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绪论•1、教学内容•了解博物馆、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会博物馆藏品的收藏、鉴定、编目、管理与保护的基本方法;探讨博物馆藏品的陈列艺术;初步熟悉博物馆管理的有关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博物馆藏品编目、保护、管理、陈列等方面的作用。•简化为:博物馆→博物馆学→藏品的征集、鉴定、定名、定级、登记、建档→藏品保护→陈列艺术→观众研究→科学研究→组织管理→信息化博物馆•2、参考书•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文物出版社,2006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文物出版社1994年。•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一讲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第一节什么是博物馆•第二节什么是博物馆学第一节什么是博物馆•一、什么是博物馆?•1、博物馆词源——词源于希腊语Mous-eion,意即“供奉缪斯(Muse是掌管学问与艺术等的九位女神)及从事研究的处所”。英文museum始于1605年,17世纪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Museum才成为博物馆的通用名称。在中国,博物馆词始于19世纪中期。•2、博物馆的涵义演变•不同时代含义不同:希腊时代-罗马时代-17世纪-18世纪3、博物馆定义1日本定义:收集、保管(包括培育)、陈列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产业、自然科学等资料,从教育角度,以供一般民众提高文化教养、调查研究、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机构。(1951年)2美国定义: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3苏联定义: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即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4、国际博协定义:1989年国际博协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环境的见证物。”2007年,国际博协修改后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定义)•5、中国定义:•1956年定义: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简称为“三性二务”。强调博物馆的研究功能。•1979年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调博物馆的保存功能。•二、博物馆应具备的条件1藏品(实物);2基本陈列;3向公众开放;4专业人员(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二、博物馆的特征•(一)实物性•1、“物”的收集和保存•2、“物”的研究•3、“物”的利用•(二)直观性•(三)广博性第二节什么是博物馆学一、博物馆学的定义。1、国际博协的定义: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2、《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二、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1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的研究。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1565年,荷兰昆贝齐提出“藏品应先分类再展览”。1727年,德国尼克利乌斯论述藏品保护与气候的关系•1880年美国鲁金斯提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②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部著作:日本棚桥源太郎《博物馆学纲要》(博物馆的历史、种类、职能、保管、陈列、宣传教育等许多理论和实际业务工作)•1955年苏联出版《苏联博物馆学基础》•③20世纪70、80年代至今:重点研究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四、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一)理论博物馆学1、博物馆学基础理论2、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二)博物馆方法学(三)博物馆管理学(四)历史博物馆学(五)普通博物馆学(六)专门博物馆学四、博物馆学的新趋向1、以物为本→以人为本,人与物相结合2、生态博物馆(如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3、信息化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第三节博物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一、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博物馆学与历史学•3、博物馆学与教育学•4、博物馆学与心理学•5、博物馆学与管理学•6、博物馆学与目录学•6、博物馆学与人才学•二、博物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一)宏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二)一般科学研究方法•1、分析与综合•2、历史法•3、调查法•4、比较法•5、新的科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第二讲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博物馆与收藏第二节世界早期的博物馆第三节近代世界博物馆第四节当代世界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现象——早期博物馆——近代博物馆第一节博物馆与收藏1,收藏:非基本生活消费品,为满足情感、社会、愉悦需求的物品。收藏是行为过程:发现,收集,保藏,利用行为结果:物的积聚2收藏动机?本能;经济;社会地位;自我认知;记忆;信仰;审美。3,收藏的目的探究:了解未知世界,记忆:与物相关的行为、过程、现象;延续:物及信息的存在,使相关事件延续;价值观:4,个人收藏与社会收藏:个人收藏与社会收藏不仅有数量的差别,也有质的区别。(1)主体、目的、资源、利用、形式不同(2)个人收藏构成社会收藏的基础,影响相关者的收藏品味。(3)社会收藏则根据社会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对个人收藏起指导、引导作用。(4)个人收藏具有感性、即时的特点,社会收藏具有理性、滞后的特点,只收藏学术界了解的东西。个人收藏更多倾向于特定价值的实现。博物馆更关注综合价值,特别是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实现。第二节世界早期的博物馆•一、西方早期的博物馆•1、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Muses)神庙——西方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园-----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所、缪斯神庙(亚历山大博物馆)。•2、公元二世纪,罗马的万神殿(又叫潘提翁神庙)——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3、欧洲中世纪的博物馆教会收集圣物,聚敛财富,利用宗教文物宣传教义。•二、中国早期的博物馆•(一)中国古代对文物的收藏•1、与宗法制度有关的收藏1皇家收藏天府掌祖庙之收藏,玉府掌王之金玉之藏2家族收藏家庙,祖先之物3庙堂收藏•2、与金石学有关的收藏•金石学:通过对文献、文物的考证探索前代的典章制度。•宋代:宋代几乎所有有名的文人都好收藏,如欧阳修、赵明诚。•明代:商业利用,文物造价。•清代:民间收藏兴盛,以之为时尚。清代文字狱,使乾嘉朴学兴盛,金石研究、文物鉴赏作用:1对古代文物、器物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源流,认识古物的历史价值,为鉴赏真伪留下经验。2其研究方法对近代文物学的形成影响较大(二)、中国早期的博物馆1、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曲阜阙里孔子故居的三间住房作为孔子庙堂——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世界最早的博物馆。2、西汉宣帝麒麟阁3、东汉明帝所建的云台4、三国时期的武侯祠5、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所建的凌烟阁6、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在杭州建立的岳王祠庙和岳坟7、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北京建的文丞相祠8、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扬州人建的史公祠。9、清初台湾人建的郑成功祠,又称“开台圣王庙”,后改称延平郡王祠。10、为纪念林则徐,澳门人建的林文忠公祠•(三)、中西方早期博物馆的异同点•同:保留和保存文物、遗迹,进行社会文化教育(但教育内容不同)•异:西方利用藏品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国主要用于研究先贤的思想品质,宣传人文精神第三节近代世界博物馆一、近代博物馆在欧洲产生的背景1、思想条件---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古典文化的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古遗物搜集热潮——新航信、新大陆——中国、印度——物质条件2、物质条件藏品的增长。皇家+私人——藏品基础藏品范围的扩大。古物——自然标本——审美、科学价值——私人收藏家二、第一个近代特征的博物馆诞生1682年,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世界第一座近代意义的博物馆。标志着博物馆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三、18世纪,西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爱尔兰国家博物馆(1731年)、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1748年)、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753年)、威尼斯艺术学院美术馆(1755年)、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1760年)、俄国爱尔米塔什博物馆(1764年)、西班牙国立博物馆等。尤其是1793年法国政府决定,将巴黎卢浮宫改建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法国大革命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三、19世纪至20世纪初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通过举办博览会等方式,建立一批工业博物馆•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在此基础上,1852年建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1853年建立坎星顿科学技术博物馆。•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工业展品送往史密森学院,成为美国建立工业博物馆的基础。•1880年,美国洛杉矶建立了加利福尼亚科学与工业博物馆•1871年,日本建立了国立科学博物馆1872年,俄国建立莫斯科科技博物馆1903年,德国慕尼黑建立德意志自然科学和技术博物馆1918年,奥地利维也纳建立了工业博物馆2、大型博物馆的建立1840年,美国史密松学院187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3、19世纪各种规模大小的博物馆发展很快4、19世纪博物馆专业化的发展逐渐明显5、19世纪也是西方掠夺亚、非、拉美洲文化遗产的世纪。如木乃伊、楔形文字泥版、雕刻等珍贵文物,中国的圆明园。6、19世纪博物馆科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职能的加强7、各国的和国际的博物馆专业组织相继建立第四节当代世界博物馆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博物馆1、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是欧洲、北美及大洋洲地区。无论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2、博物馆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二、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亚洲各国共有博物馆约9000个•非洲约有博物馆700多个•拉丁美洲:阿根廷有博物馆近400个,古巴有博物馆200个,巴西有博物馆200个,委内瑞拉、秘鲁、墨西哥、哥伦比亚各有博物馆100多个。三、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向1、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博物馆蓬勃发展2、科技博物馆、科学中心成倍增长第三讲中国博物馆发展史•第一节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初步发展。•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博物馆学体系的建立、发展与研究第一节中国近代博物馆•一、近代博物馆在中国的兴起•1.对博物馆的介绍•徐继畬:1848年辑著《瀛环志略》,•斌椿;王韬的《漫游随录》,第一次使用“博物馆”三个字;黄遵宪。•19世纪40至70、80年代中国人对博物馆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特点:仅作为一般风物人情了解,未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但这些介绍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认识到博物馆的社会意义,从而为建设中国自己的博物馆创造了条件。•2.维新人士对博物馆的大力提倡康有为、梁启超•3、西方人在中国建立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二、中国近代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05年,南通博物苑开始了中国近代博物馆的新篇章张謇(jiân),立宪派政治活动家和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初步发展(1912--1937)•1、1912年筹建,1926年正式开放,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2、1914年,古物陈列所•3、一系列科学教育博物馆•4、故宫博物院至1929年,全国共有博物馆34个•5、前中央博物院的筹建至1936年,全国博物馆达77个6、博物馆协会的成立二、抗日战争时期博物馆文博事业的破坏。故宫文物南迁。•文物损失3607074件及1870箱,毁坏741处古迹。•1941年3月,在成都建立四川博物馆;1943年12月在重庆北碚建立中国西部博物馆•运往台湾的文物数量•故宫文物29
本文标题:博物馆学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5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