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庸之道(第一课时)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中:折中、适当、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说文》解释为“庸,用也”,所谓“运用适度”;《尔雅释诂》解释为“常”,所谓“适为常道”;郑玄把两者结合,认为中庸即“用中为常道也”。过犹不及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办事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臣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聪明而狡猾的秦桧想到,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中庸原则•过犹不及•无适无莫•不狂不狷•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若即若离……•《论语·尧曰》:“允执其中”: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的精神实质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孔子在其言行中体现着中庸之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人认为“中庸”是“无原则”、“和稀泥”、“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顾左右而言他”、“投机混世”等贬义的代名词。认为这是一种“混世学说”、“折中主义”,对此你认同吗?为什么?“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能否联系社会生活举一下例子?•“好好先生”出自明代冯梦龙编著的《古今谭概》。史书记载,后汉司马徽素不谈人短,凡与人语,无论善恶美丑皆言好。曾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陈子死,答曰:“亦好。”妻责之:“何闻人子死,反言亦好?”微曰:“如卿之言,亦大好。”“好好先生”因此得名。•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孔子自誓云:“宁为狂狷,无为乡愿。”•“批评别人,就说不爱护自己,不注意身体健康;自我批评就说工作上有时求稳,有时急躁;有的同志实在想不起来,就说个你不注意个人卫生这样的意见。”(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同志在听取某市工作汇报时,就“征求意见”发表了上述感慨。《人民日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请联系生活实际,从交友处世、人际关系等角度谈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也便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有关“和”的熟语•家和万事兴(家庭)协和万邦(外交)•和气生财(生意)和衷共济(事业)•政通人和(政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礼、仁、君子人格、小康社会,都遵循现实逻辑,它们代表了孔子哲学注重现实、富于人情味的一面;中庸则依托想象的力量,它代表了孔子哲学不乏神秘、富于艺术气质的一面。……因为中庸,孔子哲学在规矩中贯穿了巧妙,既整齐端正又变化流动。——黄伟林《孔子的魅力》
本文标题:中庸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7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