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础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第三章教育与儿童第四章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第五章教师专业化第九章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第六章学生学习第十章教学原理第十一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第十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基础教育学第十四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第十五章德育工作第十六章班主任工作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演进第一节教育学的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第一节教育学的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培养人、开发人的潜能的学问,是研究教育活动,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根据研究内容形成的分支学科例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文化学、家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2、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分支学科例如: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3、根据学科课程形成的分支学科例如: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朱熹代表作:《学记》——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柏拉图、苏格拉底(产婆术)、昆体良代表著:《理想国》、《雄辩术原理》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以伦理学为基础论述教育目的,以心理学为基础阐述教育方法)卢梭(法国):《爱弥尔》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划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或教育理论:梅伊曼与拉伊(德国):实验教育学(对教育进行实验研究,用实验去验证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3、从做中学4、思维与教学,将思维分为情景、问题、假设、推断、检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终身教育学——【法】朗格朗2、建构主义教育学知识产生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的本身是建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建构。3、后现代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第一节教育概述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一词溯源二、“教育”的概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四、教育的历史发展五、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词源1.我国古代2.西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二、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本质特征2.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意识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得身心素质,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得社会活动,使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二、教育的概念3、教育的分类。按照教育的阶段和层次划分:我国现行学制把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按照教育的类型,可将教育划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按照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可将教育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按照教育形式和施教方式,又可将教育划分为脱产教育、函授教育、电视广播教育、网络教育等。按照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1、以培养人为目的;2、具有指导作用;3、是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受教育者(以学习为其主要职责的人。1、其主管能动性影响教育效果;2、学习行为的个性化;)•教育中介(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内容:体现为课程与教材;教育方法手段:教育过程采取的一切方法、方式和手段;学习方法和手段;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目的的保障条件。)三、教育的基本要素2、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教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手段教的过程学的过程三、教育的基本要素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之间的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四、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法国)勒图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h和冲动。2.“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是我国比较公认的看法。其直接理论依据是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因为:[1]教育是随着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的;[2]劳动使人产生了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语言和思维。五、教育的历史发展1.原始教育2.古代教育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原始教育的特点:内容简单、手段单一、受教育机会均等;原始教育的方法:口耳相传、模仿[1]奴隶社会的教育[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有了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教育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以个别教学为主。学校的产生及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文字的产生;统治阶级的要求;日益丰富的知识经验。3.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出现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多元化;教育内容和手段现代化。资本主义教育:建立了近代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学校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重要策源地•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第三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与教育结构•生产力制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生产力制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第三节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其它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教育与文化传统二、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三、文化变异与教育四、文化交融与教育五、文化撞击与教育改革一、教育与文化传统(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代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具有三种重要特性:1.具有强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2.具有相对稳定性。3.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二)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1.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从显型文化看,文化传统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中国的“礼”、“孝”等(直接作用)[2]从隐型文化看,文化传统全面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看法,从而使教育处处体现一个民族的内在倾向。如中国人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内在价值取向,故崇尚教师权威、轻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中介作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1]具有传递、保存和活化文化传统的功能。[2]具有选择整理文化传统的功能。[3]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二、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以中国文化为例(一)文化传承的客观条件1.基本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自然条件2.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和血缘亲缘关系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社会制约条件3.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心理强化剂(二)文化传承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上述中国文化传承的客观条件,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主流--儒学,进而完成了封建社会教育基本结构的构建。三、文化变异与教育(一)儒家文化早期变异与秦代文教政策的形成(二)来自“玄学”的冲击“玄学”就是用老庄思想来解释儒学。《老子》、《庄子》、《周易》合称“三玄”。形成了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正统派,和以嵇康为代表的激进派。(三)南宋事功学派对理学的抨击与早期启蒙主义教育思想家(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教育更新(五)中国文化变异的特点对教育的影响1.中国文化变异的特点是自身变异,表现为儒家文化的自变及其它亚文化的冲击两方面。对教育上的影响是:决定了传统教育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色。(如学校类型的多样性: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如“六经教学”)四、文化交融与教育2.中国文化变异所沉淀的文化心理意识在教育上的体现:[1]“荀学”沉淀的等级专制意识,如荀学等级差异[2]事功意识,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反传统意识(一)北魏汉化下的教育制度(二)佛道儒三家文化融合与书院制度的形成禅林道观、寺院法规、戒律↑↑↑教学地点教学规章(三)“五四”时期几种教育思潮与壬戌学制改革1.人格主义教育思潮;2.职业教育思潮;3.平民教育思潮五、文化撞击与教育改革(一)文化撞击的三种形式1.间接式撞击.如最初的物物交换、文字印刷术发展、译著、现代通讯手段、影视等2.直接式撞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3.混合式撞击.(二)制约文化撞击的因素(三)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内涵及内在发展机制是否丰富、强大,会影响教育是否坍塌与重组1.当一个民族在战争和文化上都处于劣势,其教育坍塌和重组不可避免2.当一个民族仅在战争中失败,而在文化上优于对方时,其教育格局虽在短时间内会受破坏,但一段时间后会最终取代胜者民族的教育第六节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1.提高劳动者素质2.培养科技人才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三、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四、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五、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发展观第二节科学的学生观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第三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发展观一、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及“环境决定论”三、教育及“教育万能论”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节科学的学生观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一、科学的学生观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第三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儿童的发展的内涵二、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的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有可塑性。•“遗传决定论”:一种荒谬的儿童发展观。否定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桑代克、霍尔等。二、环境及“环境决定论”•环境的概念: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
本文标题:教育学基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6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