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产业集群治理研究作者:陈文华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条)1.学位论文杨鑫产业集群治理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2008虽然在理论上自波特最早提出关于产业集群的比较明确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文献大量涌出,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空间产业组织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政府的重视。然而,产业集群也不是万能的,其竞争优势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需要政府、中介组织的有效介入才能确保集群朝着健康、持续的道路发展,由此引申出集群治理的问题。而产业集群治理的有效控制,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集群治理效果进行正确评估,并及时做出反馈和调整,集群治理的制度框架应充分考虑所有集群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但是,就现有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中关于集群治理的正面研究并不多见,对产业集群治理的分析大都处于方法描述和简单的应用阶段,如果能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产业集群的治理绩效进行评价,将对产业集群治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产业集群治理的理论基础,明确了产业集群治理的内涵和特征,建立了产业集群的共同治理模型,分别从企业家治理、政府治理、地方网络治理和价值链治理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治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集群治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选取了武汉市产业集群作为例子,结合其发展现状与优劣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就国内外产业集群治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对相关研究作了简要评述,指出目前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不足,结合研究意义指出了本文所力图做出的创新。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首先重新界定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并引入产业集群治理的内涵,然后以概念的界定及其组织特征为基础,建立了产业集群的共同治理模型。模型显示,产业集群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地方性治理(企业家治理、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政府治理、地方网络治理)和价值链治理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同,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治理分析框架,以此为下一章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第三章,提出了产业集群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即客观性与针对性的原则、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要性和准确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等。依据产业集群共治模型和分析框架具体设置指标体系,同时科学的评价产业集群的治理绩效,不但需要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选取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从各种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中选取了适合产业集群治理绩效评价的因子分析方法。第四章,实证分析。由于要获取全国产业集群治理的数据比较困难,所以不得不借助于相关的研究。2005年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之三《集群:中国经济的龙脉》提供了对中国50个城市的产业集群治理的一些指标的具体数据,并进行了排序,因此,笔者决定采用该书的数据辅助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样本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出7个公因子,确定影响产业集群治理绩效的主要因素,得出产业集群治理绩效评价的结果并进行分析。第五章,根据以上对产业集群治理绩效评价与分析,选取武汉市产业集群为例,结合其发展现状与优劣势,分别从地方政府治理、企业家治理、地方网络治理和价值链治理四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总结了研究的基本结论,指出了文章研究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706814ab-9b67-405f-a83f-9e1c006dd6fd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7日
本文标题:产业集群治理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