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十章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1)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4)劳动者有在劳动中获得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保护的权利。(5)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劳动者还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纪律,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提高职业技能。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公民,在社会上,在家庭里,都要遵纪守法。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1)要求劳动者按质按量完成劳动任务的权利。•(2)要求劳动者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的权利。•(3)要求劳动者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的权利。•(4)要求劳动者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权利。1.用人单位的权利•(1)用人单位应承担平等和择优录用职工的义务。•(2)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义务。•(3)保证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义务。•(4)提供劳动者享有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的义务。•(5)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的义务。•(6)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的义务。•(7)配合解决劳动争议的义务。•(8)保证劳动者实现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的义务。2.用人单位必须承担的劳动义务: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关系的确立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人身隶属性的特征。劳动关系具有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属性。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已经将劳动付诸实施后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不负有单独承担商业经营风险的民事责任。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关系的特征(一)(二)(三)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有客观上的隶属性。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四)(五)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目的。劳动关系具有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相结合的双重属性。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合同概述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劳动法》等劳动法律、法规,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对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是处理劳动争议的直接证据和依据。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合同的内容(一)劳动合同必备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住房公积金)。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1.目前我国实行的工时制度主要有标准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三种类型。2.工作时间正常: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延长(加班):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3.休息休假休息: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8小时以外),周末。休假:无需履行劳动义务且一般有工资保障的法定休息时间,包括法定假日、年休假。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关于劳动报酬1.劳动报酬与支付形式: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时间: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对完成一次性临时劳动或某项具体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有关协议或合同规定在其完成劳动任务后即支付工资。2.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在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期间(妇女节、青年节),对参加社会活动或单位组织庆祝活动和照常工作的职工,单位应支付工资报酬,但不支付加班工资。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违反规定的责任(1)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加班费,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2)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赔偿其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3)最低工资制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处理有关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事项,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标准高于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的,从其约定。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事项1.试用期2.培训3.保守商业秘密4.补充保险5.福利待遇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由用人单位提出要约邀请,寻找并确定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合同的变更下列情况下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第一,经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第二,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或废止;第三,企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根据市场变化转产或调整生产任务;第四,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第五,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情况。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合同的解除1.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合同的终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即可终止: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企业宣告破产或者依法被撤销3.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4.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争议的管理劳动争议主要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劳动争议的处理1.处理体制的选择2.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和平等原则(3)调解原则(4)及时处理原则3.劳动争议处理的一般方法(1)劳资双方自行解决(2)第三方参与解决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集体合同的管理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书面协议。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集体合同的内容1.劳动报酬。2.工作时间。3.休息休假。4.劳动安全与卫生。5.补充保险和福利。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7.职业技能培训。8.劳动合同管理。9.奖惩。10.裁员。11.集体合同期限。12.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13.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14.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15.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集体合同的产生除要经过双方代表协商、职代会审议通过、首席代表签字程序以外,依法对集体合同进行审查,是集体合同生效的必经程序。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集体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终止是指工会或职工代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为规定用人单位和全体职工的权利义务而依法就集体合同条款经过协商一致,确立集体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1.订立是指集体合同生效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原集体合同进行修改或增删的法律行为。2.变更是指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导致集体合同法律关系消灭。3.终止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在用工行为和就业行为市场化之后,协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关系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就业机制的客观要求。(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建立新型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一)继续全面实行并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二)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三)大力加强企业劳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四)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建立健全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五)加强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建设。(六)重视做好工资收入分配工作。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第十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一)(二)(三)从社会公正的高度看待和谐劳动关系问题。进一步激活工会的潜能。注重雇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四)(五)形成有效的集体协商制度。把握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可行性和节奏性。
本文标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十章企业劳动关系与劳动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6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