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临床技能1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00102◆英文名称:ClinicalBasicSkillsandDiagnosing-TreatingTechnology◆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及各分流方向◆总学时:28,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选用教材:《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一、课程简介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以诊断学为基础,阐述诊治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把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治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治依据,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一步奠定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在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模拟临床环境,强化锻炼实践技能,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实习前及以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奠定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二、教学方式与方法在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对相关实验内容的系统理论讲解、示范操作结合录像教学等方法,尽可能地使学生模拟临床环境,强化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相关课程及相关知识点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是使学生由内科学、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走向临床实践的枢纽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加深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实习前及以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奠定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四、教学内容概述本《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教学大纲是以赣南医学院自编的《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2009年度第一版教材为依据编写。以四诊操作、头颈部检查、肺部及胸部检查、心脏及心血管检查、腹部检查、头颈部及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检查、实验室诊断为实验课堂讲授内容,其他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和参考。实验一一般检查(四诊操作)(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2.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四诊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淋巴结检查的方法;了解皮肤检查的方法,皮肤、淋巴结检查的临床意义。(三)实验内容重点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检查方法。2.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3.生命征: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4.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姿势、步态与疾病的关系。5.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皮疹、脱屑、皮下出血、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皮下结节等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6.浅表淋巴结的分布、检查方法与顺序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四诊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在老师讲解和示教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分小组进行互动操作并对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课后写出操作实验总结报告。(五)思考题1.皮肤的检查内容及蜘蛛痣的临床意义。2.淋巴结的分布,检查方法及内容,局部淋巴结肿大原因。(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实验二肺部及胸部检查(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胸廓及肺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2.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3.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的检查方法。4.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胸部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掌握胸廓及肺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的检查方法。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三)实验内容1.胸部常见的骨骼标志、体表标线及分区的意义。2.胸壁、胸廓、乳房检查:正常及病态胸廓的外形改变;乳房的检查方法。3.肺和胸膜检查。(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语音震颤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或直接叩诊法。叩诊音的分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肺界(包括肺上、下界)、肺下界移动范围的叩诊法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4).听诊: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及其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正常听诊区域。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啰音: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湿性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性啰音:哨笛音、鼾音。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语音传导:语音传导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5).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胸部检查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具或电视进行课堂讲授,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通过临床实践操作认识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胸部疾病的体格检查记录。(五)思考题1.间接叩诊时应注意哪几项要点?2.肺部叩诊时出现鼓音、过清音、浊音、实音的临床意义?3.干湿性罗音的产生机理与区别?4.支气管呼吸音的正常分布。5.胸腔积液的肺部体征?(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实验三心脏及心血管脏检查(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方法和体征,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2.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3.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4.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要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5.了解血管视、触、听检查方法。掌握血压正确测量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6.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周围血管征。7.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胸部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掌握视诊、触诊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心界叩诊的方法和正常心浊音界,熟悉心浊音界的组成,了解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心脏听诊的内容,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熟悉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音改变、额外心音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掌握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理、听诊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通过掌握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检查,熟悉水冲脉及奇脉,毛细血管搏动征,血管杂音及枪击音的临床意义。(三)实验内容1.心脏(1).视诊:心前区外形。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2).触诊: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心前区震颤的发生机制、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3).叩诊:心脏叩诊方法及叩诊顺序。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其各部分的组成。正常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4).听诊: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心率与心律。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心音的变化: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5).额外心音:舒张期额外音(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等)、收缩期额外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6).心脏杂音: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分析杂音的要点:最响部位、传导方向、杂音出现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和形态,以及体位、呼吸、运动对杂音的影响。杂音的临床意义:生理性与器质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要点。(7).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2.血管(1).脉搏:脉率及脉律。(2).脉搏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3).脉波:正常脉波、水冲脉、奇脉、交替脉。(4).血压:测量方法、血压标准、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5).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3.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等。(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胸部检查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具或电视进行课堂讲授,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通过临床实践操作认识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通过示教及临床实践操作后,写出心脏疾病的体格检查记录。(五)思考题1.简述心脏叩诊的基本方法?2.心脏听诊的内容?3.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及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4.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及听诊要点?5.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理、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6.简述周围血管征内容及临床意义?7.血压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分类?(六)参考书目与文献索引1.《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主编朱祖余、杨心华、黄林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度第一版。实验四腹部检查(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2.以肝、脾触诊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的叩诊为重点、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的方法。3.熟悉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二)基本理论,实验类型、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性教学讲解结合示教腹部检查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以肝、脾触诊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的叩诊为重点、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的方法,熟悉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三)实验内容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2.腹部检查:(1).视诊:①.腹部外形;②.呼吸运动;③.腹壁静脉;④.胃肠型和蠕动波;⑤.腹壁其他情况。(2).触诊:①.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深部触诊(深压、滑动、双手、冲击触诊)②.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肝(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扩张性搏动、肝震颤)、脾、胆囊(Murphy征阳性)、肾及腹部肿块等的触诊。(3).叩诊:①.肝、脾的叩诊及肾区叩击痛;②.移动性浊音。(4).听诊:①.肠鸣音;②.血管杂音;③.摩擦音。3.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腹部肿块等。(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腹部检查操作技术的知识要点,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讲授后,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模具进行操作后,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通过临床实践操作及电视录像,观察认识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对典型病例的症状、
本文标题:临床技能1实验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4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