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心理学――社会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社会性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攻击性行为(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身体伤害言语伤害财物攻击关系攻击攻击性行为的基本特点是有意伤害他人。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为造成后果的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幼年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年后多数也具有攻击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行为大多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3/4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而且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地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为了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会采用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他们又打我了曲小超向老师诉苦:“老师,他们又打我了!”当曲小超这样诉苦时,你马上想到的是什么?1、曲小超的欲望和需求: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2、曲小超的情感:焦虑、愤怒、不满和失望(上次他们就打了我,老师你为什么不管呢?)3、曲小超的思想:打人不好,打人者应受惩罚。(最简单的公平、正义的思想)4、曲小超的心理疾病:孤独、恐惧,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弱者5、曲小超的个性:懦弱、温和、不合群、依赖心理6、曲小超与小伙伴的关系:紧张、对立1、被攻击者的一味忍让被攻击者的退缩忍让是对攻击成性的幼儿的攻击行为的一种正强化。2、不良的社会影响(1)家庭暴力(2)同伴间的攻击言行(3)暴力性大众传媒和游戏3、不当的家庭教育误导幼儿4、溺爱与纵容5、不合理的活动空间密度及活动材料的配置6、认知错误7、遭受挫折8、不良社会标签的作用9、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10、营养物质失衡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前运算阶段(2-7岁)的特点:自我中心。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儿童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三)幼儿的攻击行为与教育1、教会幼儿与人交往的技能2、教会幼儿正确应对同伴攻击的技巧3、为幼儿提供独立解决冲突的机会4、培养幼儿移情能力5、为幼儿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有效路径6、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7、科学合理地为幼儿提供活动空间和材料8、家园合作9、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技术方法9、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技术方法1、角色扮演法2、移情训练法3、冷处理4、说服教育法5、暂时隔离法6、行为矫正法7、倾听法Borke的“农场景观”实验这说明,当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是儿童容易理解的时,儿童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这一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境的熟悉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教育教学中,老师不应“小看”幼儿,可以通过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社会退缩(一)社会退缩的表现社会退缩是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幼儿无特殊原因的不愿意与人交往、更不愿接触陌生环境的行为倾向。其特点如下:1、羞怯、胆小、怕事2、孤立、不合群3、在集体环境下,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往4、在陌生或熟悉的环境下独自游戏、消磨时光5、伴随着孤单、孤独的情绪体验6、从不主动发起交往,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7、具有跨时间、情境的一致性,即他的发生不是暂时的,而且无论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熟悉的环境下均表现出一贯的孤独退缩行为的类型1、安静型指有同伴在场时幼儿独自、安静的探索和建构的行为。(没有社交能力的缺陷,有能力参与同伴互动,是比较良性的社会退缩)2、活跃型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幼儿独自重复的机械的身体运动、功能游戏或夸张的戏剧性表演。3、焦虑性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幼儿无所事事、观望、等待、徘徊的行为。趋近——回避想参与又怕参与同伴互动,因而会产生矛盾、胆小、拘谨等情绪问题(三)幼儿产生退缩行为的原因1、父母行为的影响2、教育者过于严苛3、退缩行为是一种自我保护4、缺乏同龄玩伴(四)幼儿的社会退缩与教育1、建构安全的心理环境(1)幼儿教师要有宽容之心(2)为无助的儿童伸出援助之手(3)温和地对待幼儿2、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的自我评价处于他律阶段,他的自我概念通常是“镜像自我”。3、同伴介入法4、适当的时候让社会退缩儿童当领导5、了解社会退缩儿童的兴趣点和优势6、不断地鼓励7、循序渐进常用策略1、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幼儿的策略2、面对有欺负行为的幼儿的策略3、面对被欺负的幼儿的策略4、面对退缩行为的幼儿的策略偷窃案例分析“玛瑞莎拿走了我的小球!”芬妮叫到。玛瑞莎把她的手深深插进她的口袋里说:“我没拿!”莱尔老师开始询问玛瑞莎,她好声地说:“让我看看你在你的毛衣口袋里放了什么,玛瑞莎?”当莱尔老师强迫玛瑞莎把手从她的口袋里拿出来时,玛瑞莎很抗拒并开始哭。最后莱尔老师从玛瑞莎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红球。芬妮马上说:“就是我的小球。”“不,不是,那是我的。”玛瑞莎哭了起来。莱尔老师把球还给了芬妮,而玛瑞莎还是眼泪汪汪并坚持说小球是她的。莱尔老师跟玛瑞莎谈论关于拿不属于自己东西的行为。她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行为发生,比如她拿了别人的一个玩具宣称是自己的。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发现幼儿园的很多小物件都神秘失踪了。没有人看见玛瑞莎拿了这些小物件,但是老师们都坚定的任务是玛瑞莎拿的。老师们很困扰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即使证据就摆在面前,玛瑞莎总是否认自己拿了别人的东西。(一)幼儿“偷窃”的表现偷窃是指幼儿故意拿走或保留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这个东西是属于幼儿园的,还是属于其他幼儿的。幼儿“偷窃”后的体验:享受“偷窃”来的物品,过程,二者兼有之(二)幼儿产生“偷窃”行为的原因1、为探索其未知的世界而“偷窃”2、因为没有“物权”概念而“偷窃”3、因模仿而“偷窃”4、幼儿因自控能力差而“偷窃”5、家长给幼儿造成的误解6、引起别人的关爱(三)幼儿的“偷窃”行为与教育1、帮助幼儿建立“物权”概念2、消除诱发幼儿“偷窃”行为的因素3、问一问幼儿“偷窃”的动机郑重的向幼儿讲明不经别人允许而拿走或用别人的物品是不好的行为,并向幼儿解释“物权”的含义,帮助幼儿区分物品的“物权”(1)幼儿园里的玩具、材料存放要整齐有序(2)不要给幼儿“偷窃”的机会(3)搜包游戏活动当发现幼儿有“偷窃”行为时,首先应该问一问幼儿为什么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家,然后认真地听听幼儿对事情的解释,了解幼儿做出“偷窃”行为的原因后,再根据具体动因采取相应对策4、要尽力避免“偷窃”行为对幼儿的伤害(1)不要给幼儿贴上“小偷”的标签(2)避免对幼儿的偷窃行为视而不见(3)“偷窃”是孩子的隐私(4)仔细调查,切记冤枉幼儿说谎(一)幼儿说谎的表现语言无组织性。只给出一个简短、抽象的陈述在陈述时出现语速降低的现象先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而后再做动作,并且动作很不连贯不断地眨眼睛不敢和老师正面对视有意回避相关话题表现出一些习惯性动作:如挠头、频繁的触摸鼻子等(二)幼儿说谎的原因1、认知能力欠缺2、处于自我保护3、虚荣心4、报复心5、逃离困境6、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7、说谎是被老师“教”或者“逼”出来的8、教育者的言行不一(三)幼儿说谎与教育1、帮助幼儿区分现实和想象2、要善于发现幼儿说谎行为3、根据幼儿说谎的动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4、因材施教5、借用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克服说谎的心理6、创造一种民主、宽容、支持、体谅的心理环境7、家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8、教育者要给幼儿以良好的榜样示范说脏话脏话引发冲突昆昆下午在建构区玩时,一不小心碰到了悦悦一下,悦悦朝他翻了个白眼,还顺便骂了一句:“你眼睛瞎了呀?笨蛋!”昆昆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回了一句:“你才瞎呢,蠢驴!”这下可惹恼了悦悦,她冲过来就把昆昆正在搭的小火车弄塌了。看到自己半天的劳动成果全部付诸东流,昆昆扬起手就向悦悦打去,结果招来老师的一顿教训。昆昆气愤极了,可又不敢跟老师顶嘴。可见,说脏话不仅不能化解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甚至还会造成冲突。(一)说脏话的表现模仿性说脏话,由于幼儿缺乏相关的是非观念,别人说骂人的话,他觉得很好玩,也跟着骂人,这是孩子说脏话的一种普遍心理习惯性说脏话,如果幼儿模仿性说脏话得到成人的默许或赞赏,那么幼儿说脏话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有意识地说脏话,幼儿已经理解说脏话的含义和意义,这时他么说脏话有一定的选择性,他们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情境说不同的脏话来刺激、诋毁、侮辱对方(二)幼儿说脏话的原因1、模仿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同时他们又喜欢模仿。由于他们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好的榜样模仿,坏的榜样他们也模仿。说脏话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模仿学来的。2、引人关注3、宣泄内心不满情绪说脏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幼儿紧张的心情。4、从众,寻求群体认同说脏话是幼儿获取他人认同的一种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下,脏话可以帮助个人获得群体的认同感,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5、想显示自己具有“大人”的能力和特点6、贬低别人提高自己(三)幼儿说脏话行为与教育1、净化语言环境2、教会幼儿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内心的感受和要求3、忽视4、移情5、模仿——榜样6、改变错误的认知7、不良环境的隔离8、渐进式改造9、正确应对家长对说脏话的抱怨遭受挫折这是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攻击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所以便产生暴力行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状态显示出来。樊军喜欢咬小伙伴,喜欢破坏,喜欢打人。樊军感到孤独时,就会在离自己最近的小朋友身上随便咬上一口。因为这样肯定会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至少可以有5分钟和老师在走廊里独处。樊军咬人,就是“被关注需求”受挫。正确途径:竞技运动社会标签理论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比如,“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小偷”、“这个人不诚实”等,这里的“坏人”、“小偷”、“不诚实”,就是社会所给这个人贴“标签”。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这个人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改变了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的发展,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别人对他的反应及他对别人的反应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社会标签直接影响到幼儿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发展。2.社会标签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也会有影响。3.审慎地对待幼儿的“第一次”。4.努力消除以往所贴的标签给幼儿带来的消极影响。幼儿的移情移情(empathy)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的反应。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让幼儿在了解别人的需求与感受的基础上,萌发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进而产生关心他人的行为。训练幼儿移情的方法1、角色扮演训练对学前儿童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能力还未充分发展,思维方式主要是以直观的动作为特点,再加上儿童在情绪、情感上具有易感染性的特点,因此,角色扮演移情训练尤其适合于对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2、情境讨论训练通过为儿童展示情境图片或讲述情境故事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学――社会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0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