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基本概念•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望闻问切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判断邪正消长辨证论治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三)藏象学说•(四)经络学说•(五)气血津液•(六)发病与病因•(七)辩证论治(一)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学说的起源•从日光向背观察到对自然现象的抽象概括,随着长期对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含义得到引申,进而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已成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其各自的属性。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的状态阳上外东天南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亢进兴奋动上升化气阴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衰退抑制静下降成形下内西地北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四季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即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中医中气血互补就是源于阴阳互用的理论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则会产生两种情况: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与制约相关与互用相连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形式•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中医学认为其基本形式就是阴阳的消或长。•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这个变化的根源在于与阴阳对立制约相关的阴阳消长。又以人体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发展下去常常可使血的生成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表现为“阴阳皆消”的过程,相反,若通过补气,促使气旺生血,则又可使气血都有所恢复;表现为“阴阳皆长”的过程。这是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相关的阴阳消长。•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反之,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动态平衡和相对静止遭到破坏,这又往往表现为异常的病理状态,即为阴阳失衡阴阳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是在阴阳消长的基础上产生的即: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如:“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再如:四季的变化、“物盛则衰”、“日中则移”等。(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解释世界和探求宇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各自的特性五行原始义引申义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寒凉、滋润、下行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简表(三)藏象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一、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20脏腑内脏的总称心、肝脾肺、肾五脏奇恒之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的分类功能形态特点作用五脏化藏精气藏神实质器官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六腑传化水谷管腔性器官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奇恒之腑贮藏精气中空有腔同五脏(附胆外)无(四)经络学说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人体经络系统经脉—即路径之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络脉—网络之意,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23经络系统简表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手三阴经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手三阳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十二正经太阴脾经阳明胃经足三阴经厥阴肝经少阳胆经足三阳经经脉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经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之不足)络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有统帅、系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统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别出一支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可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内属于脏腑——同十二经脉直接络属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可连缀四肢百骸,并主司关节运动。十二皮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外连为每一次气血运行所必经的通道。经络的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功能(一)联系作用:将人体各个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二)感应作用: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作用于腧穴或其它刺激时产生的感觉等各种信息的传递和通导作用。(三)濡养作用:气血通过经络循环(四)调节作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五)气血津液•气: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之源1.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2.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3.自然界的清气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势•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气闭血: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血液的濡养作用血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津液: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生理病理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红润肌肉壮实运动自如润泽感觉灵敏乌黑润泽面色不华萎黄肌肉瘦削肢体麻木肌肤干涩干枯不荣(六)发病与病因•发病:指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邪气:致病因素(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的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邪气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其他外感病因•是指引发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其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入侵机体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六淫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气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淫六气的关系:六气超过限度变成六淫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病毒、病原微生物)疠气所致病症:疫疠、疫病(SARS、鼠疫、霍乱)内伤病因•是指内伤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七情基本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超过人体适应能力,则可致病。七情损伤相应脏怒伤肝惊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饮食失宜除了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外,还可导致食积、聚湿、化热、生痰、气血不足等病变。劳逸:1.过渡劳累2.过渡安逸过渡劳累、过渡安逸均可导致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的失常而引发疾病病理产物•六淫七情产物等因素引起的疾病,形成的痰饮、淤血、结石等,这些产物又能反过来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加重病理变化,而引起新的疾病。其他病因除外感、内伤、病理产物外,还有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病因素(七)辩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辩证: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1.辩证(1)望诊: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以望面、望舌为重点。望面: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黄色:主虚证、湿困。红(赤)色:主热症,一般为阳热之症。青色:主淤、寒、痛黑色:主肾虚、寒、痛证、水饮和瘀血。望舌:观察舌苔和舌质,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正常。舌质淡白主寒、虚,红绛主热,青紫主寒凝血瘀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2)闻诊•耳闻和鼻嗅(3)问诊•是通过问诊可详细了解疾病的主要症状,病史及有关病证的各种因素,中医传统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4)切诊•现在为脉诊和按诊,古时为切脉•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亦称为“三步诊法”及“寸口诊法”。•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部分。以三指定位,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病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诊脉方法: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无论正坐或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诊脉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实则不必为拘,随时可诊•指法:交叉取脉:即医生以左手诊病人右手的脉,右手诊左手的脉中指定关:即先用中指在高骨内侧下方定关位,再以食指在关前定寸位,以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指目触脉:三指微曲弓形,使指端齐平,触脉,疏密适当2.论治•以辩证为前提和基础,在获得对疾病的本质认识后,确立治疗疾病是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治法,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基本治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扶正——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适于虚证。扶正:内服汤药、针灸、推拿、气功、食养、精神调摄、体育锻炼等。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适于实证。祛邪:发汗、清热、攻下、消导、化痰、活血化瘀、散寒、涌吐、祛湿等。•因人调养•因时调养•饮食保健•传统运动养生•经络保健•药物保健•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养生方法(一)体质调护•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中医体质学者经过近30年的研究,根据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体质进行了分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1.平和质(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较强2.气虚质(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阳虚质(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
本文标题: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9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