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最全版
解放战争——苏里(一)导入新课蒋介石刚败退到台湾的时,非常困难,一天晚上他孙子饿了翻开饼干就吃,但他妈妈不让他吃,就哭了。蒋介石知道后就拿饼干给他孙子吃,他孙子说:“还是爷爷最好。”蒋介石说:“爷爷不好,好的话怎么会带你们到这鬼地方。”蒋介石时常站在高山上眺望大陆,思考自己抗战胜利后可是威风八面,国内外威信极高,可为什么偏偏在解放战争输给了实力远弱于国民党的共产党。大家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解答。以此作为导入部分。(二)学习新课一、内战爆发(争取和平的斗争)1、主要矛盾:全国人民与美蒋之间的矛盾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民主、和平共产党:建立自由、民主、统一、的国家国民党:内战独裁的方针内战、独裁美国:扶蒋反共策略2、重庆谈判原因:国民党:①迫于舆论压力②拖延时间做内战准备共产党:争取和平,揭露蒋的假和平阴谋时间:1945.8.28—10.10成果:签订《双十协定》,其内容:意义:共产党:表明和平诚意,扩大影响,取得政治主张。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再发动内战将陷于政治被动3、全面内战的爆发粉碎全面进攻战略防御:(1946.6—1947.6)粉碎重点进攻我们知道一场战争不是说随便就爆发的,一定是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了,才会走向战争。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中国取得了胜利,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了,但另一个矛盾却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什么说他是主要矛盾呢,我们来看一下抗战胜利后国内外各方的状态。首先来看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日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芙蓉和平日子,因此……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早在1945年春中共七大上,就提出了希望建立一个……所以结合全国人民与中共的态度来看,他们是渴望和平与民主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国民党,在抗日以前,蒋介石就妄图消灭共产党,而抗日结束后,他就更加坚定奉行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内战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而美国呢,在战后,他成为了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积极向外扩张,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在这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苏联,因此为了遏制苏联,他急切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反共的政府,而蒋介石政府刚好是一个亲美反共的政府,所以他们俩一拍即合,勾结在一起了。所以美国采取……现在很明显了,一方是渴望和平,民主,而另一方坚持内战,独裁,所以说……主要矛盾,而且两者矛盾不可调和,内战不可避免。蒋介石已经铁了心要发动内战,但是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舆论压力,同时加上他的大部分军队还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要运到东南,华北等地还是需要一定时间,所以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是有点困难,于是他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并且假惺惺的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和平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要探讨一下,既然喊和平只是他的一个幌子,那为什么他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他以为毛泽东不会去重庆谈判,这时他就有借口说共产党没有争取和平的诚意,以此来借口发动战争,欺骗人民,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去了,他就利用一切手段来拖延时间,为内战做准备,同时威逼利诱共产党交出军队与解放区的政权。)蒋介石自以为下了着好棋,一石二鸟,但是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进行谈判。这里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了,既然毛泽东已经明白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那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呢。(能表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假如国民党要发动战争,那就使他们政治上陷入被动,担负战争的责任,同时能揭露国民党的假和平的阴谋,蒋介石既然想假戏真演,那共产党也就陪他演了,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这场戏的真假。)。在八月底,毛泽东在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陪同下,飞抵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于10月10日,两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中共让步,但还是没有达成协议,可以看出蒋介石一定要消灭共产党的险恶用心,看的出这次谈判就是一个假把戏,虽然这样,重庆谈判还是很有意义的,……按照双十协定规定,1946初,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和共产党的努力以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还是取得了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如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这一切都是希望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实现民主政治,和平建国,但是蒋介石不可能白白的就拱手放弃他的独裁,因此政治协议很快就被撕毁了,所以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彻底泡汤了,也让我们看到了蒋介石铁了心的要发动内战的丑恶面目。因此在1946年6月,他终于撕下了假和平的面具,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军进攻了,全面内战爆发了。这一阶段是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时间是1946.6-1947.6,既然开战了,那就先来看看国共两方的实力,国民党军队430万,有美国援助的空军和海军,还有八亿多美元的物资。而共产党军队130万,武器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更别说海军,也没有外国的援助。一比较两者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因此这大大的增强了中国人民同国明党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提出用运动战的作战方法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运动战就是迅速的移动兵力,对敌人实施包围,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因此在这个作战方针的指导下,经过八个月作战,解放军歼敌七十多万敌人的机动兵力大大减少了,其中著名的战役有华中野战军的七战七捷和东北民主联军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因此经过一系列战役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了。但国民党却并没有放弃进攻解放军,由于他在全面进攻损失较大,已经没有力量在组织全面的进攻,所以蒋介石改变了策略,在1947春天开始实施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讨论下国民党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地方重点进攻呢(因为陕北解放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国民党想一举摧毁解放军大脑,而山东解放区是也是解放军主力所在地,战略位置很重要,国民党重点进攻就是想寻求与解放军决战,把解放军压制在黄河以北,妄想消灭解放军主力,进而挥军北上,一举消灭解放军,统一全国),国民党来势汹汹,指挥进攻陕北的是胡宗南,他是黄埔一期学生,当时号称西北王,他率领20多万军队扑向了延安,而此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了延安,转战陕北,同时指挥着西北解放军的彭德怀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等战役中消灭了胡宗南三万多人,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军的重点进攻。而在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是国民党五大主力军之一的整编74师,长官是张灵甫,他率领的都是全美式装备,但是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的孟良崮战役中,这些支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精锐部队被全歼,张灵甫也被击毙。所以说在山东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了,因此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也宣告失败。至此解放军的战略阶段结束了,而经过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后,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国民党的差距缩小了,这也就为下一阶段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2)解放战争过程战略反攻:(1947.6—1948.9)必要性:①减轻陕北和山东的军事压力②减轻解放区的损失可能性:①土改奠定物质基础②敌我力量差距缩小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意义:扭转全国战局,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三大战役(1948.9—1949.1)原因:敌我力量发生重大改变。过程: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和改编人数解放地区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1948年9月--11月四十七万多东北全境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1948年11月—1月五十五万多长江以北地区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1948年11月—1月五十二万多华北全境意义: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全国解放奠定基础。我们先来看看资料回放,什么是内线作战,什么是外线作战?(继续在解放区消灭敌人/解放军主力部队向国民党统治区进攻)所以在这样的方针指示下,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我们来看一下他时间是什么时候,可以知道这时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都还没有结束,但为什么就要解放军进行反攻呢?这就要来分析一下它的必要性了,首先正是因为国民党还在重点进攻,所以只有打到国民党的地盘上去,就能牵制他的兵力,从而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其次就是要不打出去,战争始终是在解放区进行,敌人吃的也是我们的,房子烧的也是我们,损失的都是我们,要是我们打出去了就能牵制一部分敌人,减轻解放区的损失。这就是必要性,再来看一下可能性,首先看一下学思之窗,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让农民分到了他们最需要的土地,他们为了保卫自己得来不易的土地肯定会与国民党作斗争,于是那些反了身的农民踊跃参军,不参军的也积极的运粮草和弹药,救伤员,所以给解放军带来了许多兵源,解决了运输后勤问题。所以土地改革为战略反攻奠定物质基础。而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经过了一年的战争,解放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与国民党的差距已经缩小了。因此有了战略反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后,解放军在1946年6月开始了战略反攻。而解开这个反攻序幕的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他们渡过黄河,挺进了大别山,就像一把尖刀插向了国民党的心脏。那我们想一想中共中央为什么会把战略反攻的地点选择在大别山呢,(副板书)首先是因为国民党的主力还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这里兵力空虚,容易攻占,同时这里战略位置重要,西可以进攻武汉,东可以威胁南京。这里都是他们的统治中心。所以说挺进大别山就像在蒋介石的衣服里放了根刺,时不时的扎他一下,很是让他难受。因此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带动下,其他解放区也开始了反攻,像解放石家庄,收复延安,解放东北大部分地区等,使各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了一片,所以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作用,也是解放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历史转折点。随着各个解放区反攻任务的完成,到1948年秋天的时候,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经过分析就认为是应该与国民党进行主力决战了,于是就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所以我们来学习这节课重点要掌握的知识点,三大战役,首先来看一下他的原因,,刚刚我已经说了,是由于敌我力量发生重大改变。看他具体表现在哪,(副板书)首先是兵力,由于土地改革,很多翻身的农民参加解放军,使解放军的数量不断增加,再来看一下战斗力,这时解放军不再是小米加步枪了,已有了强大的炮兵,工兵等,最后来看一下民心,由于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土地,他们积极支援解放战争,而国民党因为发动内战,失去民心,没有人愿意参军,加上两年战争的消耗,军队数量迅速下降,而战斗力则因为两年来不断打败仗,军队士气低落,许多军队刚遇上解放军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战斗力不强,民心就更不要说了,国民党一发动内战就失去了民心。所以这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两方的差距不再是像战争刚开始那样悬殊了,解放军实力大大增强了,已有能力发动三大战役,与国民党进行决战。学习三大战役,可以根据阅读书本和三大战役示意图填写这个表格,就可以基本了解三大战役的情况了。(副板书)知道三大战役最先发动的是辽沈战役,那大家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会选择首先在东北打响呢(首先是因为东北解放军实力比较强,而前面讲的战略反攻的时候,解放军就解放了东北大部分地区,而国民党只龟缩在长春和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副板书)所以有较大把握打赢,打赢了就可以支援其他战区了,第二就是东北三省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就成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如果解放军占领东北后就能利用这些工业体系生产战争需要的物资,像,枪,炮,以此作为后勤基地更好的支援其他战区),所以选择首先在东北打响,于是在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因为锦州是咽喉重地,攻占了它就能切断东北的敌人逃入华北的道路,以此来把敌人困在东北,更好的聚而歼灭他们,所以不久以后,长春就被解放了,解放军乘胜又攻占了沈阳,于是东北全部解放。而在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以徐州为中心的
本文标题:《解放战争》教学设计最全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1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