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2章旅游者的动机与态度
第2章旅游者的动机与态度[基本内容]●旅游动机的功能和分类●产生旅游动机的内部条件●产生旅游动机的外部条件●旅游者态度一、教学目的:人们为什么要旅游,是旅游心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动机的性质和类型,理解需要理论,了解产生旅游动机的外部条件。二、教学重点:动机的类型\需要理论三、教学难点:需要理量论2。1旅游动机的功能和类型一、旅游动机的功能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激活功能旅游动机对人们的旅游行为的产生具有激活作用。人们在潜意识中有时会出现外出旅游的需要、欲望,但在多数情况下不会轻易产生具体的旅游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当这些需要、欲望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就会产生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才是引起旅游行为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指向功能强烈的旅游动机总是与明确的旅游目标相并存。旅游动机表明了人们想去旅游的欲望、倾向。强烈的旅游动机会进一步转化为旅游偏好,即对具体的旅游目标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为旅游决策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强化功能旅游动机对旅游行为的过程起维持和调整作用。旅游动机自它产生之时起,就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只要动机不消失,活动就不会停止。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维持着旅游活动的进行,调整着活动的方向。动机与需要关系动机与需要关系密切。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只有需要并一定能产生动机。动机的产生,一是要有需要的存在,且还要被强化到一定程度;二是要具有满足需要的对象。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内在的根本原因。动机按性质分,有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按其在行为中的作用分,有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2.旅游动机的分类旅游动机由低到高排序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放松动机---剌激动机---关系动机---发展动机---实现动机(一)按人们需要的层次性分类1.放松动机放松动机以解除紧张感、压迫感、消除疲劳为目的。2.剌激动机剌激动机以寻求新的感觉,新的剌激,形成新的思想为目的。3.关系动机关系动机以建立友谊、爱、商务伙伴关系等,或解除人际烦扰为目的。4.发展动机发展动机以得到新的知识、技能、阅历、尊重,提高个人声望和魅力为目的。5.实现动机实现动机以丰富、改变、创造人的精神素质、价值为目的。(二)按常见的旅游目的分类1.健康、娱乐的动机健康、娱乐的动机表现为在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之余,为了放松、修养、娱乐的旅游。2.好奇探索的动机好奇探索的动机主要特点是要求旅游对象和旅游活动具有新异性、知识性和一定程度的探险性。如布、麦哲伦的探险旅游。3.审美的动机审美的动机是指旅游者为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外出旅游,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如徐霞客、李白、杜甫、苏轼等的士人漫旅。4.社会交往的动机社会交往的动机以发展人际关系、公共关系为目的。其特点是旅游者要求旅游中的人际关系友好、亲切、热情和得到关心。如探亲访友旅游、公务旅游等。5.宗教信仰的动机宗教信仰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如玄奘、鉴真的宗教旅游。6.为别人尽心尽责的动机如外出旅游是为了让父母、妻子、儿女和其他亲人或恩人得到快乐。7.商务动机商务动机的旅游表现为更为普遍。(三)按旅游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分类按旅游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大小,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比如,外国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文化方面的动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主导动机是交际方面的动机;国内旅游者的长线旅游,主要是出自于文化方面的动机;短线旅游主要是出自于健康动机;商人、公务员等的旅游,主要出自于业务方面的动机。等等。(三)按旅游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分类此类分类方法,也可以根据对特定旅游者群体的具体测定,按重要性均值从高到低排序来进行分类。如某次测定的结果表明存在以下主要动机:精神放松、发现新地方和新事物、逃避城市生活的喧器、体力放松、清静的气氛、增长知识、与朋友度过快乐时光、同其他人在一起、同其他人交朋友、获得感情上的归属、发挥自我想象、向自我能力挑战、在运动中发挥体能和技巧、发展密切的友谊。其结果是排在前几位的就属主导动机,其它的即为辅助动机。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动机(1)观察别的国家人民是怎样生活、工作和娱乐的(2)浏览特别的风景名胜(3)更多地了解新鲜事物(4)参加一些特殊活动疗养和娱乐方面的动机(5)摆脱每天的例行公事(6)过一下轻松愉快生活(7)体验某种异性或浪漫生活种族上的动机(8)访问自己的祖籍出生地(9)到家属或朋友曾经去过的地方其它(10)气候(例如为了避寒)(11)健康(需要阳光、干燥的气候,等等)(12)体育活动(去游泳、滑冰、钓鱼或航海)(13)经济方面(低廉的费用开支)(14)冒险活动(到新地方去,接触新朋友,取得新经历)(15)取得一种胜人一筹的本事(16)适应性(不落人后)(17)考察历史(古代庙宇遗迹,现代历史)(18)了解世界的愿望约翰·托马斯列举的旅游动机(3)各类旅游者的主导动机分析旅游度假者动机外国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文化方面动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主导动机是交际方面的动机国内旅游者的长线旅游,主要是出自于文化方面的动机;短线旅游主要是出自于健康动机。商人、公务员等的旅游,主要出自于业务方面的动机。2。2产生旅游动机的内部条件一、需要的概念和特征需要是一个人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或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就需要的生理机制来看,需要是由于缺乏某种东西且达到一定程度,造成生理和心理平衡的破坏,为了恢复平衡就会产生需要来进行调节。需要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并有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层次性、发展性等具体表现。二、主要的需要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观美国学者马斯洛(maslow)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将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二是指出了五个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将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见图3-1)。指出了五个层次从低到高的层次关系,和相互依赖与相互重叠的发展关系见图3-2)。图1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2.需要对象的层次性马斯洛是根据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心理规律来划分其层次的。早在马斯洛前,马克思对需要的对象,即生活资料作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划分,是需要理论的重要基础。“恩格尔系数”、“义务教育”、“美·四层次”。3.需要的单一性和复杂性人的需要既有复杂性,也有单一性。持单一性需要的观点认为,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寻求平衡、和谐、相同、可预见性和没有冲突,任何非单一性都会产生心理紧张,从而设法防止这种由于意外产生的威胁。持复杂性需要的观点认为需要产生的实质是人们追求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等。我们认为,单一性过多会使人产生厌倦,复杂性太多又会使人过分紧张,以至恐惧,理想的方式是选择两者的平衡。所以解决的办法是缺少哪一种就需要用哪一种来平衡(见图2)。图2心理厌倦恐慌紧张程度最理想的紧张程度单一性复杂性三、需要在旅游动机中的具体表现(一)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所缺少的方面分析,旅游者存在求补偿动机1.通过旅游来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从而得到新鲜感2.通过旅游来寻求广义的人类之爱,从而得到亲切感3.通过旅游来提高自我评价,从而获得自豪感(二)(三)(二)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多余的方面分析,旅游者存在求解脱动机(三)从单一性与复杂性需要方面分析,旅游者存在求平衡动机四、现代旅游者需要的特点(一)更注重精神需要(二)更注重个性化需要(三)旅游休闲成为工作的延伸2。3产生旅游动机的外部条件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整个过程受到行为主体的人格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Y=F(N,M):西方的定量分析,“抹桌子”、“擦皮鞋”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济条件、时间条件和社会条件主观条件除需要外,还包括兴趣、好奇心、价值观和目标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决定了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标准。2.文化造就和影响旅游者的习性和行为。文化与旅游决策2.2旅游者的态度[基本内容]●态度概述一、态度的构成;二、态度的特征;三、态度的形成过程;四、态度与行为●影响旅游者态度的因素一、旅游者本身的因素;二、原有态度的特点三、外界条件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旅游偏好和旅游决策的形成一、促进旅游偏好形成的策略二、旅游决策的形成2.2旅游者的态度一、教学目的:态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态度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态度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了解知识、经验、动机和外界条件等因素对态度的影响,理解旅游者态度与旅游偏好、旅游决策形成的关系,掌握改变旅游者态度的基本策略与技巧。二、教学重点:态度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三、教学难点:改变旅游者态度的基本策略与技巧。四、教学时数:4学时。态度概述一、态度的构成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构成:其一,认知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基础;其二,情感成分是构成态度的核心;其三,意向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准备状态;三种成分可以是协调一致的,但不一致也是普遍存在的。二、态度的特征(1)对象性(2)社会性。(3)内隐性(4)稳定性(5)价值性(6)调整性三、态度的形成过程凯尔曼的三阶段说。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三个阶段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服从阶段是关键阶段。(校园文化)四、态度与行为态度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态度是行为的内在准备状态,因而可以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态度在多数情况下与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旅游者一般在自己独立作决策时,其行为会和态度一致;当某种其他因素对其施加压力或干扰时,态度和行为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2.2.2影响旅游者态度的因素一、旅游者本身的因素二、原有态度的特点三、旅游目标四、外界条件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二、态度与旅游决策1.态度与旅游行为2.态度与旅游决策行为=F(态度,动机,人格,环境)y=f(A,B,C,D)A、(认知、情感、意向)--构成—态度—导致—旅游偏好(内在)—行为B、需要—产生—旅游动机(内在)—行为C、人格(内在)--行为D、社会环境因素(外在)--行为3。态度与旅游偏好三、旅游者态度的改变1.影响旅游者态度的改变的因素旅游者本身、态度的特点、外界条件2.改变旅游者态度的方法(1)更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是基本方法(2)重视旅游宣传(3)引导人们参与旅游活动案例分析关于迟到的心理学意义分析?迟到的定义:迟到是一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也就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从事某项事务活动时,当事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地点的行为。习惯迟到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从这种现象里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迟到背后的心理动因。案例1姗姗是个勤奋的女孩,作为一名客户经理,每天都日程满满地拓展客户,MSN签名是“不是在提案,就是在提案的路上”。但每次公司例会,姗姗总会来迟一点,在领导的揶揄中溜进座位。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停下之前的话题,把注意力转向姗姗从事的领域。姗姗经常因为迟到被罚款,或者请同事们喝下午茶,虽然循例受到惩罚,但姗姗心里还是对让大家久等有些内疚。困扰姗姗的是,为什么每次这样的场合,自己一定会迟到,哪怕出发很早,准备很充分,也会在半途找出各种理由耽搁一会儿,最后让自己在大家的注视中走进办公室,难道自己真的“恶习难改”吗?解读姗姗的苦恼,很多人都经历着,“像着魔一样”用各种理由耽搁自己准时赴约,从心理角度分析,这种行为是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家让-皮埃尔·温特说,迟到者在做一种诱惑的游戏,就像女人在与情人约会时总要迟到那样。这种迟到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渴望关注的态度,即强迫别人去想自己,去关注自己。姗姗的迟到,是因为平时工作很刻苦,但由于经常在外奔波,平时在公司的时间比较少,缺少被关注和被认可的机会,而公司的例会是集中受到关注的最佳场合。所以
本文标题:第2章旅游者的动机与态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8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