天井的表层功能是通风、采光、排水;深层功能是精神上的要求,小小一方天井,把居住者的视线、观念引向天空。中堂上的祖位正对天井,敬天和敬祖思想巧妙结合在一起。居屋形式上把人和天隔开,故古人通过天井寻求人与天通融之处,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人源于自然,应融于自然,与自然同生同息天人合一与风水学是中国建筑的审美理念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乘物以游心、游心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庄子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音是,用巾包起放入竹箱)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庄子·秋水·濮水》濠濮间想濠,濠水,在安徽凤阳县东北,因在凤阳城东有石阻断水流,故称为濠梁。濮,濮水,为古黄河济水分流,注入古巨野泽(今已湮没)。濠濮,指清高之士寄身闲居之所(相传庄子曾游于濠水,垂钓于濮水)。指清高之士闲居世俗凡尘之外,摆脱争名逐利的杂念。《世说新语》记载,梁简文帝一次游华林园,一见到那幽静景色,不禁感叹说:“赏心悦目不必往远处,就这儿就足以使人生出庄子在濠上和濮水间的想法。”后世遂以“濠濮间想”指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想法。北海公园的濠濮间想北海公园的濠濮间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黛瓦粉墙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表现了古人的审美思想与风水观念晓起秋色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诗仙李白的诗歌富于自然为美的道家审美特征,情感任意挥洒,精神任意遨游。诗人完全脱离现实的束缚,表现现实中不所具备的景物,创造亦真亦幻的仙人境界。如《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古风五十九》(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在两首游仙诗里,李白驰骋想象,创造了一个美妙洁净、无拘无束的空间,诗人仿佛看见玉女纤纤素手拈着一朵芙蓉,凌空而行,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扬。玉女邀请诗人登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他们跨着鸿雁翱翔天宇之间。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过犹不及。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进门为一半月形水池,半圆朝外,外圆内平。寓意对外应圆和,对内平和。水池前一面大照壁,以挡住对面的火焰山,水池亦有以水克火之意。瑶里张村祠堂前安徽黟县宏村月沼大中至正【语出】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释义】极为公正,不偏不倚。大中至正,唯中才能得其正。做人要不偏不倚,看待事物要从中立的立场去看。做人不偏不倚,就是不要对人有成见,看人要持中,公允,不要因人废言。看待事物要从中立的立场去看,就是不要预设立场,多听他人意见,多考虑他人立场,不固执,不偏执。这样,自身才能正,才能不为小事、琐事烦恼,才能生活愉快幸福,才能服人。“大中至正”的原始含义,是对中国古代一种盛水的器皿“欹”所处的一种状态的描述。欹器“欹”是一种奇特而受倍受重视的器皿,被历代帝王悬于厅堂之上,成为治国的警戒之器。最早见于仰韶文化的陶器。“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是欹器的三种状态。而在这三种状态中,“中而正”是一种最优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为人做事的基准状态。中庸之道应该与此相关。“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见于战国时《荀子·宥坐》: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即为鲁王之“座右铭”。《宥坐》篇的记载如下:“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音乌,哪有)满而不覆者哉!”《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和陪衬,已有借山水之美陶冶性情之意。此所谓: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并存,从生机活跃的优美的自然山水中悟出“道”来。虽然讲得很玄妙,但毕竟已承认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吾与点也。诗圣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文以载道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智慧诞生于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而禅宗美学的问世,则标志着它的最终走向成熟。这是与禅宗美学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智慧密切相关。在庄子美学那儿,表现为“无心是道”,“至人无待”,而禅宗则从“无心”再透上一层,提出“平常心是道”。在禅宗美学看来,“无心”毕竟还要费尽心力去“无”,例如,要“无心”就要抛开原有的心,而这抛开恰恰就是烦恼的根本源泉。心中一旦有了“无心”的执著,就已经无法“无心”了。实际上,道就在世界中,顺其自然就是道。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寺庙的山门又称作“三门”,“三解脱门”,即东侧无相门、中央为空门、西侧无作门普陀山三门与仁和寺三门从庄子开始的心物关系转而成
本文标题: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0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