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人教版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91.12.21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结构1917.11.7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问题一】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怎样的形势?⑴¾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⑵经济凋敝,物资奇缺。⑶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干涉,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阅读材料: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问题二】“非常时期”指什么?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非常措施”有哪些?有何特点?“非常时期”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项目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劳动方面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阅读p.95学思之窗和课本p.95第一段【问题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是什么?这项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3.评价(1)政策的必要性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政策的积极性①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3)政策的局限性①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②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材料一: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只有1/3;谷物产量比1913年减1/3。全国陷入饥荒,人民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1920-1921苏俄又遭遇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思考:归纳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长期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使苏俄国民经济几近崩溃阅读下列材料:继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材料三: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思考:归纳两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用一句话对材料一二三进行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农民反抗,农民不满引起军队动乱,工人也因生活条件恶化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四: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五: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摘自《列宁选集》思考:以下三则材料材料说明了什么?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严峻形势中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决定调整政策。1、背景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工资制(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平均主义)(按劳取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各有何不同?(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管理方法、手段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4、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项目年份农业总产值%种植业%畜牧业%粮食(万吨)牛(万头)191310010010076506060192067647245195250192511210712172476210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总产值(亿卢布)102.5114.1077.39110.83产值指数10013.875.5108.1阅读下表并结合教材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效果及意义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依据以上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影响(4)影响: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5、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5.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B.改用余粮收集制代替固定的粮食税C.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析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是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质上的不同之处。C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解析从时间以及材料的意思看,苏联(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市场货币关系,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答案B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1925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苏联在经济上面临着何种任务?应该如何做?提示: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时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三、斯大林模式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背景:(1)苏联的建立时间:1922年12月30日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2)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3)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2、“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1)高度集中的工业①工业化方针的提出时间: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核心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列宁与斯大林在一起1926—1928年,对原有企业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②工业化的进程制定并实施三个五年计划苏联的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
本文标题:人教版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8309 .html