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方政府间关系第十一讲主要内容: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关系的类型世界六大城市群(圈)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地方政府间的纵向隶属关系;–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平行关系;–级别不同但又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斜交关系。•纵向间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管辖与被管辖、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横向及斜交的地方政府关系主要表现为交流、合作与竞争等关系。地方政府间的纵向隶属关系•各级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实行地方分权制的条件下,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是由法律规定所赋予的,所以,地方各级政府间主要存在的是法律上的指导关系。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与制约关系比较弱。–在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条件下,由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都源自上一级政府的让与,所以,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就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改革以来新出现的地方派出机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在省级政府的允许下,进行了大胆的试点改革,各种类型的特区、保税区、开发区、管理区层出不穷。•国有农场的改革加入进来以后,又增加了新的管理区类型。•这些机构不是行政区划,不是一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往往受到省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在实际运行中会明显产生体制不顺的问题,所以也是当前的重要改革内容。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不论是平行的,还是斜交的,都不是指导与被指导、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由,更多地体现为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如果说纵向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主要具有政治与行政意义的话,那么横向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主要具有经济意义。•由于地方政府间关系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与价值,所以,战后世界各国普遍兴起以地方政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的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经济合作。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特点•主体多元•地位平等•互动性强•政策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形式•目前主要有:–交流与合作•各个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不会相同,这就为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中央出于发展战略,会推动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地方也会基于共同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等发展问题而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签订协议、意向书;–成立协会;–举办论坛或召开会议(包括联席会议、协调会、座谈会等);–组建联合体、协作区、经济圈、建立都市联盟(多城市联合)、城市圈;–采取联合行动;–参观访问或者考察学习;–互设办事或联络机构等。–竞争与摩擦•地方政府基于地方利益,加上资源有限和促进本地发展的冲动,使得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摩擦不可避免。•竞争与摩擦的具体表现有–对中央政府所掌握资源的争夺;–对各种经济发展资源的争夺;–地区封锁;–市场垄断;–产业结构趋同及其摩擦等。•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积极结果:–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了外资的引入和先进管理与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等。•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消极结果:–基于短期行为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地区封锁阻碍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对外资的恶性竞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产业结构趋同造成资源浪费和生产能力闲置等。–对口支援•中央政府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组织相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进行对口帮助和扶持;•支援关系的建立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的。•支援涉及经济、教育、人才培养、资源开发等各个建设领域。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即会使地方政府产生扩大地方自主权的要求;•将会扩大政府间合作和竞争的内容,即会:–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扩展;–从对外争夺资源的政府经济工作内容竞争,向制度创新和服务提升的政府能力较量转变。–建立区域合作•区域政府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区域行政力量,扫除区域壁垒,促进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城市群、城市圈•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出现的前提是社会分工,首先是商业和农业的分离。•城市形成的基本途径有:–从军事城堡发展而来,即所谓“城”;–从农村集市发展而来,即所谓“井”;–交通比较便利或交通枢纽地方发展而来。•也可以说在中文中,“城”是政治概念,“市”是经济概念。当然,现在这样的区分已经可以忽略了。城市的特征•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人、财、物、信息、智力的高度集中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社会生活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结论: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人才集中的地方,城市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城市群或城市圈英文是MetropolitanCoordinatingRegion,或MetropolitanArea,最初也被译作“大都会”或“都会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概念是由美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20世纪50年代最先明确提出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圈、城市群两个概念也常被混用。•城市群(圈)的形成有五个基本条件或标准:–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城市群(圈)的功能•它在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空间布局、专业化程度)、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要素的空间集聚方面比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够通过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功能;–中心城市对群体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中心城市的发展和衰退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区域的发展带动作用,是区域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城市群的三种基本型态•内聚性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群域扩散效应,极化作用重要表现在人口流、产业群、资金融通、交通枢纽、商品扩散、信息流通等高度集聚与辐射。•依存性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不断地进行经济能量要素交换,从而产生自给组织功能的一种非均衡城市功能系统。•网络性城市群。是指具有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商贸网络、旅游网络、城镇网络等的城市网络群。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城市群具有地理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包括:–地域性。城市群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具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群聚性。城市群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城市,或者说城市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中心性。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同时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联系性。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城市群对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两个主要途径:–通过整体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外围区域的城市化进程;–通过内部不同等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内部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过程•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过程表现为:–首先是单个城镇区域不断扩展、区域城镇个数不断增多并向着核心城镇集中,在空间上表现为城镇的集聚,城市群开始出现;–继而,随着城市群区域内城镇的质量优化和数量攀升,城市群的内涵式和外延式扩展持续进行,城市群持续扩张,在空间上表现为城镇的扩散,整个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均衡状态;–然后,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区域开始了新世界六大城市群简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又称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由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浙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具体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和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市一起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长三角地区聚集了江、浙、沪三省市的“精英”城市,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上海为直辖市,另有南京、杭州、宁波3个副省级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四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列全国第1、5、8、10位。中部六省的城市群简介:•中部六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六省拥有中国1/4的人口,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明显,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中部地区也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要靠便利通达的交通来实现。•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中原城市群–郑州为中心,另有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皖江城市带–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长株潭城市群–目前准备扩大为“3+5”城市群,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市。•昌九工业走廊–由南昌市、九江市和南昌县、新建县、永修县、德安县、九江县等2市5县组成。目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左右。•大太原经济圈–由太原市、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市、区)组成。经济圈作为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经济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运输职能。•六省各自提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中,得到中央肯定的有四个,江西和山西的还在努力创造条件。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60000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7倍多。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全力打造之下的“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以大武汉为核心,与周边8个中小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到2005年,初步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一体化基本框架,整合各类市场资源
本文标题:地方政府间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5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