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兰州市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卷思想政治(文科)说明:本试卷总分10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请同学们合理分配时间,将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页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页。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是说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作出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那样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各种促使其实现的措施,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一观点体现了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意识具有巨大能动作用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④只要你努力一切预言终能实现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哲学家库恩说:“特别在公认的危机时期,科学家们必须转向哲学分析,作为揭开他们领域中的迷的工具。”这一观点强调的是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升华C.哲学预见和指明了社会前进方向D.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3.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而柏拉图的“理念论”则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上述观点①两者都承认意识活动的目的性②前者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后者在根本方向上是错误的③前者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后者认为意识是本原的④前者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后者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4.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明时期的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这些论辩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这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A.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B.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D.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5.下列选项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右边漫画寓意一致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气者,理之依也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6.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2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佐证了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③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唐朝边寨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真的梨花开的情景,强调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是主观的②诗人把雪景想象成满树的梨花盛开,说明人们的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③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说明想象源于作者的内心情感④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8.晋商并不依靠本地自然资源,而是依靠头脑,最早把南方茶叶、丝绸等贩到北方,又开创了“票号”。李克强总理将晋商精神归纳为“无中生有”,并勉励年轻创业者弘扬晋商精神,凭借头脑中的创意“无中生有”。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①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总是不可分割融为一体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无中生有”的必要条件③精神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④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结果依赖于主体意识的选择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9.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以需要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D.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10.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知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③部分和整体是相互渗透的,部分有时决定整体④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1.“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是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下列选项与该名句哲理相一致的是A.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D.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12.“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的最多。“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为“竹竿”,“竹竿”有多长,水平就有多高的道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③全局和局部是相互制约的,要学会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局部④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有效促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3.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是因为王安石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14.“十三五规划”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要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采取措施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制定上述政策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D.联系的发展的看问题15.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历史是上帝的作坊”。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C.是否承认领袖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引领作用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6.“在小溪里,鱼常常感觉自己很大,到了大海里它才知道其实自己很小”。这句话说明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B.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C.应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源泉17.网络上曾出现过“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了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有说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与科技的重要作用。以下关于文化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18.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说明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C.要积极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9.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形散神聚,“淡”是自然自如,这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书法艺术作品中“散”到什么程度、“淡”到什么程度,表现了个人修养和境界达到的程度。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通过书法作品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祭祀扫墓。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成为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将清明节法定化,可以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这表明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21.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曾经数次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侵略”,成为中国文化兴盛的转折点。“五四”时期是一个西方文化急速涌入中国的时期,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生长的起点。这一现象说明A.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丰富、发展并保持个性B.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趋同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C.本土文化只有排除外来文化的侵扰才能焕发生机D.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是本土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22.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A.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B.应兼收并蓄求同存异C.能洞察万物催人奋进D.曾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3.在人类文明庄严的通道上,任何一个出口处,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司法、自由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着长袍、留着长须以系统道德理论治国的孔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4.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它不仅影响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深刻影响国家的治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国家治理的作用体现在①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有利于增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优越性③有利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④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5.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社会层面来说,就是要倡导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爱国、敬业、诚信、友善C.团结、统一、稳定、互利D.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共50分)26.(15分)近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党和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了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2010-1014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70.1%69.8%69.2%67.6%67.0%总量(单位:万人)9405194072937279195491583据测算,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新一轮“人口红利”形成,其对中国GDP潜在增速的贡献率将由0.066%逐步上升至1.72%。婴儿潮所蕴含的消费红利大约每年在1200-1600亿元。二孩政策的调整,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缓解老龄化速度,保持劳动人口可持续增长,带动房地产、消费、教育等行业或领域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党和政府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理由。(6分)材料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时间政策内容背景20世纪70年代定国策“只生育一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21世纪初提出“双独二孩”政策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增加和扩大内需2010年提出“单独二孩”政策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红利加速消失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性别比例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凸显注:自2013年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但该政策未能有效遏制青少年人口减少对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消费需求、经济发展、人口安全等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就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展开一系列课题研究,经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形成立即放
本文标题:甘肃省兰州市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4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