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杨绛《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
《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绛这是如今已年过百岁的杨绛老师送给年轻人的几句寄语。由此可见,在杨绛老师心中,读书于个人修养是多么得重要。这一点认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杨绛老师自己也一直有着这样的信仰——“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也一直这样身体力行着。在她的家中,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杨绛老师认为,读书有苦也有乐。至于她自身,读书主要是“乐在其中”。因为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甚至引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别样的人、事、物,从中可以开阔眼界,汲取智慧,提升心智,拓展人生境界,真是一桩何乐而不为的乐事呀!不妨亲自从杨老师的文字中感受一下吧:读书苦乐杨绛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伙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一、原文赏析(一)内容解读全文结构如下:第一段:读书之苦;第二段:由“读书之苦”过渡到“读书之乐”;第三到六段:读书之乐。这样通篇分析下来可见,虽然文章题目是“读书苦乐”,但其实文章的主旨还是落在了“读书之乐”上。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了“苦读”这一概念,接着又在第二段中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而是“乐在其中”,然后用第三到六段的大篇幅跟读者分享读书之乐具体“乐在何处”。整篇文章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读书是一桩乐事,我们应该爱上读书,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二)语言欣赏1、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杨绛老师这篇文章秉承了她一贯的写作风格,大量运用了简洁、平实的语言,有些地方甚至直接用了口语,像是把读者当成了熟识的朋友,很多话就口无遮拦地脱口而出了,其中可见作者性格及文风中直爽的一面。如:⑴第一段结尾处: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⑵第三段结尾处: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些语言虽然看起来平淡,但平淡并不等于贫乏。因为作者在其中渗入了些诙谐幽默的“佐料”,就使语言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气,让人读起来感觉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1]。2、引经据典,博古通今作者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可谓是随手拈来,全不费功夫,这无疑得益于杨绛老师平日里卷不离手的老习惯,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这样说来,作者本身不就是活生生的榜样?怕是只有这样的作者写出的读书感悟才会令读者心服口服吧!那么,回头看看杨老师文中引用的典例,分别有:⑴陶渊明,“不求甚解”⑵孔门弟子,夫子遗言⑶孟夫子,“亦曰仁义而已矣”⑷马列主义⑸苏格拉底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金玉良言》⑺佛说“三千大千世界”细细看来,这些典例跨越了古今、中外,囊括了文学、哲学、宗教领域,足以见得作者涉猎之广,积累之深。同时,这些典例也担任了论据的角色,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论证方法的运用本文按照文学艺术体裁划分属于散文,但其中也运用了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因此必然会用到一定的论证方法。⑴比喻论证比如第三段中,将读书比作“串门儿”,向读者传达读书的乐趣。⑵对比论证①把读书和串门儿进行对比相同点:都可以自由地会见,都是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不同点:读书可以隐身,可以拥有书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由着自己的喜好改变态度,同时它请教的可以是古今中外的老师和学者。串门儿虽说也可以随性,自由地选择对象和时间,但毕竟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同时还要顾及到主人的感受,应有起码的礼节。②作者读书态度的正反对比正面:参见,拜谒,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可以经常去,时刻去,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恭恭敬敬旁听等等;反面: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领教“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等等。由此可见,作者对读书有着独立、明确的态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不仅提倡读书,同时也提倡理性的读书法,告诉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可迷信书本。在读书的同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求证、探索精神,这样才可以真正通过书本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二、翻译探讨笔者尝试将这篇文章进行了英译,下面将翻译过程中的碰到的一些难点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或许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望指导。1、题目的翻译文章题目为“读书苦乐”,乍看题目读者可能译为作者会写读书是一种苦乐参半的经历,但细读下来便会悟到,作者旨在写读书之“乐”,“乐在其中”,“乐以忘言”。参照“人生苦乐”的英文翻译,我们可能第一反应会直译为thesweetsandbittersofreading,thesweetandthebitterofreading,thesweetandsourofreading。第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获奖作品中,也将题目译为thebitter-sweetnessofreading。大概都将“苦”和“乐”认作并列的关系。但文章内容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心中,读书的“苦”和“乐”是偏正的关系,而且偏在“乐”。如果这是一个选择题,作者大概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应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盲目照搬字面意思,而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创造力,有时可能会对原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基于以上想法,笔者决定将题目译为TheDelightsofReading。至于为什么选择delight这个词,解释如下:“乐”一词若译成英文,答案可以有很多种,如delight,pleasure,joy,fun,happiness等,这些词的基本意思都差不多,即afeelingofgreathappiness,orthingsthatmakeyouhappyorbringyouenjoyment.那么到底哪个词好呢?笔者查证再三,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joy这一词条下的【SYNONYMS】一项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解释:Adelightorjoyisstrongerthanapleasure;aperson,especiallyachild,canbeadelightorjoy,butnotapleasure;joysareoftencontrastedwithsorrows,butdelightsarenot.所以相对来说,pleasure是指精神或感官上的浅层愉悦,delight和joy表示的愉悦程度更深。而joy又一般和sorrow相对,作者心中的读书不是“苦读”,所以不存在相对之说。再加上SirJohnLubbock也写过相同题材的一篇散文,名为TheDelightsofBooks,可见他也认为delight一词更为贴切地表达了读书之“乐”这一主旨。2、原文: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这句话的难点在于“棍子”一词到底该译不该译。若要译出来,英文中似乎找不到相近的对等语。网上其他一些译者也努力想把“棍子”译出来,如:⑴Asthereceiverofseveral“sticksofbadnames”,Iwasoncedenouncedontheaccusationof“seekingspiritualcomfort”.⑵Ihaveoncebeencriticizedforreading“toseekspiritualpleasure”,andthussufferedsomestick-beating.⑶Iwasgivenseveral“rods”inthepastbecauseIwasdenouncedforreadingfor“spiritualpleasure”.笔者认为作者在这里是运用了隐喻手法,用“挨棍子”来比喻“受到批判”。但是读完这几个版本的译文之后,外国读者大概会以为,在中国,不苦读书像是一种罪行一样,必须受到棍刑?一定会哭笑不得吧?所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采用意译法,避开“棍子”一词,用比较笼统的语言来翻译:Iwasonceaccusedofreadingjustforpleasure,whichIhadtoacknowledge.但是,这样一来,原文中隐喻的文学手法就被埋没了,没能传达出原文的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中,无疑是一种遗憾。3、原文: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结合原文语境,这里的“知者”和“外人”应分别指的是和作者“有相同体验的人”及“没有相同体验的人”,于是可以理解为:这话只能对那些有相同体验的人说,不值得对那些没有相同体验的人说。笔者一开始看到这句古文,想当然地按照字面意思译为Thistruthcouldonlybetoldtothosewhounderstandit,butnottothosewhodon’t.想必读者读了以后也不知所云吧。将这句话放到语境中,经反复琢磨,理解为上面的意思之后,翻译的难度就大大下降了,于是尝试译为:Thistruthcouldonlybesharedwiththosewhoh
本文标题:杨绛《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0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