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理论一、概念解释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分开来;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商品: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区别。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应该归无产阶级所有。实践: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阶级社会,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工人阶级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知识分子之间,农民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它在劳动人民之间是非对抗性的,在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之间则在对抗性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主要矛盾:事物发展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在集中的前提下发扬民主,所以民主集中制的重点在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辨析题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1)实践性。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产物,它产生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及其矛盾的发展,是对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总结,又是为了进一步适应这一斗争的需要。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2)革命性和科学性。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对它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本身以实践和科学成就为基础,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的发展规律,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3)阶级性,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必然申明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并为这种利益服务,它是无产阶级改变旧世界、创建新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对于新事物和旧事物要辩证地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必然结果。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又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并在新质基础上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虽然旧事物的逐步消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旧事物在他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自行消亡的,旧事物当中除了消极因素,依然存在积极因素,需要新事物吸收和借鉴,因此新事物对于旧事物要采取扬弃的方法逐步完成代替旧事物的过程。3.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计划经济之目标。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5.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同样需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决定了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7.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着相同的作用。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8.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以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和统一。二是正确对待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者是不对立的。(P290)9.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命题不全面。(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不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政权极力维护旧制度,做垂死挣扎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革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除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的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所以题目“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是不全面的。1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在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时,应该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P304)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①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②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③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16.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要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活动和执政成效的满意度。执政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民利益,人民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护和支持执政党。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等西欧国家。其社会历史条件,可以概括为三条: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入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可生产资料却为少数私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人物。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产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也引发了一场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中,出现了现代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
本文标题: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入学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1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