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认知天性》一书教给我们如何学习。它在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规律基础上,找到了认知和学习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更利于大脑记忆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如何去学习,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牢牢地记在脑中,以及如何学以致用。开始今天的讲解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否尝试过把新学到的知识,与你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连接起来呢?01在正式开始解读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飞行员的故事。马特·布朗在刚刚做飞行员的时候,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他开着双引擎飞机去送货。在途中,他发现,飞机的右引擎油压开始下降,飞机不能够平稳地飞行了。很显然,飞机出现了故障。此时,离他要飞的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马特·布朗希望飞机能坚持一下,等到了目的地再去加油站修整。可是,飞机的右引擎油压持续地下降。马特·布朗预感到大事不妙,他必须要采取措施了。于是,根据以往学到的知识,马特·布朗很快做出了判断。他关掉了右侧引擎,把螺旋桨桨叶做了调整,目的就是为了使飞机能够在缺少右引擎的情况下,平稳飞行直至着陆。最终,马特·布朗安全迫降。通过马特·布朗成功自救的案例,我们发现他最终获救的原因,是他能够快速调用曾经学到的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样,本书作者在一开篇就告诉我们:“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任何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谈到学习,人们通常有以下几点共识:第一点,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第二点,要坚持不懈地记忆和学习,并且终生不怠。第三点,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能。那么,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是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一群孩子把蔓越莓一个一个穿在了绳子上。他们想用蔓越莓来做项链。穿了许多蔓越莓之后,孩子们就把绳子挂在了树上。他们发现蔓越莓从绳子的另一边掉了下去。后来,孩子在绳子的末端打了一个结,这样蔓越莓就不会掉下去了,项链也做成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那个结,蔓越莓不会牢牢地挂在绳子上,也就不会有美丽的蔓越莓项链了。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知识时,最可怕的就是遗忘。我们的记忆就像绳子上慢慢掉落的蔓越莓,如果没有打结,记忆就会慢慢消失。科学家说,我们刚刚学完的知识,有70%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如果,我们能给所学的知识打一个记忆结,就能更有效地把知识锁在我们的头脑之中。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呢?换句话说,怎么学习才更有效呢,让我们记忆更持久?要想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人类的认知天性里去寻找答案。作者表示:懒惰是人类的天性。因为懒惰,大多数人都会通过反复阅读和集中训练来增强记忆。这种做法既简单又方便。然而,实验证明,反复阅读和集中训练都是白费力气。为什么?因为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以及让我们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全部的内容。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就是,考试之前的“填鸭式学习”。其实,“填鸭式学习”就是一种反复阅读和集中训练的代表。学生们在短暂的时间之内,一遍遍地复习课堂笔记上的重点内容,试图把它们全部背熟,以便通过考试。然而,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就会把知识忘个大半。要想学习更有效率,就要挑战人类懒惰的天性,找到新的认知规律。什么是认知规律呢?认知就是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而认知规律则告诉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有规律的。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规律。第一条规律:耗费心力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其实,这一点我们都心知肚明。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填鸭式学习”。学生只顾着反复地看书、背习题集和重点内容,然而,等考试一结束,他们就会把知识通通忘掉。相反,如果学生们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就能反复地深入地思考,那么,他们在考试之前,即使不用过多地复习,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第二条规律: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学习效果更持久。什么叫“中途有间隔”呢?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背诵了一段时间的古诗之后,停下来做一做数学题,然后再拿起古诗来背诵,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学习中的间隔会让我们对知识点产生生疏感。我们为了持续地学习,就有必要非常努力地去回忆,才能让知识重新连贯起来。在努力回忆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会更好。第三条规律: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都需要有已知作为基础。比如说,在学生学习三角函数之前,要先知道代数与几何方面的知识。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做木匠活,就要了解木材的一些知识,以及如何拉锯等等。所以,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循序渐进。学习的过程,一定是把旧有的知识学扎实,才能学习新的知识。第四条规律:细化知识才能形成知识链。细化知识是指,把学到的新知识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新旧知识有效地连接,才能形成一种知识的链条。如何能做到细化知识呢?这里有两个方法。一,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二,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当中。作者在书中写道:“新旧知识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比如说,你知道的历史故事越多、越详细,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刻。如果,你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中的事情关联起来,你就会把这个历史故事记得更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类的认知规律,知道如何才能让学习更有效果。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检索。检索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记忆,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让知识链牢牢地锁在脑海中。重复地检索还能让知识记得更牢固,就仿佛是在一个结上又缠了一圈。其实,检索跟搜索的意思差不多,在学习中它代表着人们从大脑中回忆知识、提取知识并进行反思的一个过程。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也就越多。为什么呢?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2011年的一个下午,一位猎鹿人遇到了意外,他躺在了玉米地里。此时,他不省人事,后脑勺稍有血迹,就像被什么东西磕了一样。然而,当这位病人被送往医院的时候,一位著名的医生立即判断出,他是被散弹枪打中了头部。此时,病人的脑组织正在外流,这位医生来不及思考,通过以往的训练经验,他娴熟地做起了手术。最终,医生取出了卡在病人静脉血管里的子弹,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为病人做了血管缝合手术。这位著名医生就是埃伯索尔德,他曾经为里根总统做过手术,也曾经为阿联酋总统扎耶德做过脊柱修复手术,是一位有着7年神经外科培训经验的医生。埃伯索尔德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他过人的专业性。而他的秘诀就是,他经常在手术之后反思,比如手术时发生了什么、用什么方式可以改进缝合方式之类的问题。在反思过后,他会在第二天上班后试验一下,看一看效果是不是更好。埃伯索尔德医生说:“反思,不仅可以让人重新温习课上所学的知识,也能从手术时的经验中增加一些自己的感悟。”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从记忆或者早期训练中检索出知识,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毫无疑问,埃伯索尔德医生的做法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检索还有两大好处。第一:检索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知道的,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针对我们知道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略过,而针对不知道的薄弱环节就要加以强化练习。第二:检索可以帮助我们回想,并强化新知识和已知之间的联系。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检索,可以有效地终止遗忘。”所以说,检索的威力巨大,练习检索可以帮助我们学得更扎实。人类天性懒散,所以喜欢使用重复阅读的方式来增强记忆。而重复阅读又是一种白费力气的做法。只有向人类的天性挑战,通过费尽心力的检索练习,才能增强学习效果。这一期,我们在检索练习的基础上,具体了解那些增强学习效果的方法:测验和后刻意练习。开始今天的讲解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刻意练习吗?01心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之为测验效应。测验,顾名思义就是考试。虽然教师和学生都不太喜欢测验,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测验是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当测验时,人们在脑海中不断检索曾经学过的知识,这样就会增强记忆。测验有哪几种形式呢?实际上,测验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次测验,第二种是多次测验,第三种是延迟反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别看一看,这三种测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是单次测验。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员把八年级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安排在科学课后做一个小测验,另一组不安排做小测验,但是会反复看知识点3遍。在一个月的大考中,做过小测验的一组学生平均分是A-,而没有做小测验的一组学生的平均分是C+。可以看出,单次测验完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多次测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这次实验,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了一段故事,故事里面涉及了60个实验的名称。第一组学生们在听完故事之后,立刻做了测验。结果显示,学生们记住了53%的故事内容。一周后,这些学生能回忆起故事中39%的内容。第二组学生们不做任何测验,一周后他们只能回忆起28%的内容。可以看出,让学生在听完故事之后做一次测验,记忆率就能提高11%。第三组学生,在听完故事之后,立刻参加了三次测验,一周后他们仍然能够回忆起53%的内容。由这个例子我们得出结论:多次测验比单次测验的效果更好。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延迟反馈。无论是单次测验,还是多次测验,目的就是为了练习检索,从我们的脑海中回忆过往学过的知识。既然是测验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延迟反馈就是说,对于测验中的错误答案,人们不应该立刻纠正它们,而是要等测验结束之后,延迟纠正答案。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我们接着来看书中的案例。这一次,研究人员还是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可以边测验边翻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开卷考试。另一组学生在测验的过程中不被允许翻书,只能等考试结束之后,查看相关内容,并自己检查自己的答案。结果自然是开卷组的学生分数更高。但是,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没有翻书组的学生却表现得更加出色,成绩更高。这就是延迟反馈的效果,它让学生们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检索练习,这样做会增强他们的记忆,使学习效果更好。02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单次测验、多次测验还是延迟反馈,都能达到检索练习的目的,从而为学习助力。与重复阅读或者反复复习比起来,检索练习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然而,我们生活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看法:频繁的集中练习效果更好。曾经有一本书叫做《刻意练习》,讲的就是集中练习。在那本书中,提到了“练习,练习,再练习能让学习效果更好”这个观点。然而,本书作者也指出了这种练习的弊端,即频繁地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比如说,那些铺天盖地提倡短期提升语言的夏令营,还有承诺迅速提升成绩的速成班,都是集中练习的例子。这些课程往往把知识浓缩到一到两周时间。实验证明,在短期内学生们只能说把知识记住了,但是并不会融会贯通地学明白。那么,怎么才能够真正地把知识学得更牢固呢?本书作者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后刻意练习。科学家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后刻意练习”比“刻意练习”效果更好。那么,后刻意练习是如何进行的呢?这里归纳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间隔练习。间隔练习就是在两次练习之中稍作停留。我们来看一个生动的案例。研究人员挑选了38名住院外科实习医生进行一项研究,这些医生被安排参加有关显微手术的小课。这门课程的内容,是学习如何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这个研究也是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医生们一起上完了四节课,第二组医生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休息一周,第二周再上第二节课,以此类推,最后他们也上完了四节课。学习结束,研究人员用小白鼠的血管做实验,考察这些外科医生的学习成果。结果,一起上完四节课的医生,在评分中都低于间隔上完四节课的医生,并且他们其中有16%的人,损伤了实验小白鼠的其他血管。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间隔练习使知识储存得更加牢固。作者表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的痕迹得到加深。”也就是说,间隔练习给了我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从而更好地巩固新知识,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03第二种练习方式:穿插练习。穿插练习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插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题。这里有个小例子。有两组大学生,研究人员分别教他们计算四种少见的几何体体积。这四种几何体分别是:楔体、椭球体、
本文标题:认知天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3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