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叶自成从易经看危机后的国家格局
1叶自成:用易经思维看后危机时代国际格局新特点人民网记者陈叶军2009年11月23日08:12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编者按:金融危机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的国际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新的情况。在全球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人们过去用以概括国际格局的那些基本概念,无论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都无法准确地概括今天的国际格局的特征。11月6-8日在北京举办的北京论坛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叶自成教授认为,必须抛弃陈旧的极化概念,寻找更能客观反映当今国际格局特征的新概念;金融危机后国际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大国作用的相对减弱和小国作用的相对加强,极化国家的相对下降和非极化国家的相对加强,极与非极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正在出现过去没有过的复杂关系,用易经思维来看,可以说当今的国际格局出现了多结构并存、问题极和极中极的新的特点。专家简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传统“极化思维”对国际局势判断的三个误区记者: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全球化、多样化发展的世界形势下,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全面、准确地判断当前的国际形势?叶自成:正如过去人们观察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和基本的思维方法,主要都是西方的思维方法一样,人们观察今天的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的思维,也深刻地受到了西方的极化思维的影响。所谓国际格局,主要就是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而所谓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无非是三种,不是单极,就是两极,要不然就是多极,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用这种思维来观察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除了所谓“多极化”这一陈旧的概念就没有别的考虑了。今天要分析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的特征,首先应该从反思“极化思维”开始。所谓极化思维,就是指长期以来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以“极”的概念来分析国际力量格局的状况。所谓极,就是极,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具有较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或国家集团。在极化思维的主导下,过去的国际格局,要么是18—19世纪的多极,要么是冷战时期的两极,要么是冷战后所谓的美国单极,而对现在和今后的国际格局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大多囿于极化思维的圈子。实际上,“极化思维”有三个思维上的误区:一是西方中心论,主要是用西方的国际关系的历史和观念来分析整个国际局势。二是单向排他性思维,在强调单极、两极和多极时,往往把这三种状况对比起来,只承认或强调其中的一种,排斥其他格局状态的存在,并把它绝对化。三是大国取向,强调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而且所谓大国,又主要是指一两个,两三个主要国家的作用。虽然极化思维能突出重点,对国际格局的解释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总的来说,极化思维长期把非西方国家排除在外,忽视非西方国家的存在、发展和变化,过分强调几个大国的作用而忽视广大中小国家的存在与作用,过分强调了单极、两极和多极的单独存在而否认它们的相对性和相容性。2如果说极化思维对过去人们认识国际格局还有相当正面的和积极的作用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的今天,仍然用极化思维来分析、概括今天的国际格局,都会犯片面性的错误。今天我们需要一种综合的思维来观察。极化思维分析金融危机后格局的三种观点及其误区记者:正如您所说,人们常用极化思维来分析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那么,人们用这种极化思维思考国际格局的错误主要体现在哪里?请您详细分析一下这种思维的误区。叶自成:用极化思维来分析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所谓单极结束论。“冷战结束后,许多人都相信会出现一个多极世界,但我们却经历了美国一家独断的“单边主义”时代”,而金融危机后的最大变化,就是“美国‘单边主义’时代的结束”。认为金融危机结束了美国单极,开始了没有美国单极和单边主义的一个新的时期。这种观点可能有两个方面有夸大之嫌:一是夸大了冷战后美国一超的作用。虽然美国是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并冷战后的格局并不完全是美国主导和控制下的世界,并不是什么美国的单极世界。美国虽然对欧洲和日本在政治军事上控制较多,但欧洲在政治上的独立性还是相当强的,而在经济上美国并没有不但完全没有控制欧日,反而欧洲和日本和美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则从来没有在美国控制和影响之下,虽然中印俄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美国,但三国从来没有不在美国控制之下,伊斯兰国家一部分被美国控制,但大部分不但不在美国控制和影响之下,甚至成为反对美国霸权的主要力量,所以,美国单极论夸大了美国的影响。二是夸大了金融危机对美国的相对影响,认为美国在危机中受到重创,力量会下降到与其他大国相当的地位。实际上,我认为美国很大程度上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但美国在许多方面超强力量还是会保持下去;美国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不得不改变小布什政府时的政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以后就不会再采取单边主义做法了,并不意味着美国不会强势推行自己的政策,单边与多边,大棒与胡萝卜,历来都是美国的利益工具,现在美国外交多边多一些,胡萝卜多一些,不等于美国完全放弃单边政策,也不等于美国今后只会采取多边政策,还是会看形势和情况而定。以单边或多边,大棒或胡萝卜为标志来区分美国是单极或多极,美国采取单边政策多一些就认定世界是美国单极,或美国采取多边政策多一些就认为开始了多极世界,把本来不能完全分开的事情绝对化了,并不符合美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就美国的整体实力而言,美国的经济遭受重创,美国的制度影响力也有很大下降,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和局部的,它主要的是把股票中的泡泡挤破了,长远来看,对美国的经济是有好处的,美国经济的实体部分受影响较小,美国的科技仍然领先,而且美国现在正重新寻找下一个替代刺激经济的动力,它很有可能就是正在强势发展的低碳经济,美国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也是巨大的,把低碳经济中的技术优势转化为金融产品的潜力依然巨大,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在开始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也有中国学者指出,金融危机并没有对美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造成根本的影响,“美国‘一超’的地位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还有的认为,“美国政策上的失误并不意味着力量的必然下降,主观的感觉也替代不了对于事实的具体分析。美国的大国地位能否维持直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国家实力,而国家实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美国在不同领域的能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美国的硬实力优势仍存,美国地位下滑主要缘于软实力的急剧下降。而软实力的下降并不是结构性的,主要是因为美国在对外政策行为上的失误所致。只要美国善于学习,改变过去单边蛮干的政策取向,依然能在相当时期内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二、所谓多极加速论。中国人对多极化情有独钟,每当美国受挫之时,总会出现多极化的欢呼声,可以说对多极化抱有很大期望。然而,国际局势的发展也屡屡让多极化者失望,以至于让美国一国掌控世界的单极格局之说甚嚣尘上,但金融危机中,多极化快要到来了的3议论,又成为中国官方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当前局势“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进程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客观上成为世界多极化的助推器。多极世界加速形成”,,美国影响的下降相对提高了其他主要大国的影响,主要是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还有的学者提出“后一超多强”,实际上仍然上多极化的翻版。“后一超多强格局”是从一超多强向多极格局演变的漫长历史中的过渡阶段,既是对一超多强格局的超越和发展,又为将来多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这种多极化加速的观点的主要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如何看危机对主要力量中心的影响程度。应当说,危机对大国间力量对比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它对美国的影响很大,中国,印度,巴西相对影响较小,因此,中印巴三国的实力相对增加了,但是欧洲、俄罗斯和日本受到的影响也不小,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美国还要大。欧盟具有潜力,但政治上难以统一,难以形成较强的合力;俄罗斯在此次危机中受到打击比美国还严重,石油经济泡沫破灭,不能持久支撑俄罗斯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继之而来的所谓低碳经济大潮很可能不利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同时,俄罗斯的经济总体规模有限,尤其是日益减少的人口可能严重拖累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日本是此次危机经济幅度下降最大的西方国家,其经济十几年来一直停滞不前,是所谓多极化中发展最慢的国家,这些对所谓多极化加速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势头。二是所谓多极化加速的主要表现,一般会提出两次G20会议,即2008年11月15的华盛顿峰会和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除传统的G8成员和欧盟外,还有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国。“就政治领域而言,G20取代G8已经是一种现实,意大利拉奎拉八国集团峰会已经明显地预示:由G8主导全球问题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实,金融危机对多极化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的确有助于提高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但另一方面,它也相对地削弱了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等传统的六极格局中的三极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削弱多极化,更主要的是,所谓G20会议的出现,与其说是在加强多极化,还不如说正相反,它提出了无极化、非极化的问题,如果把参与这两次会议的那些国家,比如沙特、南非、土耳其、韩国等视为潜在的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那这个极就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今后还可能出现更多的G化国家,比如,为什么只能是G20国,不可能是G25或G30国家呢?这正好适应中国的一句俗话:多中心等于无中心。太多的极等于无极。三,国际格局大国思维论。传统的极化思维都强调大国作用,在观察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时,也有不少人用这种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他们“断言,今后二十年,大国主导、大国治理的世界政治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但实际上,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格局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中小国家正在国际社会发挥重大影响,正在改变大国长期以来主导的趋势,在一些区域内甚至出现中小国家主导大国政治的局面。东盟主导东亚的合作已经有一个时间了,它是一个中小国家的集团。最典型的现象是朝鲜核危机中的表现。朝鲜无论从那个意义上说,都够不上是一个大国,不仅不是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大国,而且在东亚区域也算不上什么大国,反而可能是东北亚最小的国家,比中俄日美差远了,比韩国在人口和经济总量上也要小很多,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东北亚小国,却在主导着当前的东北亚的局势,并且可能将打破主要大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主导作用。很有意思的是,在朝核问题上,中美英法俄日德等主要大国,少有的一致,这些大国甚至连反恐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反核扩散上和反对朝鲜核武器化方面,却是有一致立场,就是朝鲜必须放弃核武器。但是,尽管主要大国一致通过了对朝鲜核试验的强烈谴责的联合声明,安理会也一致通过了对朝鲜进行制裁的决议,但朝鲜却仍然采取单边立场,坚持核试验,并以强硬立场对抗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继续进行钚铀的武器化的步骤,国际社4会争取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努力陷入了僵局,所有的大国在这一问题上都束手无策,只能任凭局势处于失控状态。这样的例子并不仅仅是朝鲜。在朝鲜之前,1998年,当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进行过同样的与大国的抗争,最后两国都拥有了核武器而没有受到国际上的那些大国的任何实际上的制裁,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合法地拥有核武器,如果说印度已经被列入大国的行列的话,那么巴基斯坦仍然是与大国称谓无缘的中等国家;伊朗似乎也在扮演同样的角色,它不是大国,但却按照自己的立场在进行核技术的升级和改造,现在的主要大国也几乎不能拿伊朗怎么样。委内瑞拉也许是另一个小国起大作用的例子。委内瑞拉与美国相比是小国,就是在拉美地区,它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相比,也是小国,但委内瑞拉在地区
本文标题:叶自成从易经看危机后的国家格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6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