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结构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反射弧1.反射弧的结构。2.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分布和功能。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传出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运动神经末梢(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分布主要分布在皮肤、感觉器官、内脏等处主要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里主要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里主要分布在肌肉、腺体等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把神经冲动从感受器传到脑或脊髓可以把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综合,然后把冲动传给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从脑或脊髓传向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反应♨特别提醒:(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4)没有感觉产生,可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伤,而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都有可能导致无法完成反射活动。【例1】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正常机体内,兴奋从感受器向效应器方向单向传导;由图示知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兴奋在突触(即结构c)处的传递速度慢于神经纤维(即结构b)上的传递速度;Ⅱ为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答案:A规律总结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跟踪训练下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解析:本题以反射弧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兴奋的传导、传递原理及同学们的识图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⑤④②①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③为突触;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①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A正确。兴奋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有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C正确。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①,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D错误。答案: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产生机制。(1)传导过程。(2)过程说明。2.兴奋的传导。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4.电位的测量。(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下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下图乙),在箭头处给一适宜的刺激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5.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1)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右图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2)解读:a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de段:静息电位。♨特别提醒:1.不能正确判断电源表指针偏转问题。(1)膜电位的测量。(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2.高考命题角度。(1)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膜电位的变化。(2)刺激反射弧中某一点,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和次数。【例2】(2013·惠州4月模拟)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解析: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大,会导致Na+内流,膜电位由静息时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正确。被损伤部位c点接受不到刺激,所以还是静息时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局部电流方向是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局部电流,即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答案:C跟踪训练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解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图示中乙处外负内正,则乙处兴奋,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丁区域外正内负,则是K+外流所致。答案:A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如图)。(1)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2)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类型:轴突——胞体型(如图1中的甲);轴突——树突型(如图1中的乙)。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4.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所以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突触中兴奋传导图解读。(1)图示。(2)解读。①图示中有3个神经元。②箭头处给予刺激,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c、d、e,但a处不能检测到。③此图示考查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3)电位测量。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6.联系实际。(1)药物影响:①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无法在细胞间传递,导致肌肉松弛;②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使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导致肌肉僵直、震颤。(2)药物止痛机理:①与神经递质争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阻碍兴奋的传递;②阻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特别提醒:(1)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2)神经递质的类型:①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②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Cl-进入细胞内,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使得神经难以产生兴奋。【例3】下图Ⅰ、Ⅱ、Ⅲ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c的末端膨大部分及图Ⅲ中g的末端膨大部分为同一结构B.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d及图Ⅲ中g为同一结构C.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只能是图Ⅲ中e结构D.兴奋在图Ⅰ、Ⅱ、Ⅲ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a→b、d→c、e→g解析: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突触是突触小体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组成的。图Ⅱ中c的末端膨大部分及图Ⅲ中g的末端膨大部分都为突触小体,突触后膜可能为胞体膜或树突膜,如d或e。兴奋在图Ⅰ中的传递方向为a→b,在图Ⅱ中的传递方向为c→d,在图Ⅲ中为同一神经元,可双向传导。答案:A规律总结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递的比较:项目部位介质信息传递速度信息传递方向联系神经纤维传导某一神经细胞上局部电流快速双向两者共同作用完成信息在反射弧上的传递,其中突触传递决定了传递的方向和速度突触传递两神经细胞之间神经递质缓慢单向跟踪训练(双选)下图为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式完成的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3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1中内容物的物质D.信息从a传递到b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解析:b兴奋时,兴奋处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至细胞间隙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递质,将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答案:CD课题22:兴奋传导方向及特点的实验探究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方法设计:电击下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2)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方法设计:先电击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击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2)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规律总结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跟踪训练下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1、2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A、B、C为突触,请据图回答:(1)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是________。(2)由图可知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如图所示动作为踢小腿,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____。(填字母)(3)人体调控膝跳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4)若某药物可以阻断伸肌收缩,请设计实验,证明该药物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实验原理: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刺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②实验材料:略。③实验步骤: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3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